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宝典《中庸》:学道须善始善终谋事亦如此.docx
5页国学宝典《中庸》:学道须善始善终,谋事亦如此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高境界和目标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家立命之道具体的学问点就让我来告知大家,欢迎阅读!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解读:崇尚中庸的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极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原来的度,只是根据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程颢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重要做事原则,是从实际动身,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动身,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动身,实事求是,并见机行事中庸思想强调要认清环境,认清自我,周全考虑,这是做事胜利的保证 中庸是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凡须要忍耐,只有忍耐才能有大成;人要学会限制自己的心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给《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中就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度,把握好分寸。
在当今社会,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做人要低调,做事要中庸 所以为人出世要低调也要中庸,做人要低调,也要能方能圆,做事要中庸,也要能进能退 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解读: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诚之者,人之道也 人道之诚表明一种人性之善,没有诚,人们既无法相识和体察天之道,也无法相识和把握人之道而这种“诚”,最终还是要回来到为人处世的“善”上,从诚意动身,得到一个善意的结果,这就是最简洁的中庸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 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 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当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牵强而行之,及其胜利,一也。
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牵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3、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解读: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君子遵道而行,方向已对,君子自不缺恒心毅力,半涂而废,关乎人之实力也,实力有大有小,何处不是所为,何处不是结果?自然而已,夫子焉能对此有些许作为?自己做一件合乎道义的事情,能否善始善终善其后?一个人做事肯定要善始善终,而且还要善其后 学道必需善始善终,谋事也是如此,同样也要善始善终;交友一样还是要善始善终假如做不到,那就是个无信无行之人所以“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就是没有毅力、没有恒心、没有责任心的表现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改变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就是稳定性、连续性 假如没有稳定性和连续性,那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成就一个人的人格,根本就不行能天地都要有一个“恒”,更何况我们这些身处在天地之间如此渺小的人呢?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不胜利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做事半途而废,立心无恒,将自己置于很可怜的地位上。
假如谁立心有恒,那肯定是一位强者 《菜根谭》中有一句“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其中强调的就是一个“忍”字,其实也就是这个“恒”真正的君子、强者,绝不会半途而废,绝不会轻言放弃,绝不会轻言推辞这就是大丈夫气慨!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解读:由于恳切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恳切,这是教化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化的结果 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气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不懂可追问,满足请接受 5、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解读: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反人的本性,灾难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方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 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亊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 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解读:财宝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肯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恳 作为君子,肯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定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妙道德品质的表现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明,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7、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出处 解读:对事物深化探讨以后,学问就能丰富,学问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明,诚意证明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驾驭学问,明白亊理,修身养性,培育道德犄搡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学问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多数学问者的志向,影响始终不衰 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解读:广泛地学习学问,具体地询问事物发展的缘由,慎重地加以思索,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出自《中庸》中的名言,常被人们当做励志格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我国读书人的好传统 学而不通要问,问而有得要思,经过思索,可以得出各种结论,这时就要明辨,不能全盘接受只有前四条,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把学问放到实践中去检验,那学问恒久是死的 学习和思索、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更须要不断学习完善、不断见贤思齐。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