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两篇.doc
17页《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设计思想】这篇课文是《孟子》第三章,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其中,“不违农时”一段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一段论王道之成,这是本章的核心把握这个核心,就可以看出全文的理路:开始,梁惠王自称尽心于国,问邻国之民不归顺之故,孟子设喻作答,暗示对方要放弃战争政策,自反修政;然后因势利导,从正面提出王道的主张,要在制民之产;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开头——不“罪岁”,则当行王道;王道行,而天下之民至矣这个理路应当让学生知道,因为它显示了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有助记诵讲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其实是指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度而言;而在孟子那个时代,兼并土地之风愈演愈烈,要想恢复井田制度绝难办到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说多了就不是学文言而是学历史了其次,课文末段对残民之君的揭露,也是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只需点出来,认真地诵读,能由文入情也就够了中学生学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便是诵读因此,教文言当以诵读指导为主线来贯穿全部教学活动,讲什么要视诵读的需要而定,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宜抓住一点大加发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
这样教才是“既见树又见林”,不至于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也可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以读为乐还要把课堂上学文言的气氛搞得浓浓的,教师疏通文义及学生答问都无妨“夹带”一些文言语汇这篇课文语言浅显生动而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全文共359字,用中速读一遍仅需3分钟,读10至12遍(含教师范读和检查)加上诵读中的间歇,约需45分钟;如用两节课教读,尚余45分钟,用于疏通文义及师生问答可算宽裕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 (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
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第一层:1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2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 ”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 ,由此至彼之谓3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第二层:1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2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第三层:1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2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3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1“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2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第五层:1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2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3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4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3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下面只写出指导诵读的要点,过程及练习方式从略)第一层: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第二层: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笑30分,则何如? 请用文言作答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妙在哪里? (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第三层: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温饱)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第四层:〔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
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1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一、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二、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第五层: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2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3结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六、内容点拨(见“基本设想”第二段)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同学互查);2预习新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5.用人以民意为准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