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专题:愚公移山教学设计.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382086709
  • 上传时间:2023-05-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学习目标】1. 能记住文中的有关文学常识和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2. 能疏通文章的大意学习重点】能记住文中的有关文学常识和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学习难点】掌握文章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设计意图与依据】要整体把握文章,疏通文章的大意,必须要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特殊句式;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又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基础,因此第一课时主要文中的有关文学常识和疏通文章大意,这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朗读课文,做好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 做好PPT课件,准备好预习提要;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课前播放课文录音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PPT课件、小测卷【预习提要】一、 作者简介列子,名______,又名______,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其著作________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 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寓言的一些知识,写在下面三、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仞( ) 冀( ) 塞( ) 迂( ) 魁父( ) 荷担者(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匮( ) 厝( ) 雍( ) 四、说出下列划横线字词的意思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达于汉阴 4.年且九十 5.惩山北之塞6.杂然相许 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8.如太行、王屋何 9.且焉置土石10.投诸渤海之尾 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2.寒暑易节 13.始一反焉 1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5.汝之不惠 16.汝心之固 17.虽我之死18.何苦而不平 19.河曲智叟亡以应 20.帝感其诚五、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4、甚矣,汝之不惠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学习过程】一、导入:趣味测试:假如你在走路的过程中碰到下列阻碍,你会怎样做?1、一块大石头 2、一座房子 3、一座山二、出示课题,引入学习目标三、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1、作者及作品知识: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寓言的定义:寓言是用编造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四、学生预习,完成【预习提要】五、检查预习(1)说出下列字词的读音仞 冀 塞 迂 魁父 荷担者 箕畚 孀妻 始龀 匮 厝 雍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达于汉阴 4.年且九十 5.惩山北之塞6.杂然相许 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8.如太行、王屋何 9.且焉置土石10.投诸渤海之尾 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2.寒暑易节 13.始一反焉 1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5.汝之不惠 16.汝心之固 17.虽我之死18.何苦而不平 19.河曲智叟亡以应 20.帝感其诚(3)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4、甚矣,汝之不惠。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六、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其他同学解疑七、疏通文章大意八、课堂小测九、布置作业:复习这节课学过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第二课时阅读交流课教案【学习目标】1. 能说出故事的大致情节及体现出的愚公精神2. 能说出课文深刻的寓意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学习重点】能说出故事的大致情节及体现出的愚公精神学习难点】能说出课文深刻的寓意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与依据】 这一节课主要是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课文,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说出故事的大致情节在体现愚公精神,主要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概括愚公精神,根据课文相关的语句,一步一步学生可顺理成章概括出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并不仅仅存在文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的学生要学会把愚公精神运用高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做好【预习提要】2.教师的教学准备; 做好PPT课件,检查学生上交的【预习提要】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课前音乐、多媒体图片放松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PPT课件、小测卷【预习提要】1、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请概括出文章的大致情节。

      2、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 谁帮愚公移山了?【学习过程】一、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字词的意思二、全文感知1、听录音,思考课文大意(播放课文录音)2、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根据下面的图片概括出来3、齐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用文中原句回答(1)愚公要移走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愚公多大年纪?他为什么要移走这两座山?明确:“方七百里,高万仞” “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家人的态度怎样?山上的土石运到哪里去?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3)愚公移山采取了哪些实际行动?邻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什么?运一次土石花费多长时间?明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小结:从刚才找出的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愚公移山都遇到哪些困难?他的行动有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困难:a.山很大 b.年纪老 c.人手少 d.工具简陋 e.路远,花费时间久愚公得到了大多人的支持,因为愚公是为了大家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远打算5、有没有人反对愚公移山,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又是怎样应对的?明确: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总结:从中你可以看出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明确:不怕困难,考虑的是大家的利益,目光长远,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 三、开放观点、拓展思维1、愚公的精神固然可敬,但是智叟的观点似乎也不无道理,你怎样看待智叟的观点呢?本文的结局是神仙移走了大山,你怎样看待这个结局?你赞成愚公还是智叟?请亮出你的观点来。

      学生分成“智叟派”和“愚公派”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看法,互相PK2、参考观点(1)愚公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动手去做,就有成功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是万分之一;如果不去动手,只是观望和嘲笑,成功的机会就一定是零!(2)寓言本来就是借一个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我们所要领会的是其中深刻的寓意,而不能去追究故事情节本文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四、伟人论愚公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毛泽东《愚公移山》)五、作业布置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写一篇200-300字的小作文《愚公精神之我见》 《现在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六、归纳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重点分析了愚公的精神,同学们也通过辩论来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我们就用一首小诗来作结尾:“古人愚公能移山,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宏伟大业早实现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学习和发扬“愚公精神”,不断去克服困难,实现新的胜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