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议论文写作中的起承转合.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7719662
  • 上传时间:2021-12-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5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议论文写作中的起承转合 裴英磊内容摘要:起承转合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议论文的一种基本结构方式:“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应该特别注意学习这种基本结构方式关键词:议论文 写作 起承转合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起承转合是作品,特别是议论文的一种基本结构方式:“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应该特别注意学习这种基本结构方式一.起起,即提出论点,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是什么”的问题起力求“平直”,就是要开篇破题,从文题生发开来,为后文进一步展开做好导引、整理和铺垫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如: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一起笔就开门见山,语言凝练,入题快捷,给人鲜明的印象。

      当然,提出观点并不全是一开头就把观点说出来,还有一些议论文“起”首先写出现状,发人深思,从而逐步引出自己的观点如:2.士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还有一些文章使用排比句式来层层深入,逐步揭示出自己的观点:3.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华贵的丝绸;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亮的衣裳;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花儿凋谢了,但留下来了缕缕幽香;蜡烛燃尽了,但留下了一片光明;雷雨过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革命战士牺牲了,但留下了和平的世界;老师的青春逝去了,但留下了满天下的桃李;还有清洁、农民、工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每时每刻都在诠释着奉献的内涵:无偿、无私、无畏——(《奉献者赞歌》)首段就以排比句诠释论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总之,“起”因文而异,灵活多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简洁,文字一般不要超过全文的八分之一;非议论语言更要控制,叙述或描写的功能定位要准确,即必须定向——为提出论点服务二.承所谓承,就是分析论点,指出如此会怎样,不如此又会怎样承讲求“春容”,“春容”者,春之容颜也春开万象,大地滋荣,呈现出来的是万紫千红,百花竞放,气象万千的景象。

      春的元素是丰富,是多姿,是变化,是鲜活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上,就是紧承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论据的选择要丰富多彩,变化多姿,五彩缤纷,要将事实摆明,要将道理说清具体写作时,或正起反接,或反起正接,以顺畅为妙有正起正接:1.由物及人,也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也是有巨大影响的郭庭平、张兆浩主编《二十年高考作文精讲》“近墨者黑系列”)开篇先亮明观点:《晏子春秋》中有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由此可见,环境对于植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接着继续阐述这个观点也有正起反接:2.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孟尝君曾为齐相,《史记》有《孟尝君列传》,千百年来,世人皆称颂孟尝君能知人善任,连鸡鸣狗盗之辈都能最大程度的让他们发挥作用,但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新见解,属正起反接承”在有些文章中还表现为设分论点,而分论点不仅要扣得住中心论点,而且不能存在交叉和包含的关系如: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苏洵的《六国论》开头就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总起全文,接下来承“起”设立分论点来分析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角度紧扣“起”中总论点,说明总论点,使总论点更为全面,更加完整而且“承”中分论点旗帜鲜明,观点准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承”部分设立分论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论点不存在包含或交叉关系,一般是并列和递进的关系分论点的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题而异,通常情况下从“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方面入手,适合从哪些方面设置分论点,唯一的标准是根据中心论点进行如:4.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吴晗《谈骨气》)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巧妙的运用孟子的名言,切割成三个分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有力支撑文章的总“起”,也即中心论点,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支撑着文章的中心论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分析中心论点,毫无交叉,使得文章的论述更加条理清晰,论述充分承”是承接开篇的论点进入分析论证,既由上文引出,又是进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

      承”得好,才能文脉顺畅,流转自如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四点:一是由“起”到“承”须有自然的过渡语句;二是要有明确的分论点;三是注意安排好由“承”到“转”的伏笔或铺垫;四是注意整体布局的合理,一般来说,文章到“承”结束,文字不要超过全文的二分之一三.转所谓转,就是转而说开如果说“承”要求紧承中心论点,顺势而下,借助大量的论据论证中心论点,那么“转”,则是在此基础上,从材料的选择上,行文的方式上体现变化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议论文也是如此,要克服平淡无奇,就要在行文上寻求变化转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多转、迂回曲折如:endprint1.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六国论》中在分别从“赂者”力亏而亡和“不赂者”失援而亡两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正面论述之后,就此“打住”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又“转”出一层:“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一个假设复句,从反面设想“不赂”之策这一“转”不仅使前面的论述有了衬托,增强了说服力,而且也为讽喻宋王朝统治者埋下了伏笔。

      转”是议论文充分展开论证、体现思想深刻性、新颖性的重要部分如果只有“承”而缺少必要的“转”,文章势必显得单薄,缺乏深度转”必须避免同一层次上相同类型的事例或名人名句的简单重复转”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转换角度,充实例证;可以正反论证,巧用对比;还可以借古鉴今;但总的来说,“转”是在“承”的基础上,从材料的选择上,行文的方式上体现变化,克服议论文的平淡四.合所谓合,就是全文结尾合要求“渊水”,何谓“渊水”?渊者,深潭也,《说文》有言:“渊,回水也合要渊水”即是说文章的结尾要画龙点睛,有深度;要回扣前文,有照应具体写作时,可与开头部分遥相呼应,再次肯定论点;可明揭题旨,又可启人遐想,耐人寻味,以有力取胜1.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此句在归纳时进一步论述,并补充说明了相关内容,使得全文的论述更全面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此段为“合”,把“亡”之教训和“不亡”之出路总而论之,结束论说的过程以上两例都以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方式来结束全文,跟全文联系紧密,说理透彻还有以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来结尾的,如:3.同学们!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伟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这个崇高的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陶铸《崇高的理想》)这个结尾既是作者的希望,也是作者的号召,表达了老一代革命家对青年学生殷切的期待,使人读后备受鼓舞,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事业之中去还有引用诗句、名言、谚语、俗语结尾,以求达到劝诫效果的,总而言之“合”是补充、归纳、总结、回应、深化,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合”都要简要、醒目,宜运用修辞手法显出亮色,在照应点化中给人“豹尾”之美感总之,议论文起承转合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安排好起承转合,是优化议论文结构的重要方法起承转合,可使文章脉络清晰,避免跑题但该结构的使用,容易使学生的作文出现雷同,只有学生熟练掌握并真正驾驭这种结构方式,才可以推陈出新,创作出有个性的文章。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第一中学)endprint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