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ppt

31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54012534
  • 上传时间:2018-09-0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22M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月”与“语丝” 等社团流派的创作,,一、新月社二、语丝社三、其他社团——浅草-沉钟社、初期象征诗派、早期乡土田园诗派、湖畔诗社,一、新月社,原新月社俱乐部旧址, 位于东松树胡同15号,《新月》,引借“新月”的含义,象征着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1923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陈梦家、沈从文等等人在北京组织新月社,以俱乐部的形式举办年会、灯会、书画会和演剧等活动新月社成员合影,随后建立现代评论社和由徐志摩接编的《晨报副刊》、创办的《诗镌》、《剧刊》,都与新月社成员有关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闻一多、邵洵美等人此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晨报副刊》首刊刊影,文学贡献:建筑美、形式美;格律化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徐志摩,英国留学时的徐志摩,徐志摩祖居,海宁硤石镇西河街17号,2008年,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剑河畔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诗碑。

      徐志摩和前妻张幼仪,徐志摩和陆小曼,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家,徐志摩上海故居及塑像,《人间四月天》剧照,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家南下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秋,加入民盟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在15日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痛斥暗杀集团的无耻,宣告“民主是杀不死的“,同日下午出席记者招待会后,在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门口被国民党特务枪杀,时年47岁闻一多五四前后开始进行新诗创作,早期诗集《红烛》、《死水》,从生活中捕捉具体的形象,以诗的意象再现生活的美,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奠定了他成为著名诗人的历史地位《死水》:闻一多手迹,青年闻一多,油画《红烛》,闻一多墓,闻一多纪念馆,闻一多纪念厅序厅壁画,二、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1924年鲁迅的《语丝》周刊1-208期,《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人,周作人,年轻时的周作人,,,周作人在他的苦雨斋中写作,北京鲁迅博物馆中收藏的仅有的两张鲁迅与周作人合影之一,第一排左三为周作人,右三为鲁迅晚年周作人和长孙在一起,,林语堂年纪轻轻就已是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精英右起:鲁迅、林语堂、蔡元培(前立者)、宋庆龄、萧伯纳林语堂,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玉堂,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出身在一个基督教背景的家庭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入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并开始署名“语堂”发表文章林语堂主要的创作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林语堂作为《语丝》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的小品散文,显示了他“真诚勇猛”的五四战斗精神,庄谐杂陈,深入浅出,语言平实而机智,带有一种特有的西洋式的幽默和绅士风度林语堂和妻子,二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林语堂先后创办了《论语》(1932年)、《人间世》(1934年)、《宇宙风》(1935年)等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大力提倡幽默文字,并表明了“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新的精神追求。

      林语堂在上海与鲁迅、周建人、许广平等人合影,三是1936年林语堂赴美后,开始用英语创作,先后出版了《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大量有名的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同时积极在更为广阔的国际文化背景下思考中国国民性问题,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去世,享年81岁台湾林语堂故居,林语堂夫妇 和三个女儿,三、其他社团,1、冯至与浅草—沉钟社2、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3、早期乡土田园小说4、湖畔诗社,1、冯至与浅草—沉钟社,青年冯至,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浅草》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浅草社的社刊,1923年3月25日在上海创刊,泰东图书局发行。

      主要作者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鲁迅十分看重《浅草》,1935年鲁迅在编《新中国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选入《浅草》所载小说多篇,并在“序言”中肯定了它在新文学方面所作的贡献该刊共出4期,1925年2月出版第4期后停刊《浅草》创刊号,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周刊1925年10月10日创刊,曾出版《沉钟丛书》 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他》、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他》、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两个团体的旨趣和追求,也是一致的2、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李金发象征主义诗集《微雨》初版本封面(北京新潮社1925年),原名遇安,广东梅县人早年留学法国,曾梦见金发女郎,认为是缪斯女神,因而改名为李金发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于1920年在法国开始创作白话诗20年代中期以后,接连出版了《微雨》(1925)、《为幸福而歌》(1926)和《食客与凶年》(1927)三本新诗集早期象征派诗人的试验对新诗艺术发展的贡献:正像朱自清的总结,“多远取喻”,即“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即将诗人在构思过程中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之间的联想过程全部省略,只将最鲜明的感官形象推到最突出的地位,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搭起桥来。

      3、早期乡土田园小说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许钦文,台静农,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4、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总共出版过四本诗集:《湖畔》(四人合集)、《蕙的风》(汪静之个人诗集)、《春的诗集》(三人合集)、《苜蓿花》(谢旦如个人诗集)应修人,“《湖畔》是汪静之君等四人自费出版的诗集这四个人的诗在本附刊上也曾经发表过好些,看过的人大约自然知道,不用我来批评好歹,我在这里只说一句话,他们的是青年人的诗,许多事物映在他们的眼里,往往结成新鲜的印象我们过了三十岁的人所承受不到的新的感觉,在诗里流露出来,这是我所时常注目的一点—— 周作人《介绍小诗集》 “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鲁迅 “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 ——朱自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