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史提纲.doc
7页一、初期“影戏”电影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奠定了事业发展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2)初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电影艺术的开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拓了向姊妹艺术(特别是戏剧)学习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中国电影艺术的主流风格传统二是初步探索和 掌握了电影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为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3)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初期中国电影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 (4)初期电影的强烈的商业投机性窒息和束缚着电影生产力的发展 (5)初期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艺术技巧方面都落后于同期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二、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 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 不少工作 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 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 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 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 《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 《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 盲目模仿西方电影, 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 拍摄之中。
《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 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 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 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这部影片 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 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 者, 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 除了在电影事业 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 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 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三、张石川:1913年与郑正秋合导《难夫难妻》,1916年创办幻仙公司拍摄名片《黑籍冤魂》,1922年创办明星影片公司 总经理兼导演他的创作特点是更注重在创作上适应商业性的需要,但是在对电影艺术追求方面与郑正秋有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他特别善于利用情节的起伏控制观众的情绪,造成强烈的剧场效果四、《定军山》是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由任景丰开办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该片是一部无声的, 纯粹对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做纪录式的摄制。
片长两本,约20分钟成为中国电影的开端之作中国电影史也是从这里算起五、《孤儿救祖记》1923 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 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 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 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 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 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 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六、影戏电影刚刚在中国放映时,人们把这种玩意儿称为“西洋影戏”“电光影戏”“美国影戏”等,后来逐渐简化为影戏,成了中国人早年对电影的通用名称七、30 年代电影(1932 年~1937 年)指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的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中国电影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传世之作八、孤岛电影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本进入除西方列强上海租界的其他地方在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尚未与西方国家正式交战,所以西方列强在上海租界区继续存在,上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史称“孤岛”。
“孤岛”电影特指上海被日本侵略军侵占期间的电影创作活动首先在这一时期的高产极高,在上海这片弹丸之地中,平均每年要生产60余部影片;其次这一时期电影一方面笼罩着浓重的商业竞争气氛,另一方面又有相当多的影片顽强地表现了艺术家的勇气和良心 孤岛电影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商业电影的重要类型——古装电影大量问世创作者无法像大后方影人那样直言无忌地正面表达抗日内容,只能在商业片的“外衣”下,借用历史上或民间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是“孤岛”时期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古装片《木兰从军》:借古喻今,用古代故事来反映抗战时期的民心使古装片重新风靡上海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在1939年的上海"孤岛"更显得意义非凡,影片的超级热映,显然与当时的抗战背景和观众压抑不住的爱国心有关实际上,这部影片也有意将叙事重点由传统的对父亲尽孝偏移到为国家尽忠,使得片中人物的言外之意更加明确影片的成功,也在与它制作精良,风格流利而轻快,插曲优美动人,欧阳予倩的剧本情节与对白非常精彩除古装片外,其它类型商业电影的创作也十分活跃,如言情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鬼怪片、恐怖片等,与二十年代的商业片相比,“孤岛”时期的商业片在艺术创作上更加成熟和完备。
孤岛”影坛不仅创造了在电影业在战争环境中生存的奇迹,也为中国商业电影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参照代表公司:新华公司代表作品:《木兰从军》《武则天》九、十七年”中国电影各时期的艺术特点? 建国初期第一次发展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 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 “提倡从纪录片基础 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 ,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 1956 年前后中国电影第二次发展的艺术特点:大胆突破具体是: (1)向生活的各个 方面拓展; (2)艺术上大胆突破; (3)风格、样式上也比较丰富多彩 1959 年是 50 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高峰,其艺术特点是: (1)反映历史真实 ,将时代 精神溶入革命题材之中; (2)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 量迅速成长 60 年代初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是强烈地追求创新当时夏衍提出反对电影中的“四多” (直、露、多、粗) ,周扬同志要求电影“四好” (好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九、五代导演”的提法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一般认为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像郑正秋、张石川等,活跃于二、三十年代 无声片时期;代与代之间往往是师承关系,第二代导演像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沈 浮等,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有声片时期;第三代导演像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 凌子风等, 他们最辉煌的时期是五、 六十年代; 第四代导演大多毕业于文前的北京电影学院, 像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等,他们长期给老导演们当助手,直到 70 年代末 80 年代 初才有了独立拍片的机会。
第四代导演将自己的创作目光转而深入到艺术形象的人文深度和底蕴的发掘, 推崇艺术个性和风格的魅力第五代大多在 1982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像陈凯歌、田壮壮、 吴子牛、张艺谋等 “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成就:1、以他们特有的对人类情感的真诚和社会思辨,喜欢用群像式的造型表达 ,对中国文化的审视是冷峻的, 却也是包容的 2、90年代艺术电影相对远离了80年代艺术电影的反抗锋芒和反思偏好, 逐渐变得平和从容,开始适当的加入情节性和趣味性, 叙事更加完整和平实代表作品: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高粱》造成了富有“东方风情”的被人称为“伪民俗”电影与“西部片”结合成为了一股影片风潮,也是第五代电影在叙事上的转型·陈凯歌:《边走边唱》《霸王别姬》以及随后的《风月》《荆苛刺秦王》 第五代导演的不足:(1) 对民族性、民族文化如果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是不科学的 (2)心中要有观众,在追求艺 术性的同时要考虑观赏性 (3)不可轻视叙事技巧,不可轻视人物塑造的基本功,不可完全 排斥戏剧性十、“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有: 张元的《妈妈》《北京杂种》(1992),《广场》(纪录片); 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1992),管虎的《头发乱了》(1994)和《都市情话》娄烨的《周末情人》(1995) 和《危情少女》李欣的《谈情说爱》(1996)艺术特点:强化了个人化叙事和感觉化风格对当代城市生活的叙述, 表现出对常规政治热情的疏离, 体现出一种青年人面对自我, 面对世界的诚实, 热情和对真实的还原冲动。
另一方面, 他们的个性也是非常突出的中国新形势下的新的经济转型, 使他们浮游于体制内自主运作、体制外运作, 体制内外交叉运作的多种可能性因而个人选择的空间相对广阔, 这使得他们一方面能在所描述的影片中选择了边缘性的立场和观点,从而构成了新生代的基本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