
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docx
12页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原文出处】民族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04【原刊页号】47~55【分 类 号】J1【分 类 名】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0303【 标 题】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作 者】刘俐俐【作者简介】刘俐俐,女,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地址:天津市,邮编 300071内容提要】通过考察中国当代民族文学中文化身份意识的淡化乃至被遮蔽,经由觉醒到深化等阶段,以及这样的主体变化过程对文学的复杂影响,我们发现,民族文化身份意识中包含有民主意识,并演化为自蒙追求;民族文化身份中文化因素从单一向多重的综合将成为趋势;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作为一种始终存在的力量,制约着民族文学文化身份意识的人道政治追求的必然性这三个方面所形成的合力,是可以避免单纯的身份政治,而延伸出差异意识乃至建立人道政治的民族文化身份作为一种边缘性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摘 要 题】理论新视界【关 键 词】民族文学/文化身份/人道精神/身份政治【 正 文】 在后殖民理论对族裔问题和文化归属问题的思考中,文化身份问题浮出历史的地表,其所激发出的灵感,不仅是作为一种研究路径被引入文学研究,而且激活了第三世界和前殖民地国家的作家和人文学者的民族意识。
但是问题也相应地被提了出来,即文化身份意识有可能走向单纯的身份政治所谓的身份政治是以确立自己的身份为目标和原则的组织行动在爱德华萨义德看来,身份政治和人道政治的关系是,身份政治是维护被压制的身份所采取的第一步抗争,但它本身并不是抗争的目的抗争的目的是实现人道主义,所以只有人道政治才具有解放意义,它的终极价值是身份政治所不能替代的所谓人道政治,后殖民理论认为,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淡薄是从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目的出发;其二,它不仅是社会改革的基础,而且更负有“启蒙”的任务,具有“启蒙”的意义所谓差异意识,也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有价值的思想,之所以强调差异,是为了避免简单地以逆反二元对立论来强调第三世界相对于第一世界的特殊性,从而再度落入殖民话语的逻辑控制之中强调差异是从人道主义出发,为了人道主义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岂止是在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关系上有差异,其实,差异存在于多种生存领域,只有意识到差异的普遍性,才能产生普遍性的批判和对抗意识,人道政治才能形成文学中美学意味的生成主要来自于对人的精神追求的艺术描绘和传达,来自于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勾画和期盼,从总的目标上,与人道政治是同一的,因此,对于民族文学中广阔的有价值的审美空间的形成,人道政治和差异意识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考察和研究民族文学中文化身份意识及其所发生的复杂作用,包括其能否避免身份政治及其可能的走向,当代中国民族文学是个极好的考察和研究对象在诸多民族中笔者选取藏族文学和蒙古族文学为个案首先,这两个民族特色鲜明、居住相对集中,聚集区一个是雪域高原,一个是辽阔的草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氛围对文化身份的形成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次,这两个民族的文学发展,包括创作和文学批评,都有可描述的丰富对象和基本水平;再次,这两个民族文学的主体部分大都有双语背景,并且基本用汉语写作 一、当代中国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的历时性描述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又可译作文化认同,是特定文化中的主体对自己文化归属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确认文化身份认同是与人的现代性分不开的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年里,身份问题一直没有成为社会成员对自身利益、自我建构和社会关系位置的自觉主体意识而民族文学的文化身份意识更加淡薄乃至丧失,自然地在后来的文化环境中就有觉醒、恢复等阶段淡薄乃至丧失的第一阶段除外,第二和第三阶段其实也是共时性的现象本文将纵向描述,旨在勾勒出一个框架,以便进行比较性的描述因而本文在归纳中是有比较的,在比较中描述出各民族文学的复杂性。
1.文化身份意识淡薄乃至丧失阶段新中国之初,少数民族作家是在民间文学的营养滋润中走向文学的民间文学给予了他们文学的热情和才华,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扎拉嘎胡、乌兰巴干、朋斯克等,还有用双语写作的敖德斯尔等,都描述过自己这样的文学背景敖德斯尔说自己“生在一个文盲家庭里……上了中学,还不知道什么叫文学,……我所接触的唯一文化生活,就是那唱不完的蒙古民歌和充满浪漫色彩的蒙古民间故事以及拉四胡的民间艺人说唱的各种演义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给了我奶汁一样的营养”注:吴重阳编:《敖德斯尔研究专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扎拉嘎胡也说自己在童年和幼年时期,经常通宵达旦地听蒙古民间说唱艺人演唱《蒙古秘史》和蒙古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文学所培育起来的初步文学修养和热情,成为动力,推动着少数民族作家汇入当时共同的文学潮流中,而这个文学潮流的基调,就是经过第一、二次文代会所定下的描写社会主义的新生活,描写社会主义新人应该说,这个基调与全国各族人民对新中国的欢欣、对新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是相契合的历史进程的共同性使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把用艺术表现新中国共同历史任务和历史境况引以为己任比如玛拉沁夫就认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应当写以歌颂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作品。
注:转引自托娅、彩娜:《内蒙古文学概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页于是,历史的特定条件以及这一代作家自身的情感积累和指向,自然地使他们淡化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 因为文化身份意识的淡薄乃至丧失,少数民族作家民族的审美视点与汉族作家取得统一,即“看他”,所谓的“他”,固然也可能是民族的生活,但是审美指向和寄托却不是民族的,不是民族自己的独特诉求,而是当时中国总体生活中所共同的追求和情感比如敖德斯尔写于1962年的《撒满珍珠的草原》,通过草原上推广人工配种细毛羊这一新生事物,展开了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冲突,并在这样的冲突中渗透进阶级斗争因素,表现的是阶级斗争、干部的工作作风、党的正确领导等扎拉嘎胡的《草原的早晨》,是作家深入包头钢铁基地,有感于第一代蒙古族工人、冶金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的忘我的劳动、主人翁精神而写作的,可以说,这是当时整个新中国生活的横断面,创作基点与汉族作家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时,尹虎彬曾提出,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写的是当时写得滥熟的阶级斗争题材;这类小说之所以在当时受到好评,是因为它适合了政治模式的小说热。
它们大都是他民族(汉民族)生活在本民族生活的投影;作家在本民族生活中所关注、所提炼的恰恰不是该民族特有的、带有某种本质性的生活意蕴,而是寻找一种与汉族、与流行的看法相契合的生活表象他们不过是证明在汉民族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诸如阶级敌人破坏生产、落后人物的转变、先进人物的斗争精神等,在少数民族中也同样存在”注:尹虎彬:《从单重文化到双重文化的负载者》,《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6期当代藏族文学是以20世纪50年代西藏解放为开端,新旧时代的分水岭由此确立,因为这是以外来先进之力推翻了一个落后制度,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神王统治土崩瓦解,继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方面全新的输入解放之初西藏文学创作主要是由进藏解放军的文学家们所承担的,他们的文化身份是汉族文化传统的军人,如徐怀中、高平、刘克、杨星火等至于藏文新文学,其历史很短,藏文新文学无传统可循,藏文文学作者即便有很深的自己文化身份的意识和情绪,也因语言的隔阂而无法为我们所知而用汉语写作又明显具有藏族文化身份意识的藏族作家,则在20世纪80年代才崛起因此,在民族文化身份淡薄、被遮蔽的阶段,藏族文学基本是个空缺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中情形也与前述的蒙古族文学大致相似。
从宏观来说,这样的所谓“看他”在客观上造成一些民族审美情感的流失,各民族文学之间众语喧哗、可以相互交叉检验的总体文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觉醒阶段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觉醒的客观因素很多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中的民族政策,宽松自由的宗教环境,生活领域的扩大等是社会性的因素人文方面的因素可能在于全国文学格局中的文化寻根思潮,探寻久已消逝了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求给予文学的灵感,在民族作家那里,则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对于探寻自己之根的重要另一个因素是西方后现代理论对现代性的质疑和解构,尤其是后殖民理论介绍到本土后,人文知识分子意识到了以往东方在西方视野中被规定为“他者”的严峻处境,这给予民族作家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思考民族地位的眼光和视角,民族文化身份意识开始觉醒 觉醒后的民族文学书写从“看他”转向了“看己”,所谓的“己”,意思是开始正视自己本民族的存在,正视民族心理的历史变化,包括开掘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剖析本民族文化心理、追寻民族文化之根等,还包括赞美性的描绘、审视式的反思和质疑,乃至探询本民族在当下的心理走向等所有方面在内 1984年蒙古族小说家白雪林的《蓝幽幽的峡谷》,被蒙古族文学批评家认为是蒙古族文学中文化意识觉醒的标志。
是“后草原小说”(注:“后草原小说”的提法来自蒙古族文学批评家黄薇的著作《当代蒙古族小说概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小说着意刻画了牧民扎拉嘎,他本来是敢于向蛮荒和权势斗争的硬汉子,可是却在怯弱贪婪而又善于使阴耍赖的塔拉根的步步挤压下退却忍让传统伦理中的利他原则变成了软弱这是蒙古族小说里第一次写牧民(扎拉嘎)精神和性格的负面——懦弱、委曲求全,而且从风格上也出现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因素和成分减弱乃至衰微,增添了缠绵、哀伤、幽怨、惆怅的阴柔气息小说风格的变化仅仅是外在征候,内里的根本是文化身份意识促使作家体验和反思本民族文化的积弊与弱点 与反思民族文化同步的还有对民族精神的张扬被认为是1990年中国短篇小说精粹的蒙古族作家雪波的《原野上走着一个罗锅》,以浓厚色彩的东北乡村为背景,刻画了一个叫奥根宝的孩子,在艰难的环境中,由一个活泼健康的孩子变成身体蜷曲的罗锅作家极力地赞美了这个罗锅的坚韧、顽强的美德笔者认为这是来自于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的审美体验,是出自于民族文化意识的自我述说 藏族作家文化身份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是尊重自己的艺术感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1985年6月号《西藏文学》的“魔幻小说特辑”发表了扎西达娃的中篇《西藏,隐秘的岁月》、色波的《幻鸣》、刘伟的《没上油彩的画布》、金志国的《水绿色衣袖》、李启达的《巴戈的传说》。
注:这些作家有些是在西藏本土长大成人的藏族作家,有些则是深受藏文化影响的西藏汉族的第二代,他们共同构成西藏新时期文学的主力,因此,将他们共同列在这里这些小说产生的时候,西方各种文学流派正在陆续被介绍到本土,但是藏族文学唯独对拉美的“爆炸文学”一拍即合,原因何在?南美高原与西藏高原在自然地理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地貌近似、物种相近,而藏人与南美土著印第安人在诸多方面也极为相似可以推断,西藏作家忠诚于他们的艺术感觉,这些汉、藏作家在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中悟出了自己的出路:氤氲在西藏的那种莫可名状的神秘感、新鲜感、怪异感,浓烈的宗教、神话氛围,仿佛使作家自己也神乎其神了西藏作为藏文学发生的主要地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藏民族是一个宽容的民族,又恰逢宽容的时代;新时期以来,西藏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多方吸收异域和他民族的优秀营养,使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所以,藏文学和其他少数民族作家文化身份意识觉醒后的表现不尽一样的是它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3.民族文化身份意识深化阶段这一阶段与觉醒阶段绝非单纯的历时性关系,也交叉地具有共时性关系在这个阶段,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意识渗透在创作里,情形变得复杂起来。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蒙古族文学批评家黄薇曾经尖锐地抨击了一些汉族学者所谓的“民族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应该更多地关注本民族初始的本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