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中几点困惑的反思——基于老子道学思想的解析_1.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60466357
  • 上传时间:2018-1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05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中几点困惑的反思——基于老子道学思想的解析 【 内容 提要】西方 经济 学存在无法割裂的 中国 渊源[1],传统的西方经济 理论 在今天带给我们的许多困惑都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源流中去寻求解释当今 社会 ,一边是经济总量的急剧增长,另一边是 自然 资源的日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显著退变;一边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明显富足,另一边是人类精神上的压抑和情感上的空虚而老子站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 哲学 高度创立了意蕴丰厚的道家学说,其包含的朴素的可持续 发展 思想、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经济思想既是对上述矛盾的一种解读,更是我们进行理论 研究 和经济实践的必要借鉴 【摘要题】经济思想史 【关键词】西方传统经济理论/道学思想/道法自然/天地境界 【正文】 今天,伴随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人类物质财富总量的急剧增长,西方经济学所面对的 问题 却一点也没有减少,相反,同一次次经济危机相伴而生的是经济学所遭遇的理论“危机”[2],以及“危机”过后并无多大实质性改进的理论“革命”或“综合”[3]。

      一、西方传统经济理论谜点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带给人们的困惑(puzzle)根源于它的逻辑路径西方经济学以“稀缺性”(scarcity)作为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把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作为目的和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 科学 ”[4],认为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无不是也理应是为了弥合有限资源同无限欲望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稀缺性”概念的实质其次,西方经济学提出有名的“经济人”假定,包括“理性人遵循成本最小化原理行事”的“效率原则”和“理性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原则”两层含义,而“拥有完全信息和具备完全理性”是该项假定的核心由此,传统经济学得出的结论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根本途径在于鼓励经济人按照“利己以利他”的原则活动—既然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就应当加紧索取和利用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的国家或地区今天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同保护生态之间的尖锐矛盾,本应平衡和谐的天人关系近一个世纪以来被显著打破而嬗变为一种天人对抗或人地冲突而且,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掠夺性的资源大开发所带来的“吃不完”的问题似乎比从前的“吃不饱”更为棘手,这种由“稀缺性”假设出发到“过剩性”矛盾结束的状况同样使众多的学者感到迷惑。

      因此,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可以说是始料未及的另一方面,对于什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这一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传统西方经济学在完全偏好假定下所作出的回答—个体效用最大化—也越来越与客观现实相矛盾效用”(utility)一词被定义为“物对于人的有用性”,它内在地包含了物质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这一价值取向,作为测量人们心理满足程度的数量指标,其曝露无疑的“精确化”数理倾向本身就是对经济学固有的人文精神的一种背离[5](P50)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最贫乏的年代出了雷锋这样的 时代 英雄?为什么今天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以后形形色色的精神疾患却反而层出不穷?为什么今天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自杀率往往也是最高的?这些问题显然都是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经济学仅凭效用理论所不能阐释和解答的谜点吃得苦中苦,争做人上人”的“雄心壮志”从长期来看不能不说已构成对 现代 人的一种精神折磨此外,基于传统西方经济学而搭建起来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中尚存悬疑的谜题也有很多,比如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到底谁更接近于所谓的帕累托效率便为一例,这二者之间的分歧虽历经几个世纪现在仍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从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到凯恩斯主张的相机而动的积极干预政策,再到新自由主义者的完全放任自流的观点,在不同的 历史 时期和经济背景下各派学说总会轮流拥有一批自己的信徒和随从,但“现实的市场经济”同“理想的市场经济”之间似乎始终横亘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6],以至于宏观经济不稳定、微观经济无效率、社会不公平成为西方经济学家自己也承认的市场失灵的三大表征[7](P15) 在某些欧洲中心主义者那里,“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是在古代地中海沿岸地区形成的”[8](P29),因而许多学者都主张前述的经济理论谜点仍然应该从西方的经济理论范式中去寻求解释,但不幸的是,迄今为止这一工作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马克思曾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 分析 ,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9]这告诉了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站在一个摒弃偏见的全新立场上,运用历史分析的眼光和比较研究的视角进行考察,才有可能获得更为全面和崭新的认识正如宋承先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新经济学“在绕了‘经济学地球’一圈之后”重又踏上一条“回到古典”之路[10]实际上,我们可以在重返古典的道路上追溯得更远,因为有学者研究提出[1],西方经济学原理存在难以割裂的中国渊源,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已用更为含蓄、更为优美的语言表述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系统论证过的核心思想,甚至给出了前述几个理论谜点的朴素解释与初步对策。

      所以,我们有理由在当前的经济理论研究中作一番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比较分析,而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是这种跨越时空的比较研究应该加以重视的理论基础之一被誉为“西方孔子”的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曾著有《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实行自然法的崇尚之情,而这种自然法思想不能不说就是肇始于老子的“道法自然”理念[11](P110),他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小国寡民”等一系列观点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现代经济理论内涵的认识 二、老子道家学说的经济思想 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是老子道家学说的经典著作[11],按照清代魏源的理解分其为六十八章,保持了每章的相对完整性依其记载可反映出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已取得的长足进步例如,畜力耕种的普遍运用中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一句和冶炼业的兴盛构成了春秋时期手 工业 及商业繁荣的基础,因此,后人能从《道德经》中窥见道学理论隐含的经济思想当不足为奇 老子道学与可持续发展 终《道德经》一书,“先天地生”的“道”作为立论之本贯穿其中,“道”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而什么是“道”,老子所谓的“非常道”的“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实际上就是人们行为处世务必要遵守的客观 规律 ,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这种客观规律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先于世间万物而存在并统辖人的知与行,是区别于“实际自然”的“真际本然”[12](P116)老子指出,“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居于天地万物之主体地位的是人,人与天、地、道同为“大”,但人对“道”的遵循逻辑地展开为如下之阶序:即人应按照地的法则发展变化,地应按照天的法则发展变化,天应按照道的法则发展变化,而道的真谛则是顺其自然、由之任之因此,“道法自然”构成老子道学的思想内核,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乃宏观宇宙的一部分,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人的发展应与天道循环相谐相一,与自然演化相谐相一,从而体现一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意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老子不提“资源稀缺”,因为他实际上把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先驱性的视为一个“大全”范围内的开放体系,宏观宇宙的无限决定了天、地、人的发展本应无际,然囿于对“道”之理解的局狭与偏误,人们往往为追求一己之私而使“人欲”同“天道”激烈相抗,导致天人分离和天人俱损局面的出现他认为发展过了头就走向反面,即“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反对“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这些都是“非道”的过分的要求,因而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主张“无以人灭天”[12](P121)。

      事实上,今天已有学者提出,宇宙域内的广义自然资源实为无限,所谓的稀缺性本质上是指人力资源的不足和有限,“人力资源稀缺是一切经济问题的总根源”[5](P106)如果人们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满足物质需求而过度耗费自然资源,为眼前的短期利益所累而损害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那么就会加剧稀缺性矛盾而越发远离可持续发展的向径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大气污染,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长江水患,以及威胁北方数省市的荒漠化危机,细想起来莫不是经济发展中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逆天之行”所造成的有道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当人们穷尽财力、体力、脑力掠夺性地开发资源的同时也正遭受着自然界的无情惩罚 老子生活的年代,诸侯争霸、征伐连连,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战争的需要,平民百姓辛苦创造的物质财富在不息不止的战争中消耗怠尽,使老子发出“有无相生”的良多感慨,因此在天人协调发展的问题上他最终提出“侯王若能自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的劝告,希冀终有一日能“由人之天回归天之天”[12](P121)对于今天的经济建设领导者而言,这也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因为如果今天的“有”是以牺牲生态环境、破坏自然合谐为代价而实现的话,那么必然意味着后世子孙将来的“无”,这就得不偿失了。

      老子道学与自由经济 如果说“道”是统帅老子学说的灵魂,那么“无为”即是体现其 政治 理想的主线,整个《道德经》一书即在告诫世人当以“道”义为根本,从于“德”之感化,最终达至“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均守“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的本性之一即在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举例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下之意是讲天地之间就象一架大风箱,虽然中空但万物有序,反而是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会有可能破坏这种平衡,就如风箱的活塞使空气外泄一样的道理老子的主张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只要施政者不过多的朝令夕改,不过于的“勤政”、多“事”和多“欲”,则民德“自化”,民行“自正”,民生“自富”,民风“自朴”显而易见,这与今天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意图具有何等的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在亚当·斯密那里借用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暗喻,而老子更加精炼地称为“道常无名”,并更为形象地提出“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一方面,“烹小鲜”之喻展现了老子那种自比经天纬地之才的宽阔胸襟,另一方面,他也借烹调小鱼不可过度翻炒之意劝诫执政者不应折腾民生太过。

      此外,斯密曾有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论断,即经济人追求自利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公利最佳的甚至唯一的途径,也就是中国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所形容的那种意境可以大胆推测,斯密的这一观点也许多多少少地受启于老子道家学说老子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对此章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关键在于如何解读“以其不自生”句这一句实际上是说天地为什么能寿命长久的原因在于其本身并不谋求寿命的长久,也就是不刻意去追求某一目标反而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的意思由此不难理解“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的含义在于圣人把对人生目标的追求置于遵循自然法则之后而能先于别人实现自身目标,圣人“外其身而身存”的含义在于圣人把自己置于纷乱的迷局之外而切实感悟“道”之真谛,使自我永存于世可见,斯密提出前述论点的逻辑同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思路如出一辙,只不过,斯密是以“自利”而达“公利”,老子则“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虽然老子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