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7页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按照通行的说法,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学的概念,指中国本土固有之学术早期的国学倡导者主要侧重传统的经史诸子之学,如章太炎认为国学内容包括诸子、文史、制度、内典、宋明理学、中国历史六个方面,其代表作《国故论衡》三卷,分论小学、文学、诸子这可以说代表了上世纪初人们对国学的认识上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应《清华周刊》之邀,分别开列出国学“最低限度”必读书目各190种,涵盖了思想史、文学史、社会史以及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诸多方面,且不以古人著述为限梁、胡二人所开书目虽然繁多,但古典文论书目几乎阙如,只有梁启超在190种必读书目的“随意涉览书类”中列入《文心雕龙》《苕溪渔隐丛话》《词苑丛谈》《剧说》数种,并不将其视为国学的主要内容当然这也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如前所述,古典文论在传统的图书分类中只是以“诗文评”的名目附录于集部,因此在列出的各家文集中实已包含了古典文论的成分;另一方面,诸子、史传中同样也体现了古人的文学思想,只是混杂在有关哲学、伦理、史学的论述中,未能独立出来而已而从主观方面来说,中国古典文论学科意识尚未形成,更是导致上述状况的重要缘由。
以是之故,尽管在梁、胡之后,仍有不少学人继续开出国学书目,编辑出版国学丛书,但古典文论方面的典籍同样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使到了90年代初国学复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学者张岱年主编的“国学丛书”时,仍是沿袭传统的理念,只不过加入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在第一批20本书目中,我们甚至看不到文学的影子不过,随着国学内涵的具体化,中国古典文论终于被明确纳入国学的范畴1993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国学研究》,其约稿范围涵盖了文学史、文字学、文献学、社会史、思想史、科技史、文化史等共27个门类,“古典文论”为其中之一此后,中国古典文论典籍开始进入国学丛书如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的《国学入门丛书》12种中收入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推出《国学备览》电子版,共81部古籍,其中属于古典文论有5部(《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人间词话》)尽管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是应该看到,古典文论在整个国学体系中的确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实际的情况看,中国古典文论并不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跨越了经史子集,也就是说,在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和文学中都有古典文论的因子。
譬如经学中的《周易》学、《诗经》学,史学中王充的《论衡》、刘知几的《史通》,诸子学中的《论语》《孟子》《庄子》等,都包含了不少古典文论的内容集部就更不用说了其次,从知识构成系统看,古典文论正处在一个中间环节——它是古人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又是古人哲学、美学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显现此外,我们还可以说,古典文论一头连着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头连着文学以外的其他古典艺术,尤其是音乐、绘画、戏曲由此说来,古典文论的这种特殊性一方面使得它在国学体系中常常被边缘化,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跨界性,古典文论又为普通人了解国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古典文论入手,向上可以深入体悟古典美学、哲学,向下可以具体赏析古典诗词文赋,更可以左右拓展,旁及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10年5月26日期,张海明《中国古典文论的当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学的概念,指中国本土固有之学术,章太炎的观点代表上世纪初人们对国学的认识B.从章太灸的著作《国故论衡》可以看到早期的国学倡导者对国学的认识,即侧重传统的经史诸子之学C.梁启超、胡适分别开列出国学“最低限度”必渎书目各190种,种类繁多,涵盖很广,但并不将古典文论视为国学的主要内容。
D.上世纪20年代初,古典文论学科意识尚未形成,这是名家开列的国学必读书目中没有将其纳入国学范畴的主观方面的原因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典文论在名家开出的国学必读书目中未能得到关注,原因就是传统的图书分类中,古典文论是以“诗文评”的名目附录于集部,各家文集中实已包含了古典文论的成分B.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国学复兴,国学内涵的具体化,中国古典文论终于被明确纳入国学的范畴C.古典文论在整个国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的确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其表现是多方面的D.古典文论从知识构成系统看,它既是古人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又是古人哲学、美学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显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文论一头连着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头连着文学以外的其他古典艺术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国学体系中常常被边缘化B.古人的文学思想在诸子、史传中也有体现,只是混杂在有关哲学、伦理、史学的论述中,未能独立出来,梁启超、胡适不将古典文论视为国学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客观原因之一C.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和文学中都有古典文论的因子,这些跨越了经史子集的古典文论,就是国学内涵的具体化,在整个国学体系中占有一个特珠的位置。
D.从古典文论入手,纵向可以探入体悟古典美学、哲学,可以具体赏析古典诗词文赋,亦可横向拓展,旁及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这为普通人了解国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参考答案:3、D (A 项张冠李戴,应归入“子”部非“集”部;B强加因果,原因是“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C项强拉因果,原因是“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 南 蓑 衣 胡明刚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
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
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说明】蓑衣:旧时的一种从事劳动和生活的雨具16.文章第②段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从全文看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答: 17.从全文看,“江南蓑衣”有那些值得作者怀念的地方?请分条概括5分)答: 18.文章的结尾说“来自江南的主人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作为一个处于繁华红尘中的现代人,他失落了什么?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答: 参考答案: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活起来的前提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是独特的为大众熟悉的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非遗,选取特定材料,用传统技艺进行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情感投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这种独特性,恰好是这些非遗项目的市场价值所在将这部分非遗资源转化为物态化的产品,既能为非遗的保护传承造血,也可以让民众通过拥有和消费这些产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分享非遗文化蕴涵传承保护得益于此,非遗的创新发展也将从中受益不仅如此,在不少地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让当地民众从中获益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用得当,无疑是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多赢之举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是保护和传承,而不是“开发”所谓“生产性保护”,其核心依然是保护,生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开发”文化遗产的表述,长期致力于非遗保护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非常反感在他看来,对文化遗产而言,“开发”是个野蛮的词汇,开发的目的就是经济利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必然会让非遗走样,最终伤害的还是非遗本身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融入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用机器大批量生产非遗产品看到机器压的皮影、剪纸,机器印的年画,人们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些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叫非遗吗?一些号称非遗的产品,采用化工原料快速染制,低价卖给游客。
游客多非专业人士,就是到此一游,图个便宜、买个新鲜,既不了解,也不会挑剔制作方法殊不知,这种成本低、来钱快的好办法,却是在自我伤害仅从生产技艺上看,机器生产不仅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其生产效率、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