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全盘修正前史史分三期学说的讨论.doc
7页关于全盘修正三分期学说的讨论(综述)王罗兰《社会科学论坛》2012 年第 7 期发表了陈明远、金岷彬关于“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的新观点以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陈明远、金岷彬的新观点,有两个主要内容:(一)着重阐述了“木石复合工具” 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关键性作用他们认为在史前史三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在生产与生活用具中,木质跟石质同等重要,可称为“木石前盟” ;因此所谓“石器时代 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 石器时代 Wood- Stone Age”,以代替过去所谓旧石器与中石器时代 Palaeolithic and Mesolithic periods;(二)在木-石器时代之后的第二个时代,应该是“陶器时代”Pottery Age【注 1】以代替过去所谓新石器时代 Neolithic period ;然后才进入第三个时代 —— 青铜器时代陈明远、金岷彬提出的新观点,是三十年来我国历史学界一系列探讨的延续和深化本文对于 1980 年以来直到目前,30 年间有关“史前史三分期学说”的多次学术讨论,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综合的回顾————————————————————【作者简介】王罗兰,中国科学院工作人员,现居北京。
————————————————————一、关于“木器时代”和“石器时代”的不同意见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历史学界曾经有过一次关于“人类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木器时代”的讨论1980-1982 年,张鸿奎、任凤阁、李克、周星等人先后提出:“人类社会最早的时代是木器时代 ”他们推断,人类从动物界分离时,居住在森林中,过着以采集天然现成产品为主、偶尔从事狩猎的生活这时,树枝随手可得,且易于加工,折断或磨尖成木棒、木枪、木矛等工具,以作采集野果或击毙野生动物之用因此,人类社会最初很可能先经历一段以木器工具为主的时代一些学者对不久前尚存的原始人作了考察:“达斯马尼亚人投掷用的棍棒和投枪,几乎能给予大动物以致命的打击” 、 “秘鲁的原始民的农具,还是由尖锐的棒、踏脚的横木、以及扫帚形的木片组成” (《氏族社会的生产力》 ,上海辛垦书店 1935 年版) “澳洲土人常使用投枪,其形状亦有种种,长约三英尺之棒,其一端附之以柄,他端则附以木钩,此为主要形式”:“印第安人之武器仅有极长之竹、木枪,以鸵鸟之毛羽装饰之,其尖端则附以尖锐之木刃” (《化石人类学》 ,商务印书馆 1951 年版) 在考古发掘中,是否发现过人类初期所使用的木制工具呢?由于木质容易腐烂,木制工具不能像许多石制工具那样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是零星的实物还是有的。
一些论述原始文化的著作表明:“在非洲早更新世(约前 100 万~300 万年)的静水堆积中曾发现过木质的工具 ”(见《石器时代文化》 ,科学出版社 1965 年版)于是有学者推算, “木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300 万年至公元前 60万年间 【注 2】但是,戴尔俭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 “人类对木制工具的使用,不会比石制工具早;同时,木器的加工和修理,也只有在使用石器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原始人的主要工具应是石器 ”他们认为,史前原始人最早使用的是石器,因为石材获取方便,有些石块还有天然的刃口,对于原始人狩猎、采摘、缝纫都有帮助,且实用时间较长而起初使用的木器为棍、棒等,虽然也可从自然界获得,但一般使用并不合手;早先的木器应该也是用石器所加工刮削过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石器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国外考古发现的零星木质工具,都不过只是说明了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过木器而已在中国的许多古文化遗址中,极少有木器发现木器的制作和加工,与当时作为主要加工工具的石器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石器制作工艺技术和石器工具本身的使用郑嘉融认为:“由于原始社会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木器易于腐朽而保存下来的极少,人类社会最初究竟是使用木器工具为主,还是使用石器工具为主,有没有一个大量使用木器而很少使用石器的时代,这还需要通过考古发掘、对原始部落的考察、对古人类进化规律的探求和远古传说资料的分析之后才能有一个定论。
”【注 3】80 年代关于“有没有木器时代”的讨论,双方都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真凭实据这场讨论当时并无结果,不了了之二、陈明远、金岷彬关于“木石器时代”的观点陈明远、金岷彬在上述两种观点之外,提出第三种新的观点, 【注 4】他们认为,百万年之间的考古资料足以证明:原始社会的木质和石质工具是同等重要、同时发展而且经常并用的所以,他们并不着眼于“石器与木器孰高孰低、孰前孰后”的争执,而是认为在人类发展史的初期两者并举、各有重大作用,相辅相成,史前先民获得了比单一的木质工具,或者单一的石质工具更为有效的、 “木石工具共用”的生产力对于史前人类来说,大自然给予他们既有木头又有石头来制作工具的条件,先民自然而然地同时使用这样的资源;远古从来没有过只单独使用木质工具,或者只单独使用石质工具的历史时期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 陈明远、金岷彬认为:史前人类没有采用单一的石头来制作工具的历史阶段,而是综合利用自然环境给予的木头、石头等资源和火技术原始社会的先民最初是将木器与石器并用,后来发展到同一工具上以石质与木质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木石复合工具” 最早的例证就是从手斧到木柄石斧的演化。
细小石器是随着木石复合工具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如果没有更早时期的木石复合工具的发明,也就不可能有为镶嵌使用的细小石器出现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技术的一大创造,石质与木质共同配合才实现了弓箭的完整功能其他一切木石复合工具的结构都是如此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 “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 3 类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为木质,有些为石质,而大多为木石复合工具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 ,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刮削木料、制作梁柱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井栏、辘轳、桔槔等陈明远、金岷彬指出:百年来对“石器时代”的传统概念,是在“以石器为主”甚至“以石器为唯一基准”的前提下做出的。
但如果一味着眼以石质工具为考古研究对象,是极其狭隘的意识、必然引入歧途,造成误解史前史绝不是唯石器一统天下的时代,而是一个“木石前盟”的时代,没有这种“木石前盟” ,就没有最初的复合工具和机械,就没有房屋建筑和车船交通,就没有后来文明时代的工业结构基础 “石器时代”这个片面的说法,容易导致一些人忽视木质工具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作用,导致历史观念的偏斜由此,陈明远、金岷彬着重阐明“木石复合工具”的重大历史作用,并且建议:采用“木石器时代 Wood- Stone Age”的说法,代替单一的“石器时代 Stone Age”这个术语比较起来,这样的解决方案更合情合理,看来可望得到学术界的支持和公认三、在青铜时代之前应有个陶器时代21 世纪初,几乎与陈明远同时,冶金学家张以诚和美学家林少雄等人分别提出:在青铜时代之前应有个陶器时代张以诚从冶金学的角度提出:【注 5】首先,石器的加工不管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基本方法是打制和磨制,二者都是冷加工由石器直接过渡到青铜器,没有可能达到必要的温度自然铜(红铜)通过打制可以得到,黄铜或青铜(铜铅、铜锌、铜铅锌、铜锡等)却不可能通过打制而得到,只有通过冶炼才可以获得。
我国在公元前 4700 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姜寨遗址中,已发现黄铜片,经原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组反复实验证实,在“有铜锌矿存在的地方,原始冶炼(可能通过重熔)可以得到黄铜器物”我国黄河流域铜锌或铜铅锌共生矿比较丰富,为早期黄铜的冶炼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金属锌的冶炼比较困难,因为氧化锌被还原的最低温度是 904℃,锌的沸点是 906℃,往往刚一还原就变成气体飞散不过金属铜的存在可使锌蒸气通过扩散作用溶解于铜并降低铜的熔点,这样就可以得到黄铜……中国早期的陶器工艺经过了从无窑到有窑的过程,在距今 9300至 7150 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烧制陶器已有了简单的窑,早于裴李岗的陶器烧成温度大约700℃左右,裴李岗陶器的烧成温度在 820-920℃之间变动华北的磁山陶器和浙江河姆渡早期陶器的烧成温度,都和裴李岗陶器烧成温度大致相当合理的推测是,早期铜器的冶炼正是通过烧火或烧制陶器而逐步发明出来的张以诚认为:史前考古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诞生以来,考古学界一直把陶器的成分、颜色、花纹、型制以及烧成温度等作为划分文化类型和确定时代归宿的重要标志,在某些方面所起作用甚至要比石器更为重要和准确。
石器可以用作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志和名称,陶器却不可以作为时代来命名,只是作为新石器时代的附属标志,这是令人不好理解的由陶器的重要标识作用和分布的广泛性,以及它向青铜器人类文明时代过渡的直接关联性,在人类历史青铜时代之前划出一个陶器时代,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美学家林少雄研究了中国彩陶文化以后,从美学与文化学的角度,认为:【注 6】陶器不仅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系统而明晰的断代及划分凭证,同时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文明发生、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文化创造的具象表征用“陶器时代”完全可以概括这一时代的物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陶器的创造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异乎寻常的重大意义,这一点已被学术界所公认因此,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还应有一个“陶器时代 ”首先,陶器是遍布于华夏大地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中国陶器在地域上呈多元分布的状态,其中尤以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其次,陶器是遍布于史前时代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文化创造物在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古代人物都是陶器的发明者女娲补天和抟黄土造人传说的灵感,皆得之于陶器的制作过程这种神灵抟土造人的神话,不仅古代中国和埃及有,而且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
再次,陶器曾被广泛地运用于史前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如饮食器皿、生产工具、宗教祭祀用具、陪葬品、葬具、建筑材料等等陶器几乎成为了这一时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表征,且在世界各地,所有这一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而不像青铜文化一样,只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世界上不具有一种普遍性,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陶器时代” 以上,冶金学家张以诚和美学家林少雄等人,各自从冶金学或美学、文化学角度提出的有关“陶器时代”的建议,都比较笼统与简单化,缺乏详尽的论证,曾受到考古学界的冷遇张以诚在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讨论时,有学者感慨:“考古所是干什么吃的?划陶器时代这样的主张应由我们所提出 ”张以诚在雕龙碑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以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任职武汉大学的一位考古学教授,当即表示了反对意见:“划陶器时代,绝对不可以!” 张以诚回答:“您说‘绝对不可以’ ,是否太绝对了?您能否说出石器时代过渡到铜器时代必要的温度从何而来?”此公无言以对主持研讨会的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教授和曾主持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石兴邦教授,也都奉劝这位考古专家“说话不要绝对化,陶器时代的问题可以继续研究。
” 【注 7】此外有学者提出,过去对史前阶段人类发展时期的划分,是根据生产工具以及农业、狩猎、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主要是根据生产工具,而陶器是作为生活工具,其中很大部分又是作为祭祀用具,所以不能划出陶器时代这时,争论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进入了相持阶段四、陈明远、金岷彬关于“陶器时代”的观点陈明远首先在《质疑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