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2第二节 中蜂的特性.ppt
41页第二节 中蜂的特性 第二节 中蜂的特性一、中蜂群势小 十二、盗性强 二、中蜂3型蜂个体小 十三、蜂群失蜂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三、中蜂3型蜂的发育期较短 十四、造脾迅速四、中蜂巢房较小 十五、中蜂好咬旧脾,喜新脾五、尚于利用零星蜜源 十六、抗病虫害特性六、工蜂扇风头朝外 十七、中蜂抗寒七、中蜂不采胶 十八、蜂蜜日产量低 八、怕震动易离脾 十九、蜜房封盖干白型九、易逃群 二十、认巢能力差,易错投十、分蜂性强 二十一、蜂王易母女同巢交替十一、白天性情躁,夜间温驯1.群势小001 一、中蜂群势小正常情况下,蜂群的群势取决于蜂王的产卵力和工蜂的寿命。
1.群势小002 一、中蜂群势小蜂群的理论群势=蜂王的日平均产卵量×工蜂在繁殖期的平均寿命 中蜂:蜂王的日平均产卵为750粒,工蜂的平均寿命为35天 中蜂理论群势(只)=750×35=26250 (只) 意蜂:蜂王的日平均产卵为1500粒,意蜂工蜂的平均寿命为35天 意蜂理群群势(只)=1500×35=52500 (只)1.群势小003附相关资料卵小管数 中蜂:蜂王平均226条 意蜂:蜂王平均350~400条日产卵量 中蜂:蜂王平均 750粒 最高1067粒 意蜂:蜂王平均1500粒 最高3500粒工蜂寿命 由于遗传、劳动强度、季节、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一般认为,在繁殖季节工蜂寿命平均为35天一、中蜂群势小3.3型蜂发育期短002三、中蜂3型蜂的发育期较短中蜂和意蜂3型蜂各发育阶段发育期(d) 型别 蜂种 卵期 未封盖幼虫期 封盖期 出房日期蜂王 中蜂 3 5 8 16 意蜂 3 5 8 16工蜂 中蜂 3 6 11 20 意蜂 3 6 12 21雄蜂 中蜂 3 7 13 23 意蜂 3 7 14 243.3型蜂发育期短014蜜蜂发育历期的应用例举 推算大量培育适龄采集蜂的时间 判断蜂群繁殖是否正常 判断蜂王是否存在或失王的时间 推算培育蜂王和雄蜂的日期应用 3.3型蜂发育期短015推算大量培育适龄采集蜂的时间 培育大量适龄采集蜂要考虑3个方面的时间: 工蜂从卵到羽化出房的发育历期(N d) 工蜂羽化后至开始采集需要的时间(M d) 积累采集蜂的时间(D d)── 20 d── 18 d── 7 d培育大量的采集蜂需要的时间(S d)为: S = N++M++D ((d))= 20 + 18 + 7= 45 (d)中 蜂因此,培育大量中蜂采集蜂须在流蜜期前45d开始。
3.3型蜂发育期短016判断蜂群繁殖是否正常 由于工蜂从卵至羽化出房历时20d,其中卵期3d,未封盖幼虫期6d,封盖期11d因此,一个正常繁殖的蜂群中,卵、虫和封盖子应占子脾的比例约为: 卵脾:卵脾: 1/7 未封盖幼虫脾:未封盖幼虫脾:2/7 封盖子脾:封盖子脾:4/7如果这种比例失调,就要查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使蜂群正常繁殖3.3型蜂发育期短017判断蜂王是否存在或失王的时间 检查蜂群时,要在密集的工蜂中间找到蜂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工蜂的不同发育阶段的时间来判断蜂王存在与否和蜂群失王的时间蜂群内无卵,但又大、小幼虫和封盖子蜂群内只有大幼虫和封盖子蜂群内只有封盖子蜂群内无任何卵虫和封盖子蜂群失王3d蜂群失王6d蜂群失王9d或9d以上蜂群失王21d或21d以上3.3型蜂发育期短018推算培育蜂王和雄蜂时间的应用 培育适龄处女王/雄蜂应考虑3个方面的时间: 处女王、雄蜂从卵到羽化出房的发育历期(X d) 处女王、雄蜂羽化后至性成熟所需时间(Y d) 积累雄蜂的时间(T d)处女王: 16d,移虫育王时13d处女王性成熟:出房后第3d积累雄蜂的时间 7 d雄蜂: 23d雄蜂性成熟:出房后第10d移虫前开始培育雄蜂的时间 = S雄 -S王 = 40-16 = 24 (d)(即:见到雄蜂出房开始移虫育王)培育处女王至性成熟需时间 (S王)= X王 + Y王 = 13 + 3 = 16 (d)培育雄蜂至性成熟需时间 (S雄)= X雄 + Y雄 = 23 + 10 + 7 = 40 (d)3.3型蜂发育期短019 相关资料蜂王性成熟期:中蜂出房后第3d,西蜂出房后第5d蜂王交配期: 中蜂出房后第6~8d, 西蜂出房后第6~10d蜂王婚飞时间:13~17时婚飞次数:中蜂多达6次, 西蜂一般不超过3次交配后贮精囊中精子数:中蜂209万, 西蜂中蜂多达6次, 西蜂一般不超过3次573万,印度蜂265.5万雄蜂认巢飞翔:中蜂出房后第3~5d,西蜂出房后第7d后雄蜂青春期:中蜂出房后第10~25d,西蜂出房后第12~27d雄蜂婚飞时间:中蜂比西蜂迟1~2h, 西蜂12~16时雄蜂婚飞次数:3~4次推算培育蜂王和雄蜂时间的应用 4.中蜂的巢房较小01四、中蜂巢房较小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3型蜂巢房大小 中华蜜蜂(mm)意大利蜜蜂(mm)蜂型 对边距/直径 深度 对边距/直径 深度 工蜂 4.81~4.97 10.80~11.75 5.20~5.40 12.00(平均)雄蜂 5.25~5.75 11.25~12.70 6.25~7.00 15.00~16.00蜂王 Φ6.00~9.00 15.00~20.00 Φ8.00~10.00 20.00~25.005.尚于利用零星蜜源01五、尚于利用零星蜜源 中蜂具有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和可采低浓度花蜜的特点,有利发现和利用零星蜜源。
嗅觉灵敏,善于发现零星分散的蜜粉源 飞行灵活敏捷,善于避过胡蜂,有利利用山区蜜粉源 可采集浓度较低的花蜜,有利利用花蜜浓度较低的蜜源和在花蜜浓度较低时就可抢先采集花蜜含糖浓度30%~40%时 中蜂与意蜂采蜜量差异不显著花蜜含糖浓度50%~70%时 意蜂高于中蜂9.28%花蜜含糖浓度低于20%时 中蜂采蜜量高于意蜂9%以上 尚于利用零星蜜源 是中蜂能适应山区丘陵地区生存的 重要因素 是中蜂比较稳产的保证6.工蜂扇风头朝外六、工蜂扇风头朝外 中蜂的这种扇风方式,一方面将外界较冷的空气扇入巢内,使得箱内较湿热的空气冷却成水气,并凝结在箱壁形成水珠,另一方面致使巢内的湿气难以排除,而导致巢内相对湿度较高7.中蜂不采胶七、中蜂不采胶 中蜂不具采集蜂树胶的习性 在检查蜂群时容易提取巢框,管理 方便,但蜂群在转地饲养时,受震 动容易发生巢脾断裂的现象 中蜂不采胶,所以不生产蜂胶8.怕震动易离脾八、怕震动易离脾 中蜂怕震动离脾现象 轻微震动:工蜂即会离开子脾偏集于巢脾的上端及旁边; 激烈震动:离脾住箱角集结,甚至涌出巢门。
8.怕震动易离脾八、怕震动易离脾 中蜂怕震动易离脾特性的利弊 巢脾脱蜂容易; 长途转地蜜蜂离脾,使幼虫长时间得不到哺育和保温死亡, 致使到达目的地后群势严重下跌的现象 养蜂生产中应注意事项 蜂群排放的场所要僻静; 尽可能少开箱,干扰蜂群正常生活; 平常管理蜂群操作要轻稳,避免过大振动,扰乱蜂群生活9.易逃群001九、易逃群 迁栖与逃群 中蜂对自然环境适应极为敏感,一旦原巢的环境不适应生存时就会发生迁栖,另寻适当巢穴营巢这是中蜂抗逆性强的表现,它有利中蜂种族的生存及繁衍但中蜂的这种习性,常常给养蜂生产造成损失因此,称之为“逃群” ⒈逃群的原因⒉逃群前兆⒊逃群发生时间⒋逃群发生情景⒌集体飞逃 9.易逃群002 巢内缺蜜 ⒈逃群的原因外界蜜源枯竭,或因盗蜂导致巢内缺蜜 病虫敌害侵袭 异味刺激 震动惊扰 盗蜂严重 气候不宜幼虫病严重,或受到巢虫严重侵扰或胡蜂袭击 新箱木材或油漆气味浓重,或蜂箱部件被汽油、农药、消毒剂等污染 过箱、转地、防治病害、检查惊扰,或是蜂箱在过道,行人走动震惊 蜂群被盗,导致蜂群缺蜜或严重干扰蜂群生活 严寒和酷热,使蜂群无法维持蜂群繁殖所需温度和湿度9.易逃群003⒉逃群前兆①工蜂出勤减少,哺育幼虫次数减少;②工蜂叼食2d以上的幼虫,造成巢内无子状况;③蜂王依然产卵,但接受到的饲料减少,产卵量减少;④工蜂没有像分蜂活动那样追逐蜂王,有一些工蜂(包括采集蜂) 吸饱蜜 汁后,停留在巢脾上部一动不动。
9.易逃群004⒊逃群发生时间一般当群内已没有幼虫及很少蛹时,在上午发生逃群⒋逃群发生情景 逃群时全群倾巢蜂涌而出,直飞空中多数蜂群不在蜂场停留,直飞远处的新址,也有的蜂群在蜂场周围的树杈上停留,但停留时间很短 蜂群逃群之后,旧巢脾上几乎没有蜜,也没有幼虫和残留的幼蜂9.易逃群005 当蜂场中有一群蜂发生飞逃时,常引起其他蜂群一起飞逃,这些逃群的工蜂集合在一起,在蜂场附近的树杈上结成大型蜂团,所有飞逃蜂群的蜂王都聚集在大蜂团中 ⒌集体飞逃 由于各群的气味不同,在这种大蜂团中发生围王现象,结果多数蜂王被围而死亡,工蜂之间也互相厮杀,造成蜂场的严重损失 据认为,在集体飞逃的蜂群中,那些原先没有飞逃“情绪”,还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蜂群也出现逃群,可能是由于飞逃蜂发出高频率的呜叫声及强烈的招呼信息素(蜂臭)所诱发的10.分蜂性强02十、分蜂性强㈠促使分蜂的因素㈡分蜂机制⒈环境因素⒉蜂群因素⒊季节因素⒈蜂王物质不足 ⒉工蜂营养过剩 ⒊环境温度偏高 外界:蜜粉源丰富、气候闷热巢内:拥挤、巢温高、空间不足、 通风不良⒈环境因素群 势:群势强大蜂王状态:老劣蜂王卵虫数量:卵虫少哺育蜂数量:过剩 ⒉蜂群因素⒊季节因素分蜂季节蜂群普遍发生分蜂热 11.白天性躁,夜间温驯十一、白天性情躁,夜间温驯 中蜂性情比意蜂暴躁,特别是在蜜源缺乏的季节或是在阴冷的天气更为突出,对那些失王群、有病群或有盗蜂的情况下开箱检查,就难以避免挨整。
中蜂容易骚动和发怒螫人,与其人工饲养驯化时间较短有关,也与它嗅觉灵敏有直接关系 在白天不如意蜂温驯,但在夜间中蜂的防卫能力很差,当夜间开箱检查时,工蜂容易离脾,但不会随便使用整针攻击敌害物,这点刚好与意蜂相反,意蜂在夜间只要稍微揭开箱盖,手碰巢脾时就立即被螫12.盗性强十二、盗性强 中蜂嗅觉灵敏,容易察觉蜂箱(蜂群)散发出的蜜味,从而导致攻入它群箱内盗取食料 中蜂发生盗蜂常在蜜源缺乏的时候,特别是在久雨初晴或蜜源末期发生,这是由于工蜂有强烈的采集欲念,对蜜源十分敏感,于是蜂场上洒落的蜜汁,别群的贮蜜,以及仓库里的蜂蜜等,都成了它们窥探的对象 发生盗蜂,一般是强群盗弱群,有王群盗无王群,缺蜜群盗有蜜群,无病群盗有病群 发生盗蜂时,轻者受害群的贮蜜被盗空,引起饥饿;重者出现全场互盗,造成工蜂大量伤亡、蜂王遭受围杀和引起逃群盗蜂是指工蜂进入它群蜂箱内窃取蜂蜜现象13.工蜂易产卵01十三、蜂群失蜂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工蜂产卵的表象 初期1个巢房1粒卵,甚至会在王台基内产卵; 产卵不成片无序进行,常有漏产的巢房,或卵产不到巢房底的中央; 后期出现1个巢房中产数个卵,且产下的卵东倒西斜,十分混乱。
工蜂表现 蜂群出现涣散不安,出勤大减等现象; 工蜂体色开始变成黑亮色,易激动,主动攻击靠近蜂群的人畜;工蜂产卵的蜂群接受王台和蜂王的情况 一般不接受外来的王台 接受刚出房的处女王,处女王交尾成功开始产卵后,蜂群恢复正常; 超过20d以上的工蜂产卵群对诱入的处女王也难以接受 当中蜂群失去蜂王,群内又无可供改育成蜂王的工蜂小幼虫或卵时,失王蜂群中少数工蜂2~3d后卵巢就会发育,并在工蜂巢房中产下未受精卵 工蜂产下的卵,培育出的成蜂均为雄蜂,且个体较正常雄蜂小14.造脾迅速01 十四、造脾迅速 营巢造脾一般由 5~18d的工蜂担任,这个时期工蜂泌蜡细胞最发达,泌蜡能力最强据观察,外界气温要在18℃以上,工蜂才泌蜡造脾,中蜂造脾的适宜巢温为33~35℃的范围内 中蜂造脾快又整齐是它一种本能,是长期遗传下来的一种特性中蜂在自然界生存,为了防御巢虫危害, 常常要咬掉旧脾再造新脾;为了避开不良环境常常要迁飞,另营新居因此,造就了中蜂多泌蜡、快造脾的特性 一般情况下,中蜂只要1~2d便可造成1个巢脾由于中蜂不采胶,所以中蜂所营造的巢脾洁白,但强度比意蜂巢脾差。
15.好咬旧脾喜新脾 十五、中蜂好咬旧脾,喜新脾 中蜂喜新脾 中蜂蜂王喜在新脾上产卵,常常脾上巢房筑造到1/2深度时蜂王就开始在中产卵咬脾的时期 冬季、初春和越夏度秋时期咬脾目的 冬季:保温 初春:更新蜂巢供蜂王产卵 越夏度秋:驱逐巢虫 中蜂好咬除旧脾是一种生存的适应性,但中蜂咬脾不仅要消耗许多蜂蜜,而且蜡屑堆积箱底,不利饲养管理16.抗病虫害特性001 十六、抗病虫害特性⒈中蜂的抗螨性⒉抗美洲幼虫腐臭病⒊中蜂抗胡蜂⒋中蜂抗巢虫力差16.抗病虫害特性005 ⒈中蜂的抗螨性 雅氏瓦螨,又叫大蜂螨, 是当前养蜂业中严重危 害西方蜜蜂,特别是意大利蜜蜂的寄生螨类 若螨寄生在封盖内,使蛹发育不良,无法发育成 健康的成蜂 蜂螨是中华蜜蜂的原始寄主,经长期互相抗争, 已对中华蜜蜂没有明显危害工蜂的蛹不被寄生 只有少数若螨寄生在雄蜂的封盖幼虫及蛹内 ( 占 雄蜂房10%以下),不造成危害16.抗病虫害特性005 中蜂抗螨的机理 大蜂螨发出的特殊气味,被中蜂工蜂的触角接受,从而引起叼咬蜂螨行为; 中蜂工蜂封盖期比意大利蜂短,部分若螨在封盖房中无法完成发育过程而死 亡,从而使完全发育的雌螨数量大大减少; 工蜂被大蜂螨附着后通过摆动腹部并发出频率为275~500Hz、声强达85dB 以上的声波招来同伴帮忙清除 ; 工蜂蛹体内铜元素含量少影响蜂螨发育 。
中蜂工蜂蛹体内铜元素含量不及意大利蜂的1/2 16.抗病虫害特性005 ⒈中蜂的抗螨性 中蜂对小蜂螨(亮热厉螨)也具有抗性 龚一飞教授曾于1962年 7月特地用意蜂受小蜂螨严重危害的2 框烂子脾,脾上可见小蜂螨纵横爬行,分别插进2个中蜂群的中央,3d后检查蜂群,发现烂子全部被清除干净,并一直观察到第2年7月,试验群繁殖和采蜜正常不受危害16.抗病虫害特性006 ⒉抗美洲幼虫腐臭病 美洲幼虫腐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西方蜜蜂蜂群的传染性幼虫病害蜂群得病后引起3~4d 幼虫死亡 中蜂抗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机理 中蜂清理病虫能力强 中蜂幼虫体内的血淋巴蛋白酶不同于西方蜜蜂,具有抗美洲腐臭病基因16.抗病虫害特性007 ⒊中蜂抗胡蜂 中蜂抗胡蜂的原因 飞行灵活敏捷; 进出巢门直入直出,在巢门口停 留的时间很短,可避开胡蜂危害; 胡蜂猖獗期间,中蜂有在清晨和 黄昏突击采集的习惯,可减少胡 蜂的捕杀; 对小型胡蜂,能集体摇摆腹部, 发出“唰”、“唰”声,以恐吓胡蜂; 对大型胡蜂,能缩到巢内,让胡 蜂入巢,并群起围杀。
16.抗病虫害特性008 ⒋中蜂抗巢虫力差 中蜂抗巢虫力差的原因 好咬旧脾,咬下的旧脾蜡屑成为蜡螟幼虫的食料; 清巢能力弱,在蜡屑中滋生的巢虫易上脾蛀食巢脾,危害封盖子; 无法清理藏匿在巢脾中肋的巢虫和藏匿在蜂箱缝隙的巢虫虫蛹 17.中蜂抗寒01 十七、中蜂抗寒温度对中蜂个体和意蜂个体影响的比较安全临界温度 10℃ 13℃轻度冻僵 5~6℃ 7~9℃开始完全冻僵 2~4℃ 4~5℃完全冻僵 0℃ 2~5℃项 目 中 蜂 意 蜂17.中蜂抗寒02 十七、中蜂抗寒 观察研究显示,中蜂在气温9℃就能安全采集鹅掌柴蜜源;在晴天,即使阴处气温只有7℃时,中蜂也能大量出勤采集柃树蜜源而意蜂要在14℃以上才能正常出外采集。
据观察,气温低于14℃时的鹅掌柴花期, 中蜂蜂群出勤数明显高于意大利蜂群中蜂耐寒的特性,有利于利用冬季的蜜源18.蜂蜜日产量低十八、蜂蜜日产量低福建中蜂和意蜂个体平均采蜜量(mg)比较蜜源 中蜂 意蜂 地区荔枝 37.18 53.17 福建龙眼 29.82 35.18 福建荆条 12.60 17.80 北京 中蜂在大流蜜期的日采蜜量不如意蜂 中蜂习性勤劳,早出晚归,善于充分利用零星空源,在同样 零星蜜源情况下,意蜂入不敷出,而中蜂尚有贮存 19.蜜房封盖干白型 十九、蜜房封盖干白型中蜂蜜房封盖干白型的原因 封盖蜡是工蜂分泌的纯蜡, 无树胶等其他杂质掺入所致; 蜜房的封盖属干型封盖 利用中蜂来生产巢蜜,可以生产出颜色洁白的巢蜜。
20.认巢力差易错投二十、认巢能力差,易错投 中蜂认巢能力差,如果多群中蜂排列在一起,且蜂箱或地形无明显差异时易出现投错现象 中蜂饲养中采取相应措施 排列蜂群时应利用地形地势,并且蜂群之间有适当间隔; 双群夹箱饲养时,巢门应互向开设; 在蜂箱或蜂箱前壁涂上不同颜色; 在蜂箱前壁设计不同图案供蜜蜂辨认21.蜂王易母女同巢交替 二十一、蜂王易母女同巢交替 中蜂一旦蜂王衰老、残疾或因生理性产卵量下降,就会自行培育新蜂王替换原有蜂王,而且老蜂王在新蜂王出房,甚至产卵后还会与新蜂王同巢生活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