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升本古代文论辅导资料.doc
47页专升本古代文论资料专升本古代文论资料 1、 《尚书·尧典》 【原文】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冑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 ” 【译文】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 坚栗,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要 根据所唱而选定,六律要和谐五声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 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 ” 夔说:“啊!我愿意敲击着石磬,使扮演各种兽类的队伍依 着音乐舞蹈起来 ” 【诗言志解释】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 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 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 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 《庄子·天下篇》说: “诗以道志 ” 《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 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 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 “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战国 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孔 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而庄 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离骚》中所说“屈心 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 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至于他 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 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 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 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 与“缘情”的对立 “诗言志”的理论从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重理派强调诗歌的政治 教化作用,而往往忽略文学的艺术特点; 重情派则与之相反,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重视诗歌艺 术规律的探讨然而,检阅文学史,对“诗言志”中“志”的内涵的理解的主流却是情志并重 从《毛诗序》到刘勰、孔颖达、白居易,直至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是如此他们强调诗歌 既应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 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志并 重,功利性与艺术性两不偏废应该说,对“诗言志”的这种理解比较符合诗的本质特征和实 际作用,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2、 《论语》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 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 551~479) ,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 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 427~374)和亚里斯多德(公 元前 384~322)都要早些。
孔子的文论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 的关系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 也能很好地服务他这种文艺思想,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 ” (《礼记·经解》 )这种功利性的 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在“诗教”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孔子对以诗歌为主的文学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著 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包括著名的“思无邪”说、 “尽善尽美”说和“兴观群怨”说 ㈠ 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 看到了诗与乐的教化作用,但忽视其审美作用 ㈡ 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 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阐明了诗在当时的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意义。
㈢ 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 (解为“不虚假”,据《朱注》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 ) 这就是“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 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 ,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 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 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 艺术上主张“中和”之美 3、子谓《韶》 ,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 “尽美矣,未尽善也 ”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 “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 “美到极点了,但还不 够好 ” 这就是“尽善尽美”说 “尽善尽美”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 ,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但到底什 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 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 “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 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 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㈣ 明确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 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 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 这就是“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讲: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 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 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 予了充分肯定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 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㈤ 论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子曰:“辞达而已矣 ”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 “辞达”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 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 传·襄公二十五年》引) ,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 后才能成为君子 ”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 )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 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孔子的“辞达”说和文质说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㈥ 论雅乐与郑声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地位,厌恶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厌恶能说 会道的人颠覆了国家 ” 其崇尚雅正的思想是儒家文论的基本观点 附: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行礼仪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懂 音乐呢?”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子夏问道:“‘有酒窝的脸笑得多美啊,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多媚啊,洁白的纸上花儿 多绚丽啊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 ”子夏说:“那么人先要有美 德而后用礼仪来修饰?”孔子说:“卜商,你启发了我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 ”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 ’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 陈亢问孔鲤说:“你在老师那儿听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了吗?”孔鲤说, “没有一次他一个 人站在庭院中,我轻轻走过庭院他问我:‘学习《诗经》了吗?’我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没 法讲话 ’我下来就学诗 ” 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 伤 ” 提示:理解《关雎》为什么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辞达而已矣 ”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 提示:与“文质”一条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其“辞达”说 3、 《毛诗大序》 【原文】 《关雎》 ,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 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而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 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 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 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 “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 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 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 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 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 、 《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 、 《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 、 《召南》 ,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