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源性细菌.docx
13页第 15 章 动物源性细菌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 某些传染病,称为人畜(兽)共患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称为动物源 性疾病(zoonosis)由于人类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 致病,这些病主要发生在畜牧区或自然疫源地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鲁菌、鼠疫耶 氏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第一节 布鲁菌属布鲁菌属(Brucella)细菌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有4个生物种、13个 生物型,因最早由美国医师 David Bruce 首先分离出,故得名本属使人致病的有牛 布鲁菌(B.abortus又称流产布鲁菌)、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猪布鲁杆菌 (B.suis)和犬布鲁杆菌(B.canis),在我国流行占绝对优势的是羊布鲁菌病,其次 为牛布鲁菌病一、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大小为0.4~0.8pm X0.5~l.5pm无 芽胞,无鞭毛,光滑型菌有微荚膜革兰染色经常着色不佳,故复染时间应适当延长 至 3min 左右培养特性 需氧菌,牛布鲁菌在初分离时需5%~10%C02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如加入血清或肝侵液,或加硫胺、烟酸和生长素等可促进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C,最适pH为6.6~6.8经37°C培养48h可长出微小、透明、 无色的光滑型(S)菌落,经人工传代培养后可转变成粗糙型(R)菌落两种菌落可 用吖啶黄玻片凝聚试验鉴别,S型在1:1000的吖啶黄中呈均匀混浊,而R型菌出现凝 块布鲁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形成轻度混浊并有沉淀生化反应 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根据产生H2S的多少和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可鉴别羊、牛、猪等三种布鲁菌表 15 - 1 )抗原构造与分型 布鲁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即A抗原和M抗原两种抗原在不 同的布鲁菌中含量不同,牛布鲁菌含A (abortus)抗原多,故又称牛布鲁菌抗原;羊 布鲁菌含M(melitensis)抗原多故又称羊布鲁菌抗原两种抗原量的比例不同可对菌 种进行区别,如牛布鲁菌A:M = 20:l,而羊布鲁菌A:M=l:20,猪布鲁菌A:M=2:1用A 与M因子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可鉴别三种布鲁菌(表15 —1)表 15-1 主要布氏杆鲁的特性与鉴别菌种CO2Hu女脲酶试验HS2产生含染料培养基中生长凝集试验复红(1: 50000)硫堇(1: 20000)抗A因子抗M因子羊布鲁菌—不定—++—+牛布鲁菌++++—+—猪布鲁菌—++/-—+++抵抗力 抵抗力较强,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肉和乳制品中可生 存数周至数月。
但在湿热60°C、20min,日光直接照射下20min可死亡;对常用消毒剂 均较敏感,如 3%来苏作用数分钟可杀死对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也较敏感二 、 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 布鲁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荚膜与侵袭酶(透明质酸酶、过氧 化氢酶等)增强了该菌的侵袭力,使细菌能通过完整皮肤、粘膜进入宿主体内,并在 机体脏器内大量繁殖和快速扩散入血流所致疾病 布鲁菌感染家畜引起母畜流产,病原体可随流产的胎畜和羊水大量排 出;病畜还可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等,隐性感染的动物也可经乳 汁、粪、尿等长期排菌,人类对布鲁菌易感,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 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粘膜、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途径感染布鲁菌侵入机体经1~6周的潜伏期,此期细菌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成 为胞内寄生菌,随淋巴流达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当细菌繁殖达一定数量, 突破淋巴结而侵入血流,出现菌血症由于内毒素的作用致患者发热,随后细菌进入 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脏器细胞,发热也渐消退细菌在细胞内繁殖到一定程度可 再度入血,又出现菌血症而致体温升高如此反复形成的菌血症,使患者的热型呈波 浪式,临床上称为波浪热。
感染易转为慢性,在全身各处引起迁徙性病变,伴随发热、 关节痛和全身乏力等症状,体征有肝、脾肿大人类感染布鲁菌不引起流产,原因可能是易感动物的生殖器官和胎膜上含有大量 赤藓醇,刺激细菌生长而引起流产,而人类胎盘中不含有赤藓醇,故不会引起流产 另外,布鲁菌的致病与本菌引起的W型超敏反应有关;还有菌体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 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导致急性炎症和坏死,病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 一种III型超敏反应(Arthus反应)免疫性 机体感染布鲁菌后可产生免疫力,且各菌种和生物型之间有交叉免疫 一般认为此免疫力是有菌免疫,即当机体内有布鲁菌存在时,对再次感染则有较强免 疫力但近来认为随着病程的延续,机体免疫力不断增强,病菌不断被消灭,最终可 变为无菌免疫由于布鲁菌为细胞内寄生,故其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病后机体产IgM 和IgG型抗体,可发挥免疫调理作用此外,细胞免疫和W型超敏反应所导致的免疫 保护及病理损害,在慢性与反复发作的病程中往往交织存在三 、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 血液是最常用的标本,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高达 70%骨髓在急性期、亚 急性期病人均可分离阳性病畜的子宫分泌物、羊水,流产动物的肝、脾、骨髓等也 可作为分离培养的标本。
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标本接种于双相肝浸液培养基(液相为肝浸液的琼脂斜面) 置37°C、5%~ 10%C0孵箱中培养菌落大多在4~7d形成,若30d时仍无菌生长可报告2为阴性若有菌生长,可根据涂片染色镜检,CO的要求,HS产生,染料抑菌试验,玻2 2片凝集等确定型别血清学试验1•凝集试验:发病1~7d后血清中开始出出现IgM抗体,将患者血清作倍比稀释, 标准菌量为1X109个/ml,进行玻片凝集试验,1:200有诊断意义但当效价$1:100 时应重复进行试管凝集试验,需要在37C水浴16~20d后观察结果,以1:200~1:400血 清凝集者为阳性用胶乳凝集试验可在6min内判定结果,方法简易可靠2. 抗球蛋白试验(Coomb试验):布鲁菌感染患者常出现不完全抗体,需用Coomb 试验才能检出在病程中凝集效价出现增长者有诊断意义3. 补体结合试验:一般发病3周后出现IgG抗体,由于此抗体能维持较长时间, 故对诊断慢性布鲁菌病意义较大此试验特异性高,试验结果以1:10为阳性皮肤试验 取布鲁菌素(brucellin)或布鲁菌蛋白提取物0.1ml作皮内注射, 24~48d后观察结果.局部红肿浸润直径l~2cm者为弱阳性,>2~3cm为阳性,>3~6cm为 强阳性。
若红肿在4~6d内消退者为假阳性皮试阳性可诊断慢性或曾患过布鲁菌病四 防治原则控制和消灭家畜布鲁菌病,切断传播途径和免疫接种是三项主要的预防措施免 疫接种以畜群为主,疫区人群也应接种减毒活疫苗(104M株疫苗皮上划痕接种),有效 期约一年急性病人用抗生素治疗,慢性者除继续用抗生素治疗外,应采用综合疗法 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也可用特异性疫苗进行脱敏治疗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耶尔森菌属(Yersinia)细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类革兰阴性小杆菌包括11个 菌种,其中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氏菌等三种肯定是人类致病菌 本属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动物、家畜和鸟类等动物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动物、被节肢 动物叮咬或食入污染食物等途径感染一 鼠疫耶氏菌鼠疫耶氏菌(Y.pestis)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 性的烈性传染病,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人类鼠疫是被疫鼠的鼠蚤叮咬 而受染, 1989~1998年世界各地报告鼠疫病例共5440余例,死亡681人,病死率11% 因此,鼠疫依然威胁着人类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 为形两端浓染的卵圆短杆菌大小为0.5~0.8 Xl~2 m。
一般单个散 在,偶尔成双或呈短链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革兰染色阴性从死于鼠疫的尸 体或动物新鲜内脏制备的印片或涂片,形态典型,有时可见到吞噬细胞内外均有本菌 但在化脓或溃疡性病灶及腐败材料中可见菌体膨大成球形,且着色不佳如在陈旧培 养物或生长在含高盐(30g/L NaCl)的培养基上则呈多形态性,有球形、杆形、棒形 和哑铃状等,亦可见到着色极浅的细菌轮廓,称菌影(ghos t)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C,最适pH为6.9~7.2在普通培 养基上能生长,但生长缓慢在含血液或组织液的培养基上生长,24~48h可形成柔软、 粘稠的粗糙型菌落在肉汤培养基中开始呈混浊,24h后表现为沉淀生长,48h后逐渐 形成菌膜,稍加摇动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此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抗原结构 鼠疫耶氏菌的抗原结构复杂,至少有18种抗原,重要的有Fl、V-W、 外膜蛋白和MT等四种抗原(图15 —1)图 15 — 11. F1 (fraction 1)抗原 是鼠疫耶氏菌的荚膜抗原,于37°C时产生,具有抗 吞噬和活化补体的作用 F1 的抗原性强,特异性高,其相应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但F1抗原是一种不耐热的糖蛋白,100°C15min即失去抗原性。
2. V和W抗原 系毒力质粒DNA编码W抗原位于菌体表面,是一种脂蛋白;V 抗原存在于细胞质中,为可溶性蛋白两种抗原总是一起产生,与细菌毒力有关,使 细菌具有形成肉芽肿损伤和在细胞内存活的能力,且有免疫抑制作用3. 外膜蛋白(Yersinia out er membrane pro teins,Yop) 其编码基因与 V-W 基因存在于同一质粒上,在37C和含Ca<件下能产生数种外膜蛋白,这些蛋白能使细 菌在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导致机体发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鼠毒素(murine toxin,MT) 为可溶性蛋白,是一种外毒素,对鼠类有剧烈 毒性,1遽即可使鼠致死,它可阻断动物B肾上腺能神经和引起心脏损害,但对人的损 伤作用尚不清楚 MT 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用0.2%甲醛处理可使其脱毒制成类毒素,用 于免疫动物制备抗毒素5•内毒素 其性质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可致机体发热,产生休克和DIC等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湿热70~80C10min或100C1min死亡,5%来 苏或5%石炭酸20min内可将痰液中病菌杀死,但在自然环境中的痰液中能存活36d, 在蚤粪和土壤中能存活 1 年左右。
变异性 鼠疫耶氏菌通过自发或诱发性突变、转座子移位及基因转移等机制发生 变异,其生化特性、毒力、耐药性和抗原构造等均可出现变异菌株与多数肠道菌光 滑(S)型菌落致病性强的特征不同,野生菌株的菌落呈粗糙(R)型经人工传代培 养后菌落逐渐变为 S 型,其毒力也随之减弱二)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 鼠毒素主要对鼠类致病,具外毒素性质,但只有当细菌自溶裂解后才 释放鼠疫耶氏菌的毒力很强,少数几个细菌即可使人致病,其致病性主要与 F1 抗原、 V-W抗原、外膜抗原及内毒素等相关所致疾病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一般先在鼠类间发病和流行,通过鼠蚤的 叮咬而传染人类,尤其当大批病鼠死亡后,失去宿主的鼠蚤转向人群人患鼠疫后, 又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等途径在人群间流行临床常见有腺型、肺型和败血症型鼠疫鼠疫耶氏菌侵入人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能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并沿淋巴流到达 局部淋巴结,引起严重的淋巴结炎犯及的淋巴结多在腹股沟,一般为单侧,并引起 肿胀、出血和坏死,称为腺鼠疫如吸入染菌的尘埃则引起原发性肺鼠疫,也可由腺 型或败血症型鼠疫蔓延而致继发性肺鼠疫病人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