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ppt
69页——中国近代婚俗的变迁 前言前言 在封建儒家礼教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程式固定的婚俗礼仪,并一直沿用至近代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传统的婚姻制度和婚姻礼俗受到冲击和挑战,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清末民初的旧式婚俗清末民初的旧式婚俗近代的新式婚礼近代的新式婚礼近代婚姻制度的变迁近代婚姻制度的变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包括议婚、订婚、结婚、离婚和再婚在内的婚姻礼仪与婚俗传统进入民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婚姻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更新,新的婚姻价值观念和礼俗不断流行开来但是,新式婚俗还没有占据主要地位,传统的婚礼习惯仍有很大的势力,各地仍然普遍流行着旧式的婚俗清末民初的旧式婚俗 清末民初的婚礼仪式是对清代的延续,旧式婚礼仍然很普遍,尤其在农村,结婚程序还十分繁琐、冗长 各地的婚礼仪式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是按照“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进行,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从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纳采 “六礼”中的第一礼,指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提亲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送礼求婚 问名 即男方请媒人以书信的形式询问女方的姓名、年庚及“八字 ”,然后进行占卜、算命,从而判断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结成夫妻的地方 问名” 也称为 “ 过小帖”或“请庚贴”《《八字贴八字贴》》 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书有曰:“未卜时,恐有不吉,昏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所以,只有 “ 纳吉 ” 仪式完成了,才表明男女双方正式进入订婚阶段 “ 纳吉 ” 是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姻的标志左上:男方遣媒给女方的《求婚帖》右下:女方同意后给男方的《允婚帖》 纳征 就是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女家接受聘礼后,婚约便告成立 请期 即男家选择好成婚的良辰吉日,并派人通知女家。
《仪礼·士昏礼》的《注》中曰:“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从字面上看,“ 请期 ”是男方请女方长辈确定成婚佳期,但实际上仍由男方确定所以,“ 请期 ” 只是一种礼节上的谦让 亲迎 即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六礼”的最后一礼,也是古代婚俗中最为重要、最为繁缛琐细的仪式亲迎的方式,因民族、地域、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普遍使用的是花轿、喜车,或者马、船等代步工具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统婚礼习俗包含着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具有维系家庭稳定、巩固家族团结的功能,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但旧式婚礼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由父母包办,当事男女被剥夺了独立选择的权利二是父母的择婚标准多以家族利益为先,重门第财产,忽视了作为婚姻基础的男女双方感情,使婚姻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三是在整个婚姻仪式中男方起绝对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四是旧式婚礼程序复杂冗长,浪费资财 以以 “六礼六礼” 作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作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婚姻礼俗,尽管程序僵化、繁琐,并且婚姻礼俗,尽管程序僵化、繁琐,并且耗费大量钱货,但其经过两千多年的沉耗费大量钱货,但其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人短期内难以完全抛弃。
因此,在民国人短期内难以完全抛弃因此,在民国时期旧式婚俗依然在广大地区普遍流国时期旧式婚俗依然在广大地区普遍流行,农村、山区、边远城镇等思想保守行,农村、山区、边远城镇等思想保守地方,人们的婚嫁仪式更是严格遵循传地方,人们的婚嫁仪式更是严格遵循传统的婚姻礼俗进行统的婚姻礼俗进行返回返回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社会文化的输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可以自由、普遍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公共活动中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日益加强,这就为传统婚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一些青年在接触到新观念、新思想后,开始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争取婚姻自主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民国时期婚姻制度的变迁近代婚姻制度的变迁 19世纪末,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对扼杀个性自由的传统婚姻制度进行批判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撰写了《禁早婚议》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谭嗣同在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同时,还以自己的婚姻生活践行了一夫一妻制的原则 谭嗣同坚决反对纳妾,极力主张一夫一妻制,而且严以律己他与夫人李闰仅有的一个儿子早年夭折,但他并没有因为妻子再无生育而有所嫌弃,更没有纳妾。
反之,夫妻之间仍然相敬如宾,伉俪情深谭嗣同 谭嗣同就义前写给夫人李闰的最后一封信,信中充满对妻子的慰藉,表达了他对自己婚姻的恪守 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新知识分子,如秋瑾、金天翮 、何大谬、刘师培、何震、唐群英、丁初我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出版了一些书籍,提出了从改良婚姻、家庭革命到废除婚姻家庭等异彩纷呈的思想主张,号召青年们冲出旧式婚姻的桎梏,争取婚姻的自主选择权这些言论和主张,在青年一代当中产生很大影响,对促进婚姻自由观念的进一步传播起着重要意义 金天翮在《女界钟》里,从个性解放的基本观念出发,宣传爱情至上、婚姻自由,认为“婚姻者,世界最神圣最洁净的爱力之烧点也”,主张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自由婚姻制度《女界钟》金天翮 1903年 对旧式婚俗的揭露和批判,是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对旧式婚俗的揭露和批判,是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进步人士对旧式婚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进步人士对旧式婚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揭露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制度,指出旧式面:一是揭露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制度,指出旧式婚姻有婚姻有““六大通病六大通病””,即男女不想见、父母专婚、早,即男女不想见、父母专婚、早聘早婚、繁文缛节等;二是批判早聘早婚恶俗,把早聘早婚、繁文缛节等;二是批判早聘早婚恶俗,把早婚的害处归纳为损精神、伤身体、荒学问、败道德、婚的害处归纳为损精神、伤身体、荒学问、败道德、害国计、弱种族;三是抨击所谓贞烈、出妻与一夫多害国计、弱种族;三是抨击所谓贞烈、出妻与一夫多妻制。
妻制 随着社会风气的日益开化,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变革随着社会风气的日益开化,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变革旧的婚姻制度,并建立起新的婚姻制度他们提出了婚旧的婚姻制度,并建立起新的婚姻制度他们提出了婚姻自主的强烈要求,并深信姻自主的强烈要求,并深信“婚姻自由和德谟克拉西是婚姻自由和德谟克拉西是一条线上的,在德谟克拉西下面的婚制一定是完全自由一条线上的,在德谟克拉西下面的婚制一定是完全自由的的”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受到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挑战姻制度,受到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挑战……自由恋自由恋爱之风,已为新时代的新人物所接受爱之风,已为新时代的新人物所接受”,,婚姻制度的变婚姻制度的变革取得了较大成果,新的婚姻观念为更多的人所崇尚和革取得了较大成果,新的婚姻观念为更多的人所崇尚和接受 为什么近代时期的婚姻制度变革能够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果? 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迁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迁以及新的婚姻观念不断兴起以及新的婚姻观念不断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步人士对旧婚姻制度的是进步人士对旧婚姻制度的批评和对新婚姻制度的大力批评和对新婚姻制度的大力倡导;二是婚姻立法增多。
倡导;二是婚姻立法增多当时关于婚制、婚俗和婚礼当时关于婚制、婚俗和婚礼的立法很多,有全国性的,的立法很多,有全国性的,即全国统一颁发实行的,也即全国统一颁发实行的,也有地方性的,即地方政府根有地方性的,即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颁发的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颁发的1915年,年,《《民律亲属编草案民律亲属编草案》》1930年,年,《《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1928年,年,《《婚礼草案婚礼草案》》1942年,年,《《集团结婚办法集团结婚办法》》1933年,年,《《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还有还有 ············返回返回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文明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在婚姻礼俗方面就体现为一种新的结婚礼仪,即当时称为礼仪,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文明结婚”的西式的西式婚礼出现了婚礼出现了近代的新式婚礼 “文明结婚”,是清朝末年对从西方传入的西式婚礼的叫法,是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婚礼而说的。
文明”一词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西式婚礼的崇尚和肯定,同时也反映出对铺张、繁缛、冗长的中国传统婚礼的不满文明结婚文明结婚 关于西式婚礼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说法根据上海名士王韬的日记记载,在1859年1月,也就是上海开埠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曾前往在虹口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家中,参加其好友黄春甫的婚礼,并亲眼目睹了中国人结婚所采用的西式婚礼情景,这可能是关于中国西式婚礼比较早的记载 文明结婚传入中国后,由于其简单而文明、浪漫温馨、省钱省时的特点,随即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报刊有关文明结婚的报道日益增多w1903年8月,上海《中外日报》刊登了一个叫李家鏊的新派人士的西式婚礼;w1905年1月,《女子世界》报道了留学生廉隅的文明结婚仪式;w1905年8月,《时报》报道了张菊存和王忍之的西式婚礼;w1905年9月,《时报》刊登了刘驹贤和吴权的新式婚礼;w······ 20世纪初叶是上海文明结婚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报刊也大为倡导这种西式婚礼,因此每有这类婚礼举行必在各版面予以报道 19051905年年1 1月,月,《《女子世界女子世界》》刊发了刊发了由金天翮创作的由金天翮创作的《《自由结婚自由结婚》》学堂新歌。
学堂新歌歌词批判了旧式婚俗的守旧落后,赞扬歌词批判了旧式婚俗的守旧落后,赞扬了新式婚礼的时尚文明,在当时流行一了新式婚礼的时尚文明,在当时流行一时 自由结婚 ——金天翮 改造出新中国,要自新人起莫对着皇天后土,仆仆行空礼记当初指环交换,拣着生平最爱的学堂知己任你美貌花枝,氤氲香盒,怎比得爱情神圣涵天地?会堂开处,主婚人到,有情眷属,人天皆大欢喜 可笑那旧社会,全凭媒妁通情待到那催妆却扇,胡闹看新人如今是婚姻革命,女权平等,一夫一妻世界最文明不问南方比目,北方比翼,一样是风流快意享难尽满堂宾客,后方跳舞,前方演说,听侬也奏风琴当时文明结婚的婚礼合影 民国初期,文明结婚进一步流行开来,但是其仪式仅具雏形,当时传统的旧式婚礼仍在风行所以,文明结婚的婚礼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不免新旧混杂,不甚规范据四川安县方志记载:“自民国反正以来,新学家有行新式礼者,亦必请媒妁以为介绍,洗去从前一切合婚陋习,但礼仪形式诸多未备,而一般普通人周之者少这种情况表明,文明结婚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作统一的规范。
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长蔡元培、内政部长薛笃弼,针对当时社会上“文明婚礼”新旧杂博、不中不西、漫无标准的情况,拟定了《婚礼草案》,呈国民政府审定后颁行该草案的要旨在于矫正奢侈,废除繁文缛节,破除迷信,提倡简约质朴,并酌取可以保存之旧制,为文明结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 这个法令颁行后,民国初年各地参差不齐、不伦不类的婚姻形式慢慢消失,文明婚礼的程序和礼仪趋于标准化,从而对于婚姻制度的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西式婚礼盛行的时期,一些名人的婚礼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的婚礼经过报刊舆论的宣传和人们的传谈,扩大了西式婚礼的影响,大大促进了新式婚俗的革新和改进 1913年6月15日,章太炎与汤国梨的西式婚礼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 据上海《民立报》等各大报纸报道,此次婚礼盛况空前,男女来宾有两千余人章汤婚礼采用的是新式的文明结婚,在当时西式婚礼尚不是十分流行的情况下,他们的婚礼通过报刊舆论的报道为时人所了解、传谈,从而扩大了西式婚礼的影响,对西式婚礼在中国的进一步流行有着推动作用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新式婚礼婚礼上,蒋着西式礼服,宋穿白色长裙婚纱,白色乔其纱用一小枝橙黄色的花别着,斜披在身上,头戴一个花蕾珠宝编成的小花冠,手捧粉红和雪白相间的玫瑰花,风姿绰约,光彩照人 。
蒋宋婚礼从新人着装到礼仪形式都按照西方婚礼的标准进行,在我国20世纪婚礼发展史上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典型的婚纱花冠礼服和典型的西方仪式蒋宋婚礼后,白色婚纱风靡起来,西式婚礼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时人举行婚礼都纷纷效仿,新式的结婚礼俗更广泛的流行起来梁梁思思成成与与林林徽徽因因吴吴文文藻藻与与冰冰心心 虽然新式婚礼比传统的旧式婚礼简约、进步,但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仍然存在费时、费钱、费力的缺憾为了改进这些方面不足,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倡导下,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北平等地一种更新更简单的婚礼方式——“集团结婚”兴起了集团结婚以其更加进步、文明的特点,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成为了当时婚姻制度变革发展的又一新现象方兴未艾的集团婚礼方兴未艾的集团婚礼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公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集团结婚办法规定凡本市市民举行婚礼,课申请参加集团婚礼;集团婚礼每月第一个星期三在市府大礼堂举行,由市长、社会局长任证婚人;参加者向社会局申请核准,并交纳20元;市府颁发结婚证书等 上海的集团婚礼隆重、热烈、简朴、文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时申请参加者甚众。
是年上海市即举行了5届集团婚礼,参加者多达399对,共计798位青年喜结连理 本届集团结婚举行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北平、南京、杭州、芜湖、天津等地纷纷效办,甚至在一些边远省区也尝试举行集团婚礼集团婚礼产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还有还有 ············1936年年1月月1日,广西省第一届集团婚礼在日,广西省第一届集团婚礼在邕宁县举行邕宁县举行1937年年6月月20日,北平市首届集团结婚典日,北平市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怀仁堂举行礼在怀仁堂举行 正当集团结婚这一新式婚礼仪式在全国不断发展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在沦陷区,除个别地方如上海、北平等地曾举行过一些集团结婚以外,由国民政府主办的集团结婚被迫中断但在广大的抗战后方如湖南、四川等地,由于国民政府推行的新生活运动仍在继续,所以集团结婚不但没有中止,反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42年2月,湖南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制定了《湖南省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为湖南省集团结婚的举行提供了法规依据 1942年6月,湖南长沙举行了抗战以来全国首届集团结婚此后,湖南又举办了数届集团婚礼。
1943年至1944年,江西省的多个县都举办过集团结婚,全省共计40次,159对新人参加 1943年2月至12月,重庆举办了4届集团婚礼,参加的新人多达118对此外,此外,············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再次掀起了举办集团结婚的热潮1945年12月25日,上海社会局举办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届集团结婚,并定名为“胜利纪念集团结婚”在1946年和1947年间,举行了第二至第五届集团结婚典礼 1946年10月10日,南京举办了国民政府还都后的首届集团婚礼到1947年12月为止,共举办了6届集团婚礼,参加者达700多对 此外,北平、天津、武汉、长沙、沈阳等地也举办了多次集团结婚 集团结婚的仪式简单而不失隆重,庄严而不失热烈,整个过程朴素温馨,并且省时、省钱、省力,还具有很大的纪念意义由于集团结婚花费少,对于经济并不十分充裕的中下层民众来说比较合适,所以,集团结婚在不仅为开明的社会上层所推崇,也受到很多中下层人民的欢迎,从而很大地冲击了繁琐、费时、耗钱的传统婚俗 民国时期,结婚证书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样民国时期,结婚证书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样式标准,而是由各个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文化、式标准,而是由各个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文化、信仰等自行制定和颁发。
虽然不同地方的结婚证信仰等自行制定和颁发虽然不同地方的结婚证书样式不一样,但只要盖上政府的印章,就具有书样式不一样,但只要盖上政府的印章,就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当时的结婚证书样式众多,而同样的法律效力当时的结婚证书样式众多,而且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地方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且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地方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当地人们的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当地人们的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返回返回w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w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w钟敬文主编,万建中、李少兵等著,《中国民俗史(民国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w左玉河著,《婚丧嫁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参考书目w邵雍编著,《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w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w赵英兰编著,《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1年;w储敖生著,《华夏婚书婚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备注:以上图片部分来源于互联网,部分是用数码相机从书报上拍摄 w邓伟志、胡申生著,《上海婚俗》,文汇出版社,2007年;w余华林著,《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1935年4月3日下午3时,全国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上海江湾的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共57对新人参加,婚礼仪式由市长吴铁成主持 根据要求,所有新人统一着装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穿粉红色软缎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在军乐进行曲中随着司仪引导互相挽手步入大礼堂,然后分列两行,司仪宣读新人名单,新郎、新娘按照名单次序向证婚人一鞠躬再由证婚人吴铁成向新人赠送结婚证书和纪念品,致证婚词礼毕,新郎新娘在音乐声中步出大礼堂,到广场摄影留念上海市首届集团婚礼返回返回 ““蝶蝶””与与““耋耋””同音,泛指高寿之意,同音,泛指高寿之意,蝴蝶寓指新人蝴蝶寓指新人““天长地久天长地久””中中华华民民国国二二十十年年 结婚证上用彩带和采结组成图案,取新人结婚证上用彩带和采结组成图案,取新人“永结同心永结同心”之意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这是一张手绘结婚证,证上的万年青图案寓意“万年长青”、“万事如意”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以以白白头头翁翁与与牡牡丹丹花花构构图图,,是是白白头头富富贵贵之之意意中中华华民民国国二二十十七七年年)) 图案上双鹿在仰视双蝠,寓意新婚夫妇白头图案上双鹿在仰视双蝠,寓意新婚夫妇白头到老,幸福美满。
到老,幸福美满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天使”,寓意天赐(天使的谐音)良缘,家庭幸福,早生贵子民国三十八年)孔孔雀雀开开屏屏寓寓意意吉吉祥祥太太平平中华民国三十八年返回返回精品课件资料分享 SL出品精品课件资料分享 SL出品精品课件资料分享 SL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