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元代后期北方人口考.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正**
  • 文档编号:42085625
  • 上传时间:2018-06-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5.50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元代后期北方人口考元代后期北方人口考这里的元代后期,指的是 1351 年大起义爆发前夕的人口数,也就是元代的人口峰值 对于元代人口峰值,不同学者看法不一,但大多数认为在 1350 年前后笔者同意这一看法, 因为元末起义前的数十年,北方虽然灾害和瘟疫甚多,黄河经常决口,但通常只是局部的 现象,整个北方地区人口依然有缓慢增长,尽管增长速度比较慢而元末大起义的爆发, 直接将人口的缓慢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人口总数急剧下降人口增长率的估算:以明代为参考,明初河南、河北在人口稀少、负担较小、政治清明的 情况下,年均增长率约 0.7%—0.8%到了明后期,人口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增长率在 0.5%左 右北宋年间、清朝“康乾盛世” ,北方都大致是这个水平,最高不超过 1.0%,和平年代 最低也在 0.4%左右户均人口:唐代、北宋、金代北方户均人口都在 6 人左右,1234 年约 5.44 人,经过恢复发 展,元代后期也应该在 6 人左右明初河南户均 6.9 人一、河南一、河南这里的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包括汴梁路、河南府路、南阳府,以及汝宁府 一部分、归德府一部分1、汴梁路、汴梁路元代辖 38 县。

      《元史.地理志》载,1252 年户 30018、口 184367 金代泰和七年汴梁路所辖区域有 51 万户 《元史.泰定帝》载,1326 年郑州、阳武一带有 16500 户因黄河大水而受灾此次水灾范围 大致有 5-7 个县,金代泰和七年这一带有 4 万户,1326 年人口约为泰和七年的 40% 倘若整个汴梁路都是这个水平,则 1326 年有户 20 万,1351 年约 22 万户明初开封府包括归德府的 5 个大县1393 年开封府人口 126 万,按照曹树基估计,明代开 封府的土著人口约占 50%,则有 63 万,其中汴梁路部分约 50 万,1368 年约 43.5 万 元末战争,汴梁路是战争中心,人口至少损失 70%,以此估计,1350 年汴梁路也有 145 万 人、24 万户左右,和上述估计的 22 万户相差不远2、河南府路、河南府路元代河南府路辖 12 个县,范围相当于金代的河南府、陕州、虢州一部分、嵩州一部分这 一区域在金泰和七年有户 11.5 万 《元史地理志》载,1252 年河南府路有 9502.户,65751 口这显然与实际差别太大,诺大 一个河南府路,不可能只有这么点人,否则也不会设为路。

      实际上,河南府路大部分是山 区,居民可以逃入山区避难,金末战争人口损失程度要比汴梁路小一些如果以剩余 50%人口计算,1252 年应有 4.6 万户,1350 年可达 8 万户蒙古国时期河南府接受了一些南方 和其他地区的移民,估计元末至少有 10 万户明代河南府辖区在元代河南府路基础上又多了卢氏、洛宁 2 个县,1393 年人口约 67 万 按曹树基教授估计,明初河南府土著居民占 68%,则有 46 万,1368 年有 40 万扣除栾川、 卢氏县,则原河南府路辖区至少有土著 35 万元末战争,河南府路人口损失要比汴梁路小 一些,但出于豫陕通道上,人口损失至少也有 50%如此计算,则 1351 年,河南府路约 有人口 70 万,12 万户左右3、南阳府这里的南阳府,包括金代的唐州、邓州、汝州、裕州,和嵩州伊阳县、虢州卢氏县,一共 1207 年这一地区总人口约 9.7 万户 金末元初,这一带人口逃亡南宋的很多,但与此同时又是元代屯田的主要地区,有很多外 地移民,故而无法以损失率估算人口数量《元史》记载,南阳府有 692 户,4892 人这显然太离谱,诺大一个南阳府,14 个县,怎 么可能每县只有 300 多人?果真如此,县早该撤销了。

      按曹树基估计,1393 年该地区土著约 20 万人口,1368 年则有 17 万左右考虑到元末战争 南阳府是战争中心,人口损失较大,但南阳府西北部多为山区,又为百姓逃亡提供了避难 所,所以人口损失率要比汴梁路小一些倘若损失 60%,则 1351 年人口约 44 万人,7 万 多户4、汝宁府、汝宁府这里讨论的是汝宁府淮河以北部分,并且不包括现今属于安徽省的颍州该区域大抵相当 于金代的蔡州、息州,分别辖 6 个县、4 个县1207 年有 4.6 万户蔡州是金代最后的都城,金末战争异常激烈同时,该地区和南阳府一样,逃亡南宋的人 口不少,元代又有很多外地人迁入1236 年,息州有 3000 户被作为投下户;1266 年,蔡州有 3816 户被作为投下户由于投下 户不是当地的全部居民,而且此后还有外来移民,所以无法以投下户估算实际人口按曹树基估计,汝宁府 1393 年有土著 16.5 万,扣除淮河以南部分,当有 10 万左右,1368 年则有 9 万元末汝宁府是战争中心,人口损失率不下于开封府,倘若也以损失 70%算, 则 1350 年有人口 29 万,约 5 万户5、归德府、归德府这里讨论的归德府,不包括后来属于安徽的亳州、宿州和属于江苏的徐州、邳州,剩余的 区域包括睢阳、永城等 5 个县。

      按地理志所载,至顺年间(1330 年前后)归德府有钱粮户 23317 户,由于只是钱粮户,故 而数据不可用按曹树基在移民史中的估算,1393 年归德府 5 县土著约有 13 万,1368 年约 11 万余,1350 年约 37 万,则有 6 万多户6、总结、总结1350 年河南地区的人口数如下:汴梁路河南府路南阳府汝宁府 8 县归德府 5 县总计145 万70 万44 万29 万38 万314 万二、淮北地区二、淮北地区这里说的淮北,指的是现今安徽、江苏淮河以北部分元代分别属于属于归德府、淮安路、 汝宁府、安丰路1、归德府、归德府扣除属于河南的 5 个县,属于本区的一共有亳州、宿州、徐州、邳州所属的 9 个县 由于缺乏该区在元代的数据,只能通过明初人口来推测明代初年,该区域分布属于凤阳府和徐州府按曹树基估计,1393 年徐州府土著人口 14.5 万,其中的萧县、铜山属于元代的归德府,人口约 7.25 万,1368 年则有 6.3 万考虑到该 地区在元末战争中也有很大损失,但由于位置偏东,当地居民又尚武,故而土著保留多些, 以 60%的损失率算,则 1350 年铜山、萧县有人口 16 万。

      元末,王二在徐州发动起义,聚 众 10 万多,可见当地人口不在少数睢宁、下邳、宿迁三县,明代属于淮安府,按曹树基的考察,明代下邳的居民以宋元甚至 六朝的土著为主,睢宁有较多的山西移民1393 年淮安府淮河以北有土著 35 万,睢宁、 下邳、宿迁约占 30%,则有 10.5 万,1368 年则有 9 万土著元末战争该区域人口损失率 与徐州相似,以损失 60%计算,则 1350 年人口有 23 万宿州下属的 2 个县明初人口甚少由于隶属归德府,估计每县人口也在 7 万左右,1350 年 约 14 万人综上,归德府淮北部分的 9 个县在 1350 年约有人口 53 万2、淮安路、淮安路这里要讨论的是淮河以北部分该区在 1393 年有土著约 24.5 万,加上移民山东的 3 万海 州人,一共 37.5 万,1368 年则有 33 万左右该区域在金末一度归顺南宋,蒙古国时期还接纳了很多移民,故而元代人口应该不少元末战争,该区由于位置较偏僻,黄河以东区域人口损失不高,但黄河沿线损失率依然很 高 倘若全区以损失 40%计算,则 1350 年有人口 55 万又按地理志记载,淮安路在 1290 年有 547377 人,淮安路辖 12 县,淮北 8 县若占三分之二 人口,应该有 36 万人,1350 年估计可达 50 万,与上述估计相近。

      3、汝宁府、汝宁府这里讨论的是颍州的三县颍州是元末起义军领袖刘福通的老家,战争异常惨烈,故而在 明初只剩下 1700 多户人家 由于颍州隶属于汝宁府,每县人口可能与汝宁府相似,则约 3.6 万,颍州 4 县约 14 万人口4、安丰路、安丰路指淮河以北的下蔡、怀远、蒙城三县 《元史.地理志》载,1290 年安丰路有 17992 户,97611 口安丰路是元代屯田的主要区域, 又是“路”的级别,人口不至于如此少 参考临近的颍州的情况,淮北三县应当有人口 10 万人5、总计、总计淮北地区 1350 年人口情况入下表:归德府(9 县)淮安路(8 县)汝宁府(4 县)安丰路(3 县)合计5355 万14 万10 万132 万三、山西三、山西元代山西划分为晋宁路、冀宁路、大同路1、晋宁路、晋宁路相当于金代河东南路(去掉孟州、怀州) ,金代泰和七年有 66 万户按地理志记载,1270 年有 120630 户,270121 口实际人口却不止这些按王恽《秋涧集》记载,1272 年绛州有户 3 万,为河东之冠考虑到驱口、匠户等人不纳 入户籍,绛州的实际人口估计可达 5 万元代绛州大约是金代后期的 40%如果投下户不 在此列,则实际人口更多。

      《元史.郑鼎转》里说,至元初(1264 年左右) ,平阳府“地狭人众” ,以至于需要泽州的 栗子救济平阳府在金末有 14 万户,虽然元代很多田地被蒙古侵占,但如果要达到“地狭 人众” 、靠外地救济的水平,恐怕至少有 7 万户以上,大约是金代后期的 50%《紫山大全集》记载,平阳府临汾县“占籍者几万五千户” ,临汾县在籍的就 15000 户,加 上不在籍的,可能在 20000 户以上综合绛州、平阳府情况看,1270 年晋宁路人口大约是金代后期的 40%,约 26 万户到 1350 年,估计可以达到 40 万户,240 万人口实际上,金末元初山西的人口损失要比北方其他地区轻一些元好问《新修学记》之《寿阳县志》记载,蒙古兵进入河东, “泽、潞居民半为俘虏” 李俊民《庄靖集》卷八里提到,蒙古军进入河东时,河东人“恃险不降,王师至则藏匿山 谷,去则复出,众庶颇安” 2、冀宁路、冀宁路辖区相当于金代的河东北路金代泰和七年该地区有 45 万户 《元史.地理志》记载,1270 年有 75404 户,155321 口冀宁路为上路,1283 年至少应该有 10 万户1236 年,该路有 47330 户被作为投下户。

      由于投下户只是部分户口,无法用来估算全部人口该区由于和晋宁路相似,参考《庄靖集》所说,金末人口应该剩余不少如果也以 40%比 率率估算,则 1270 年应该有 18 万户,1350 年估计可达 27 万户,138 万口 洪武大移民以后,该区尚且有人口 134 万,可知元代人口估计数比较接近实际3、大同路、大同路金代属于西京路,1207 年有 24 万户按《元史.地理志》记载,1270 年该路有 45945 户,128496 口大同路地处山西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但人口主体分布在山西高原地区金末元初,该地区是蒙古人南下的通道,人口损失应该不小但因为地处山区高原,避难 的场所比较多,估计剩余人口依然比较多如果 1270 年大同路人口相当于金后期的 40%来算,则有 9.6 万户又大同路为上路,1290 年应该有 10 万户以上以 9.6 万户计,1350 年可达 14 万户,约 84 万人口4、总结、总结1350 年山西人口估测数如下:晋宁路冀宁路大同路总计240 万138 万84 万462 万四、陕西四、陕西指的是元代陕西行省秦岭以北部分 按《金史.地理志》 ,1207 年该区域有 90 万户,约 540 万口。

      该区域的大部分府州的元代户口数据失载,无法根据《元史.地理志》来估计实际人口 但是,依然可以从一些记载来推测元代陕西的人口《元史.文宗纪》记载,1329 年凤翔府的饥民有 47000 户,相当于金代泰和七年户数的 74%由此可见,元代陕西人口相比金代而言下降程度不算太大《牧庵集》记载,1235 年秦州归顺蒙古时,有 10 万人口,估计有 1.6 万户,相当于泰和七 年的 40%左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