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文言文详解.doc
5页2019-2020 学年下学期 2019级语文阅读材料整理人:陶超英 日期:朱熹,字元晦,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科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中…… 第”、“及第”,没考中称“落第”、“下第”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 事(1.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2.封禅封 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 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格,推究推究事物的原 理而获得知识以极(透彻地认识)夫事物之变,而可以应(对付、处理、治理) 天下之务译文:朱熹,字元晦,考中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孝宗即皇帝位,下诏要求朝臣直 言朝政得失,朱熹陈上密封的奏章说:“帝王的学问,必须先穷究事物的本原而获得知 识,以便透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进而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事情隆兴元年,复召(仁召集、召见,“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劵”2、呼唤,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3、招引、招致,“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召幸:1、指帝王召见;2、指帝王召嫔妃等侍寝 入对.(臣下奉诏陈述政见,对策), 其一言:“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复仇,非守无以制胜(以 制服对方来取得胜利)。
洪适为相,主和,论不合(和睦、融洽),归译文:隆兴元年,又被朝延召见入朝奏对治策说:“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不同 金人作战就不能复仇,不坚守边关就不能取得胜利洪适担任宰相,主张同金讲和, 因观点不相同,朱熹回乡了淳熙元年,始拜命(受命)五年,史浩再(第二次)相,除(任命、受职)知 (主持、掌管) 南康军,降旨便道之.(到) 官,熹再.(两次) 辞,不许明年夏,大 旱,诏监司、郡守条.(分条列举或陈述) 其民间利病,遂上疏言:“今宰相、台省、 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者,不过一二近.习.(1.君主亲幸的人;2.亲 近) 之臣名为陛下独断,而实此一二人者阴.(暗中) 执其柄上读之,大怒曰:“是(这)以我为(以……为,认为)亡也译文:淳熙元年,才接受任命淳熙五年,史浩再次任宰相,任命朱熹管理南康 军,皇帝下达指令,要他由便道赴任,朱熹一再推辞,不被允许第二年夏天,大旱, 皇帝下诏监司、郡守分条奏民间的弊病,朱熹于是上书说:“现在宰相、台谏省官、谏 浄之臣都失职不负责任,而陛下与之亲近、商量谋划的人,不过一二个宠章(封建时 代的高官显爵)的大臣名义上是陛下独自决定,而实际上是这么一二个人暗中执掌 权柄。
孝宗读了朱熹的奏章,勃然大怒说:“这是以为我宋朝将要灭亡了熹以疾请祠(掌管祠庙),不报(答复,给回信)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被)抑, 幸而从者,率稽(拖延)缓后时,蝗旱相仍(接续、连续),不胜(经得住、能承担) 忧愤复奏言:“为今之计,独(唯独、只有)有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其次惟有尽 出内库之钱,诏户部免征旧负,遴选(审慎选拔)贤能,责以荒政,庶几(也许、或 许)犹足下(敬辞,您)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译文:朱熹以生病为由请求掌管祠庙,没有得到答复朱熹因为前后几次奏请多 数被压制,侥幸得到采用的,也都拖延迟缓耽误了时间,蝗虫旱灾接连出现,他非常 忧愤又上奏疏说:•“为现在打算,只有君臣互相告诫,痛下决心反省改正其次, 只有拿出内库全部钱财,诏令户部免征百娃所欠旧债,选拔贤能之士,责成他们实施 救荒的政策,也许这样还能结下民心,消除灾民乘灾荒之际叛乱的打算光宗即位,改(改任)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 以习俗未知(不合乎)礼,釆古丧葬嫁娶之仪,揭(公布、张贴)以示之,命父老解 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傅经会,女不嫁者为(建造)庵舍以居, 熹悉(全、都)禁之。
译文:光宗即皇帝位,改任漳州知州他奏请朝廷免除了漳州属县的无名杂税七 百万贯,减少经制钱、总制钱四百万贯因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合乎礼仪,他择取古代 丧葬嫁娶的礼仪之文,张贴出来告示大家,让当地父老进行解说,以教育他们的子弟 当地风俗崇信佛教,男男女女聚集在僧舍之中做传经会,妇女不出嫁的为她建造庵舍 居住,朱熹都禁止了这些事宁宗即位,有旨修葺(修缮)旧东宫,为(修造)屋三数百间,欲徙(迁移)居 之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只、只是) 见陛下亟.(急切地) 欲大治.(修造) 宫室 /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疏入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 也译文:宁宗即位,下圣旨修缮原来的东宫,修造房屋三百多间,打算搬进去住在 里面朱熹上奏疏说:“全国各地的百娃,只见陛下急切地要大量修造朝宫殿堂,将士 百姓心中将会有愤愤不平的地方,前车之鉴不远,这是应该感到特别可怕的奏章 呈上,皇上没有答复,但是也没有对朱熹发怒的意思始,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1 •执掌政权2•行事、管事、 履行职责3•祭祀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在讲筵复(再、又)申言(申明) 之赵汝愚既(已经、在……之后)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领(伸长脖子< 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望治,熹独惕然(忧惧的样子) 以侂胄用事(执掌政权、当 权) 为虑。
译文:当初,宁宗被立为皇帝,韩侂冑自认为有主谋拥立皇帝的功劳,在朝中执 掌政事朱熹担心他会危害围政,几次上奏说到这件事,在讲席上再次申明这个观点 赵汝愚担任宰相之后,收罗招徕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朝延内外殷切盼望朝政得到治 理,惟独朱熹因恐惧韩侂冑当权而忧虑汝愚方谓(认为)其易制,不以为意及汝愚亦以诬逐,而朝廷大权悉(全、都) 归.(归属) 韩侂胄矣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申请) 致.仕.(交换官职,即 退休),五年,依所请明.年.(第二年)卒,年七十一译文:赵汝愚当时认为韩侂冑容易制服,对朱熹的话没有在意到了赵汝愚也因 被诬陷遭到驱逐,朝廷大权便归于韩侂冑了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已快满七十岁为理 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朱熹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 /前鉴未远/甚可惧也/B. 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 前鉴未远/甚可惧也/C. 嘉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 /前鉴未远/甚可惧也/D. 熹奏疏言/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亟欲大治宫室/六军/万民之心将有扼腕不平者矣/前鉴未远/甚可惧也/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时,为防止有泄漏,用皂囊封缄, 故称。
B. 台省,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汉代尚书办公地点叫中台,在禁省中, 故称C. 内库,是皇宫(皇家私人)的府库,与国库有所不同,国库出纳的是国家财政资 金D. 讲筵,是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只能传授知识而不能论及朝政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朱熹屡次进谏,竭尽一片忠心他规劝孝宗格物致知,主张当前应出战复仇, 又认为皇帝与少数宠臣过于亲近,建议面对旱灾君臣自省B. 朱熹体恤百姓,教化百姓风俗朱熹治理漳州时,减免多种赋税费用;安排父 老解说礼来教导当地百姓;抑制当地崇尚释氏的风俗C. 朱熹重视历史,反对大兴土木宁宗即位后要修葺东宫房屋三百多间,朱熹指 出应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军民愤怒,皇帝因被激怒没有答复D. 朱熹见识深远,洞察侂胄居心韩侂胄居功用事,朱熹深以为忧,先后向皇帝 和赵汝愚进言提醒,赵如愚不以为意,终遭诬谄驱逐被夺权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熹以前后奏请多所见抑,幸而从者,率稽缓后时,蝗旱相仍,不胜忧愤2) 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答案】1. B [解析]A项,“大治宫室”指的是前文中提到的“修葺旧东宫,为屋三数百间”,不可断开。
C项,“四方之人但见陛下"主语是“四方之人”,“亟欲大治宫室” 主语承前省略,也成了 “四方之人”,不合事理D项,“六军万民之心”做主语, 不可断开3分)2. D [解析]"只能传投知识而不能论及朝政"错误,从文中可知朱嘉在讲筵中曾申述关于韩侂胄的事情3分)3. C [解析]“皇帝因被激怒没有答复”错误,原文是“疏人不报,然上亦未有怒熹意也”3分)4. (1)朱嘉因为前后几次奏请多数被压制,侥幸得到采用的,也都拖延迟缓耽误了时间,蝗虫旱灾接连出现,他非常忧愤关键点“见抑” “率” “稽缓”“仍"各 1分,句意1分2)选拔贤能之士,责成他们实施救荒的政策,也许这样还能结下民心,消除灾民乘灾 荒之际叛乱的打算关键点“责”“荒政”“庶几” “乘时"各1分,句意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