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案.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29404572
  • 上传时间:2023-04-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9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案 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起看看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案!欢迎查阅!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案1 ﻫ   教学目标: ﻫ 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ﻫ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等一式仍然成立     教具、学具: ﻫ   天平 教学过程: ﻫ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课前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个天平你了解天平吗怎么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左右托盘中放入同样重的物品)  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经验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ﻫ   二、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ﻫ   1、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两边的质量相等。

      )能否用一个算式表示:5=5 ﻫ    2、再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如何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右侧也放入2克的砝码或物品 ﻫ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10) ﻫ 4、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5=10+5) ﻫ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ﻫ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天平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6、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ﻫ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体会到天平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后,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验证,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思维能力 7、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ﻫ    8、 120+( )=120+35 234-123=234-( ) 345-( )=345-( ) 三、解释运用 ﻫ   1、(出示图片)这时候天平平衡吗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

      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X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ﻫ   X+8=10 ﻫ   X+8-8=10-8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2 ﻫ   (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 ﻫ   (2)X=2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来证明一下吗    【设计意图: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自己体会,独立完成解方程的题目,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点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高效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    3、全课小结 ﻫ  通过今天的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ﻫ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ﻫ    1. 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ﻫ 2. ﻫ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ﻫ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ﻫ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ﻫ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ﻫ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 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ﻫ  方案一  ﻫ,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ﻫ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ﻫ   2. 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 ﻫ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ﻫ 3. 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 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 ﻫ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ﻫ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ﻫ   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ﻫ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 ﻫ    2. 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ﻫ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ﻫ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案3 ﻫ 教学目标 ﻫ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ﻫ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ﻫ 教学重点 ﻫ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ﻫ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ﻫ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ﻫ  教学过程: ﻫ 一、 谈话 (1) 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 黄色 绿色 蓝色 ﻫ  (2)学生自由发言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ﻫ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ﻫ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 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 黄色 绿色 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ﻫ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 )名同学 ﻫ  2、喜欢( )颜色的人最多喜欢( )颜色的人最少 ﻫ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 )颜色 ﻫ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ﻫ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ﻫ   动画片体育比赛 电影 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ﻫ   ﻫ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 20__(请自填)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优秀范文 ﻫ    ★ 六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模板   ★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分类》优秀教案范例【三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模板 ★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火车》优秀备课教学设计 ★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精选教学教案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数学欣赏》教案范本三篇     ★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经典范文合集总汇   ★ 小学五年级数学《稍复杂的方程》优秀教案范例     ★ 关于小学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优秀范文合集大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