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析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不介入.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27656938
  • 上传时间:2024-03-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4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析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不介入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纲要》中提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这要求我们做到“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条件,尊重幼儿游戏的意见,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但是,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教师应该介入吗?如果介入的话,介入时机的把握及如何介入指导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一、 幼儿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意义  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纯粹自发的游戏可能产生双重效应,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缺乏教师指导的,在自然状态下的游戏对幼儿产生负效应的可能比较大,产生的正效应也是零星的、偶发的然而幼儿园游戏是在教育范畴内提出的,它的发展价值是和正效应相关的,也是与教育目标的相符合的教师对游戏的规划,不仅能使游戏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地显现,也可以通过在游戏中适当的介入指导排斥游戏的负效应因素,从而使游戏促进幼儿发展价值的正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所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是有必要的二、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一)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儿童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当幼儿对新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或不喜欢玩时,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而不喜欢玩其他游戏时,教师就用这种平行介入的方式指导例如桌面游戏时,卢慧叫我给她编花篮,我说你先动手试一试,她过了一会又来告诉我,说她还是不会于是,我给她做了一个示范,她学会了,很高兴又例如,我在区 角提供了一些折纸,目的是想让幼儿喜欢折纸,会折一些物品,可是无人问津,因为单独的 折纸很是枯燥这时,我用纸折出了孩子们喜欢玩的手枪,这时他们很兴奋,都来学折手枪 之后,我折出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慢慢的,他们对折纸有了很大的兴趣二)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例如:娃娃餐厅—“爸爸”在做面条,教师以“邻居阿姨”的角色进入邻”:你好!能借把剪刀吗?“爸”:可以,你自己拿吧邻”:“爸爸”在忙什么呢?“爸”:在做面条邻”:我也想学做面条呢,你是怎么做的?教教我好吗?“爸”:行边说边做)把这个(方纸)斯成这样(纸条),把它们抖一抖,放在锅子里,加点水,煮一煮邻”:你真行呢你为什么要做面条呢?“爸”:(想一会儿)给小宝吃。

      邻”:哦,小宝喜欢吃面条爸”:(又想一会儿,摇头)是寿面,小宝今天生日邻居”走开后,“爸爸”对“妈妈”说:“给小宝过生日吧幼儿撕纸做面条是一个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但开始只是一种随意性的行为,仅有“做面条给宝宝吃”这个简单的目的和行为,经过教师谈话的引发,幼儿的思维才逐渐开阔,行为才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无意表现出来的需求和闪光点,需要获得成人适当的引发和帮助,才能有自主探究的可能和发展三)垂直介入法:是指在幼儿游戏中如果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出现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则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例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架,教师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注意幼儿的安全三、教师介入指导幼儿游戏的时机及策略教师介入指导时,要把握恰当的介入时机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当幼儿游戏中出现以下情形时,教师可以介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当幼儿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当幼儿在游戏中难以同他人沟通互动时;当幼儿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当幼儿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当幼儿一再重复原有的游戏行为,很难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时;当幼儿出现负面效应时。

      而当教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教师最好不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不想与幼儿玩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在干扰幼儿的时候;以为介入游戏是一种对幼儿好的责任时;不能从中享受到乐趣或感觉到有心事或太劳累时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问题是有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介入”与“不介入”只在一念之差如何在幼儿需要帮助或不需要介入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介入时机的适宜性问题是我们教师最难把握的案例一:大班角色游戏“交通灯”驾驶员曹俊开车经过十字路口,他认为这里应该有扮演警察的小朋友只会他过马路,但曹俊发现没有警察,于是他对教师说:“老师,马路上没有警察教师说:“警察不在,说明现在是自动的红绿灯,我数十下绿灯就亮了,你的车就可以通行了接着教师数十、九、八……三、二、一地数了起来,曹俊停下来假装看信号灯,嘴巴里跟教师一起数到一时开车过了马路而再次开到一个路口时,只见他自己停下来,嘴里说着:“九、八……三、二、一,绿灯,开车案例二:大班“医院”游戏幼儿先进行分工(吴聿恺是看护、周俊杰是病人、曹俊是医生),再布置游戏环境(用小椅子搭围墙、病床)这时,教师走过来对幼儿说:“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说完就走了介入一)幼儿布置完场地、准备好了器材,游戏正式开始了。

      医生给病人开了刀,看护非常细心地给病人喂药、打针,为病人盖好被子这时教师又走过来说:“吴聿恺,你在给病人盖被子?真细心!”(介入二)教师第三次再来到医院游戏时,正遇到医生与病人周俊杰放生了争执,医生要求周俊杰出院,因为又有新的病人要手术了,而周俊杰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教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介入三)担任看护的吴聿恺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教师说:“那你们就去准备吧,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一个床位,把病人周俊杰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案例三:中班角色游戏“娃娃家”周鑫和陈梦洁分别扮演妈妈和幼儿的角色游戏开始后,她们每人拿了一盆“寿司拼盘”的操作材料各自进行操作,对外界的干扰不受任何影响游戏时间过了大半,教师发现两人一直没有说话,也没有离开过娃娃家,就说:“妈妈,你家的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吧!需要我给你送去吗?”妈妈没有回答,孩子却先回答说:“我不上幼儿园!”妈妈看了看孩子,没说什么,仍继续操作“寿司拼盘”过了一会儿,教师又走过来说:“妈妈理发店开张了,你去吗?等一下我来喊你!”妈妈没有回答。

      教师随即出去,回时手里提着一袋菜说:“妈妈,我给你们买了些菜回来,你们需要吗?”幼儿一概不理,还在专心致志地操作“寿司拼盘”案例分析案例一中,曹俊为自己设计了开车通过十字路口的情节,这个游戏意愿反映了他对十字路口要有警察指挥的生活经验当他发现没有警察的时候赶紧求助于教师而教师的这个回应性介入没有中断幼儿的游戏进程,顺势用想象的信号灯来代替警察这一角色,使游戏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教师用“没有警察没有关系的”来回应幼儿,那么幼儿的“开车过十字路口,以及遵守交通规则”这样一个意愿将被中断而现在教师的这个介入不仅顺应了幼儿的游戏意图,还强化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看信号灯,用数数提示片刻等待案例二三中,教师积极介入,对幼儿游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对幼儿游戏造成了无意义的干扰 案例二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前两次介入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我把它列为无意义的干扰当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玩游戏,没有遇到困难,没有违反规则,更没有任何求助行为时,教师的前两次介入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对幼儿游戏的发展产生了干扰性影响为什么幼儿游戏这常常会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幼儿的求助了,当幼儿自主地、投入地玩游戏时,教师往往由于不习惯或者无所事事,以至于会不时地介入,对幼儿游戏造成干扰。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不适宜性和缺乏耐心及盲目性也是原因之一盲目地介入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与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更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或者反感案例三中,对于教师多次执意的介入,许多人都会问为什么请听教师的回答:“幼儿太专心于操作‘寿司拼盘’了,都忘记了自己‘妈妈’‘孩子’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行为,游戏过程中两人也没有进行交流,我想通过提示或介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交往经验可见,教师以理想的游戏模式束缚了幼儿自由游戏的空间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对于情感、知识、技能等目标,我们都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来实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并不是每一次游戏都能达到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的理想教育的目的案例三中出现了幼儿专心操作“寿司拼盘”而暂时忘却了娃娃家“妈妈”“孩子”的身份和角色职责的现象教师一次又一次地介入幼儿游戏,实质上已构成对幼儿游戏的干扰,也失去了进一步了解幼儿需要的机会解决策略在介入幼儿游戏时,我们怎样做才能给予幼儿真正的帮助?实验证明,生硬、执意的介入会引起幼儿的反感,从而导致幼儿无法从游戏中获得愉快体验,运用隐性的、间接的介入策略可能会对幼儿有所帮助。

      策略一:运用间接的语言提示当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而又无法解决,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如果教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那就是必要的和适宜的案例二中,幼儿对于“开完刀”的病人如何安排出现了争议教师并没有直接的提议,而是及时捕捉到了幼儿的需要,运用了间接的语言提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该在哪里观察呢?”幼儿在得到教师的语言提示后,马上找来替代物小椅子,并一个一个拼成床位,把病人转入普通病房,医生马上给一位新的病人开刀教师的介入满足了需要帮助的幼儿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是适时的、也是适宜的,更是一种支持性的介入,而并非是干预性的策略二:借助材料提示案例三中,幼儿出现了对某一事物特别关注的现象,而且偏离了教师提供材料的初衷,“寿司拼盘”没有起到增强各个游戏区相互交流的作用,反而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使他们忘却了自己角色的职责,在那儿专心致志地操作其实这种情况在幼儿的活动中经常发生,也是幼儿给教师的某中信息只有把握这种信息,教师才能进一步指导幼儿游戏作为教师,应该暂时放弃直接干预游戏的方法,在充分了解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操作材料,并配合“跟踪性观察”的方法,来了解有多少幼儿关注“寿司拼盘”这个材料,关注的程度怎样,都在进行怎样的操作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作品展示、交流等方法,引导幼儿在排列方法等技能是从深处发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幼儿创新游戏、拓展游戏的愿望。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自主性活动,在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里,教师的“介入”与“不介入”都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不速之客”从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有效介入在游戏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游戏中我们教师可以运用有效的介入方式指导幼儿游戏,将教师在活动中发挥好的作用,真正成为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谈过:“如果我只是指导、要求和限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而不能成为一种儿童的力量,我必须和儿童们一起游戏”因此,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指导,对游戏中幼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只有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选择好适当的时机以及合适的方法,利用最适当的指导方法才能发挥游戏对幼儿的最佳效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