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34050721
  • 上传时间:2023-04-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岳麓版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1古代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传说神农氏“制末耜,教民农作”,对许多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成为农业的始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木耒、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工具   中国古代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牛、鸡、狗等   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距今约4800年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有丝织品                            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和商朝  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2.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分封制度公元前l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大举实行分封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北)。

      以王都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异姓诸侯国包括分封的功臣、古老的附属国,还有一些新恢复的被商灭掉的古国、殷商旧族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并承担各种义务;在军事义务方面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还有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的义务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 .宗法制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问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地位最尊贵,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血缘系统称为大宗在一般情况下,周王以嫡长子承位,历代的周f都是大宗历代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历代的卿大夫和十也是如此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周王的兄弟受封为诸侯,诸侯之兄弟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兄弟受封为士士的长子为士其余为庶人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余以此类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上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宗法关系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3.夏商西周的经济(1)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等末、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方块田,呈“井”字形,故称“井田”井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2) 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已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市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不计成本;集中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3) .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官府服务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形势  (1) 王室衰微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西周时期结束春秋时期开始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选修1】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袁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东迁后周王室的直接辖区不断缩小,财政收入减少此时.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世卿世禄制是宗法分封制下的产物,造就了一批社会寄生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走到了尽头与此同时,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2).诸侯的争霸和改革一些强大的诸侯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选修1】各国的国君也想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因此,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在各国相继发生了。

      在齐国,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实物税还有鲁国实行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2.战国时期的形势 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进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其中以商鞅变法收效最为明显选修1】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先后任用了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李悝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又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李悝还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秦国的商鞅变法  (1) 变法的背景和变法的开始【选修1】战国初期,泰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迭《求贤令》,广纳贤士,商鞅就在这时来到秦国。

       商鞅(约前390_前338),出身于卫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从小喜爱刑名之学为实现抱负先到了魏国,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很器重他,临死前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公叔痤告诫魏惠王.如果不重用商鞅,就杀掉他,免得被他国任用而威胁魏国但惠王不听,商鞅既没有得到任用,也未被杀,商鞅只身入秦  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2).主要的变法措施变法主要包括以下诸方面的措施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之下,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规定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告发,否则连坐.以强化统治第三.废除井田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奖励耕织。

      商鞅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第五,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商鞅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县令由国君任免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强化了中央集权第六,统一度量衡在泰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第七,加强思想控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与商鞅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加强恩想文化统治3) .变法的成效和结局 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变法受到旧贵族的阻挠破坏,商鞅为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不惧权贵,执法如山太子的师傅教唆太子故意犯法,商鞅对太子的师傅施以刑罚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唆使秦惠文王(即太子)发布逮捕商鞅的命令商鞅被车裂而死 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4.奏灭六国  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一它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选修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秦的统一大业最终由秦王赢政完成亲握大权的赢政锐意进取,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把秦国的繁荣强盛推向新的高峰,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赢政广招各国精英,勇于认错纠错赢政即住之初,韩国为了拖延秦东进的步伐,派水利工程家郑国劝说秦在关中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赢政亲政后,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国因此下了“逐客令”,在秦任职的其他国的客卿“一切逐之”.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列举历代秦王任用客卿促秦强盛的事例,赢政闾后幡然省悟,立即撤销“逐客夸”,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等客卿后来在辅助赢政兼并六国、创立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赢政用人不疑秦攻打楚国,他慨然“空国中之甲士”交付王翦,王翦终于灭掉楚国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1) .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士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宣布“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2)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木、石制的农具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等3) .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国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