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docx
19页2021 年新北师版历史七年级下知识点归纳第一课:隋的兴亡一,隋的统一1. 建立: 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年号开皇,他就是隋文帝2. 统一( 1〕条件:北方经济恢复开展,南方得到空前的开放,民族大交融( 2〕标志: 589 年,隋灭陈朝,重新统一南北 3〕意义:完毕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科举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背景:隋朝以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这种选官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1〕隋文帝开场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 3〕意义: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重要标准 , 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二 贯穿南北大运河背景:隋统一全国后,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概况: 605 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民工,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根底上开凿 大运河以XX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1〕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2〕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大运河的作用( 1〕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和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1〔2〕促进了沿海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开展 。
3〕持续发挥着贯穿南北动脉的作用三:隋朝的灭亡( 1〕隋朝灭亡:隋炀帝穷奢极欲,酷虐残暴,大兴土木,发动对外战争,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隋炀帝的暴政是隋亡的根本原因〕( 2〕唐朝建立: 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即位: 626 年继承皇位, 627 年改年号“贞观〞原因: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表现:( 1〕纳谏: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魏征被唐太宗誉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2) 选贤用能,知人善任二, 贞观新政1. 措施(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3〕法律上:在?隋律?的根底上,屡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2.科举制度( 1〕科目:明经和进士( 2〕作用:①打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仕途的局面,便于在全社会X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根底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时机,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2④推动一系列的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拟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4〕 “贞观之治〞作用:为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的根底第三课:盛唐社会气象一,开元盛世( 1〕武那么天称帝,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那么天措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开展,史称“贞观遗风〞( 3〕“贞观遗风〞影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根底 4〕公元 713 年 李隆基登基,他就是唐玄宗,年号“开元〞措施:唐玄宗坚持改革,整肃吏治,开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疆域: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抵南海,北达蒙古高原二,社会风气( 1〕饮茶习俗在唐代风行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唐人将品茶视为美的享受 2〕唐朝风气开放,妇女地位较高,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三,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1. 背景:盛唐时期国运鼎盛,社会安定2. 表现( 1〕科举选官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社会开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2〕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3〕盛唐从习俗风气到思想文化都表达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穿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4 〕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第四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一 “和同为一家〞( 1〕西北各部: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加严密西北各部落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3( 2〕XX地区: 794 年XX地区南诏政权与唐朝会盟,表示“永无离贰〞 3〕吐蕃: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 4〕文成公主入藏,大大促进了吐蕃的经济、文化的开展与进步二,玄奘西行时间:贞观初年 目的 : 求取佛经精义路线: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域及中亚诸国,到达天竺奉献: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三,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 遣唐使:隋唐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空前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进展学习的使团2. 鉴真东渡( 1〕时间:唐玄宗时( 2〕目的: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前五次失败,最后一次成功( 3〕奉献: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出色奉献第五课 科技创造与唐诗1. 雕版印刷( 1〕唐朝初年,受印章和拓印刻石的启发创造的。
2〕开展: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拟兴旺,市场上出现了用作交易凭据的印刷品---- “印纸〞( 3〕XX和XX等地都是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4〕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金刚经?时间: 868 年2. 火药( 1〕创造:与炼丹术有密切关系 2〕记载:唐初孙思邈在?丹经?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3〕应用:唐朝末年,火药开场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做“火箭〞,也叫做“飞火〞3. 唐诗( 1〕概况: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开展的黄金时代( 2〕唐朝诗歌特点:①题材丰富②数量众多③艺术成就高④作者广泛4( 3〕代表:李白的诗歌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4〕唐诗繁盛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开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放,对外交往频繁第六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1. 安史之乱( 1〕背景:唐朝节度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利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统治后期志得意满,日渐腐化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政治腐败黑暗 2〕时间跨度: 755 年--763 年〔八年之乱〕( 3〕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4〕安史之乱影响: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
从此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2. 藩镇割据( 1〕背景:在安史之乱猛烈冲击下,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形成藩镇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2〕影响:严重削弱唐朝国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二,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朝中宦官专权,腐朽贪婪,地方藩镇割据,对百姓残酷镇压,阶级矛盾十分锋利 2〕过程:1. 爆发: 875 年,黄巢在XX起义,建国号“大齐〞, 884 年 7 月,黄巢兵败自杀,农民起义最终失败2. 影响:沉重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腐朽统治三,五代十国( 1〕五代: 907 年朱温废唐自立,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中原地区相继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史称五代 2〕十国:南方分别存在着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XX,后蜀,南唐九个政权,加上XX的北汉,合称十国 3〕实质: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开展5〔4 〕影响: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第七课 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一,宋朝的建立1. 建立: 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 统一: 979 年,除华北幽云地区及周边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外,中原广阔地区和南方重归统一,完毕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1. 背景:唐末以来频繁改朝换代和地方割据混战2. 措施( 1〕控制军权①削弱大将的兵权,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别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②禁军定期换防③将各地士兵精锐选入中央禁军,以强干弱枝,拱卫京师 2〕强化君权将相权分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个平行机构,在地方各州设通判以监视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集中财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局部留在地方开支,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根底3. 影响( 1〕积极:有利于维护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开展 2〕消极:带来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开支庞大,军队战斗力低下等弊端,导致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三,重文轻武的国策1. 目标:为了改变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2. 措施:北宋开启了“偃武兴文〞的风气,专派文官担任知州,管理地方设通判以监视知州,大力开展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科举入仕成为宋代官员的主要途径3. 影响:宋代仕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形成较为平和,宽缓,理性的政治气氛,对社会文明的开展起到主要的作用第八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 辽宋“澶渊之盟〞1. 契丹〔辽〕政权的建立〔1〕时间: 916 年〔 2〕建立民族:契丹族〔 3〕建立者:耶律阿保机6〔4〕都城:上京〔 5〕国号:辽2. 宋辽之间的和战:( 1〕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2〕契丹南侵: 1004 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到达澶州,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 1005 年,辽宋订立合议,史称“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内容: 1. 双方撤军,各守疆界2.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影响:宋辽之间订立合议,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二 . 宋夏和战1. 西夏政权的建立〔1〕时间: 1038 年〔2〕建立民族:党项族〔3〕建立者:元昊〔4〕都城:兴庆2. 宋夏之间的和战( 1〕背景:西夏建立后屡次发动对北宋的进攻,战争损害对双方的利益,西夏求和 2〕过程: 1044 年,宋夏订立和约 3〕内容: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赐“,重开边境地区的贸易市场 4〕意义:促进了西北边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