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长途跋涉的诗歌之旅.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奇异
  • 文档编号:278679486
  • 上传时间:2022-04-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97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长途跋涉的诗歌之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写诗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现代诗,诗歌的香火绵绵不断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上个世纪80年代,诗歌在大学生中就很“疯狂”同学中,十有七八爱诗、写诗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诗社比比皆是,每个周末都举办“诗歌朗诵会”,听众如潮那是一个诗情燃烧的年代正因为这种诗情的蜿蜒,我们几个诗友大学毕业后组建“新乡土诗派”,继续“文化寻根”即便一段时间没有了那种疯狂,没有了那种痴迷,但诗歌的元素始终留存在心底或许需要一种契机,诗歌的火山又会喷发这种契机已经来临我们提出“复兴新乡土诗派”,重提“立足民族与本土特质,寻找纯净的精神家园”的诗歌立场,与党中央的精神不谋而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唤醒、被强化的吗?在文化建设中,作为个体或者群体,诗歌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台但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小小的平台,选择这样的一个切入点,也应该有所作为按照最低的要求,能够将一些人从麻将桌边、喧嚣的娱乐场所吸引到纯净的诗歌写作与交流之中,也是一大幸事即便我们的诗歌达不到其它文化手段所能达到的社会功能,能够净化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自己的感觉也好。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与高尚信仰;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奔腾不息的血脉;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就没有承前启后的持续力量和创新力量我们选择文化之中的一个微小分子,选择诗歌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一点一点实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梦想一、新乡土诗派的来龙去脉复兴新乡土诗派的一场全新革命,正在新浪博客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以“诗配图”诗歌为载体的和诗运动,势头正旺新乡土诗是什么?新乡土诗派又是什么?它产生于怎样的时代背景?它的内核是什么?恐怕很多诗友不甚了解作为曾经的“三驾马车”,我有必要介绍一下新乡土诗派的来龙去脉我手头上有两本书,都是1998年出版的一本是由江堤、彭国梁与我主编的《新乡土诗派作品选》(1998年6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1987年——1998年10年间新乡土诗派近90位诗人的作品该作品选明确宣示:“新乡土诗”是1987年由江堤、陈惠芳、彭国梁共同提出的一个创作主张90年代有关定义被明确化,评论家将这一主张的提出者和实践者统称为“新乡土诗派”新乡土诗派是围绕“两栖人”和“精神家园”而写作的主题性流派所谓两栖人,就是侨居在城市的农民子孙,他们的父辈或祖辈仍生存在城市之外的村庄。

      所谓精神家园,是指人类永恒的家园,是现在时态的人类依据自己的生命需求筑造出的一种精神模型所以,新乡土诗的本质指向,是人类生命永恒的家园,是精神处于悬置状态的现代人类对劳动者与大自然的化合状态中呈现的健康、朴素美德的追取,是以两栖人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社会在自己多重规范的生存空间无法忍受与兑付生命情感时,对朴素、清贫、真诚、健康的美德的回溯新乡土诗派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诗歌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它不是一个流行的流派,但却是一个长久的令人回味的流派值得指出的是,这几段“宣示”是10余年前留下的比照一下我们现实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应该颇有点远见卓识当下,我们义无反顾地复兴新乡土诗派,重塑精神家园,重归民族与本土的传统与本真,应该很有意义与价值又是10年空寂、浮躁的10年!中国的文化传统被颠覆、被图解,朴素、真诚的美德被扬弃、被戏说,高尚信仰崩坍,精神支柱倒毁,社会核心价值观失落这一切,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敲响了警钟对此,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只能焕发文化的力量、诗歌的力量,寻找消逝已久的精神家园新乡土诗派就是一个优质平台这就是我们的底气与自信10年前,新乡土诗派经历辉煌之后,处于沉寂状态,“三驾马车”解体。

      天才的诗人江堤不幸英年早逝,我与彭国梁也由于工作变动等多种原因,基本上远离了诗歌但诗歌的火种没有熄灭,我们对新乡土诗派的眷念,终于化为复兴的动力1998年7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湖南文学史•当代卷》第167页有这样的记述:“在活跃于全国七八个省份的‘新乡土诗’运动中,湖南的新乡土诗人最为引人瞩目江堤、陈惠芳、彭国梁等的新乡土诗,通过风俗民情的咏唱把田园生活、时代风云和历史文化意识凝聚到一起,构成隽永的诗篇这样的记述,也许并不十分准确,与新乡土诗本身的内涵,即“精神家园”还有距离,但能够进入诗歌历史,已经是新乡土诗派的荣耀10年前,我们只有纸笔与破单车,只有囊中羞涩的窘境10年后,我们有了快捷的网络,有了一些宽裕与从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站在复兴新乡土诗派的前列,在精心构建的精神家园中享受快乐,传递美好?何况,我们从来不缺坚韧与信心?二、清贫时代的新乡土诗派纸质时代与网络时代,其不同显而易见诗歌的流动,也随之不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新乡土诗派”发轫与勃兴之时,我们根本不知电脑为何物,更谈不上网络的操持诗歌的载体是纸,是书红墨水,蓝墨水,诗歌两色那时,我与江堤、彭国梁分居长沙三处我在荷花池,江堤在岳麓山,彭国梁在杨家山。

      这就是“新乡土诗派”活动的主要据点没有电脑,也没有仅靠单位的一部老式“歪把子”机保持联络恼火的是,不能直拨,还要填单子,通过总机房要通好在那时“娱乐活动”很少,口袋里又没有几个钱,下班后基本上呆在屋里写诗骑辆破单车,我们河东河西来回跑起先,我们写诗,也是“和诗”的形式写“同题诗”一天出十几个题目,闷着脑壳写写好一首,交换一首有时候,互相提意见,争得面红耳赤不过,有一点好争归争,改归改,不伤和气都是穷光蛋,也没有啥显摆的如果参照当下“富二代”的说法,我们属于“穷二代”但物质穷,精神富自娱自乐,倒是过得充实新乡土诗派”有了一些影响后,我们计划出诗集钱呢?没钱50多块钱,都打发在单位食堂里身上经常只有三四块钱没办法,只好“自产自销”几十个诗人勒紧裤带,凑出版管理费、印刷费一连出了好几本厚厚的,还有些分量有时候,我们三个人坐一辆破单车,在长沙街头飞奔,名之曰“一个诗派在前进”确实在前进新乡土诗派”的大本营在长沙,海内外也有不少“同盟军”,影响日大三驾马车”就是这样叫出来的不幸的是,体质一直不好的江堤,41岁走到了生命的终点2003年,江堤因病辞世新乡土诗派”失去了一位极具天赋而又极为勤勉的领军人物。

      此时,我正在挂职锻炼,公务繁忙,基本上与诗歌绝缘彭国梁也转型写书、编书由此,“新乡土诗派”慢慢归于沉寂如果江堤不去世,我不挂职,彭国梁不转型,“新乡土诗派”又将是何等模样?但世界上没有“如果”活着的,并继续热爱“新乡土诗”的诗人,唯一的选择是,以继续诗歌创作的形式,将“新乡土诗派”进行到底清贫时代,创造了不清贫的“新乡土诗派”精神家园,成为我们自豪的乐园物质丰盛的时代,我们为何精神缺失呢?我们需要一面旗帜、一个导向、一支路标、一种引领那就是建构在深厚文化土壤之上的“新乡土诗派”我们纯净自己,我们丰富自己,我们成就自己三、新乡土诗派的风格确立著名诗评家燎原在诗集《两栖人》(1991年3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序言《世纪末的田园守望者》中说:“新乡土诗的本质指向,是人类生命永恒的家园,是精神处于悬置状态的现代人类对劳动者与大自然化合状态中呈现出的健康、朴素美德的追取另外一位著名诗评家沈奇在收录于《新乡土诗派作品选》(1998年6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的评论《回望与超越——评“新乡土诗派”十年》中指出:“‘新乡土诗’诗人的对‘乡土’的回归,实质上是身陷‘现代化’浪潮中的清醒者,对理想中的‘精神原乡’的一种回望,以此作为精神现实的凭籍或叫作价值座标,在不断的审度中实现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燎原与沈奇的解读与定位,十分准确这就是新乡土诗派的特征,也就是新乡土诗派的风格在这种整体风格下,我与江堤、彭国梁等主要诗人,都呈现出鲜明的个体风格10年、20年过去,就我个人而言,依然保持原有的“纯粹、峭拔、精悍、坚实”的风格我想,这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倔强坚守一个失去个人风格的诗人,是无法维持其诗歌魅力乃至个人影响力、号召力的推而广之,无论整体风格,还是个人风格,必须是独有的,非雷同的值得提醒的是,诗歌的手法并不能代表诗歌的风格同样,诗歌的题材也不能决定诗歌的风格风格是气质,是性格,是个人学识、阅历、修为的综合积淀复兴中的新乡土诗派,必须坚持10年前已经被历史证明其价值的原有风格,并依据个人审美予以微调新乡土诗派提倡“精神家园”的整体趋同,更允许不同风格的分支发展允许异样的声音,允许各式各样的批评四、两栖人的精神诉求何谓“两栖人”?不同境遇的个人或群体,会有不同的鉴定就新乡土诗派的立场而言,“两栖人”就是“边缘人”,就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足而精神生活相对缺失的那一部分人他们游离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茫然浮躁,没有足够的精神依托其实,对“两栖人”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在不断物化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精神力量的弱化,“两栖人”的指向越来越明确。

      我个人以为,当下的“两栖人”就是被物质世界边缘化的精神缺失者1991年3月,我与江堤的诗歌合集《两栖人》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时,被称为“国内首次出版的新乡土诗歌选集”该选集由我的《新乡土世界》与江堤的《新乡土诗56首》两部完整的诗选合编而成在我收录的50首诗歌中,我最看重3首诗歌,其中包括《两栖人》其它两首诗歌是《一蔸白菜在刀锋下说》、《我们的朋友》《两栖人》被当时的评论界认定是“新乡土诗派”的标志性作品此诗准确地描绘了两栖人的生存状态诗曰:站在村庄与城市的关节处我很可能腹背受敌其要害正是流动城市血液却传出村庄声音的那枚双重间谍的心脏这就是两栖人的精神诉求!一个生活在挤压的城市的人,其内心的焦灼感!这里的“城市”与“村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城市”代表了被不断物化的世界,“村庄”代表了梦想中的精神家园这首诗写于1990年2月14日20余年过去,物欲横流、精神缺失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唯利是图、娱乐至死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个巨大的、严峻的“天问”悬在我们头顶:被物化世界导致内心世界无比纠结、浮躁麻木的人们,出路在哪里?能够回荡美好声音、激起美好品德的精神家园在哪里?诗歌的责任凸显了出来20世纪80年代并延伸至90年代前中期的诗歌,曾经唤醒了一代人的激情与向往。

      诗歌自有诗歌本身的力量新乡土诗派应该担当自己的使命21世纪,更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的两栖人,作为勤勉的两栖人,作为浸淫着传统品质的两栖人,作为对现实生活有着清醒认识的两栖人,我们愿意以“新乡土诗派”为犁铧,打开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路径只要我们坚韧,只要我们从容,我们定能将两栖人的精神诉求生根、开花、结果五、寻根:消除“家园陌生化”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寻根”运动其中的一员主将,就是我们湖南的著名作家韩少功这场“文化寻根”运动主要以小说为载体其实,“新乡土诗派”的兴起,也呼应了“文化寻根”的节奏不过,当时我们没有刻意将之归于“文化寻根”的范畴新乡土诗派”独立运行了整整10年,留下了一大批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