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预习资料参考.docx
4页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预习资料参考一、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著名教育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二、故事背景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三、理解词义宣言:(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 开表示意见以 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宣告; 声明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 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
形容理屈 词穷的样子鲁钝:愚笨,不敏锐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崇拜:尊敬佩服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第二部分(5~11):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五、问题解疑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 法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 表达了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 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 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 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2.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3.第四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4.第⑥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5.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 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6.第九段前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 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7.第⑫自然段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 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 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个胖子”8.写东山樵夫断定“泰山没有东山好”的目的是什么?批评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会变通,不会创造9.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 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和感染力10.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 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 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11.第⑮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态度?直抒胸臆,热切呼唤, 表达了渴望创造的急切心情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借罗丹的话,发出宣言,号 召我们用自己的“汗”“血’’ “热 情”去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