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的质量歧视分析.docx
9页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的质量歧视分析 齐逸云摘要:制造业服务化是当前产业结构转型的热点,制造业在传统因素的基础上日趋融合服务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特征及动力机制,来探究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向质量歧视是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过程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构建质量歧视模型来进一步探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及对企业、消费者的福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于有较高质量要求的消费者提供社会最优质量,对质量要求较不重要的消费者提供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的质量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质量歧视;经济利润;互利模式一、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逐渐呈现出转型的趋势,这些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步往服务业转移制造业和服务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交互,而且服务在制造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服务因素和传统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同时大部分利润流向掌握关键资源及核心技术的企业手中因此,制造业服务化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推进,无疑出现企业之间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采取一定的垄断行为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服务因素又和掌握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的程度紧密相关上游企业通过对下游企业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来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差别化服务毫无疑问形成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的质量歧视。
质量歧视是价格歧视的重要表现对于希望获取高质量服务的企业收取高价格,对于不介意质量水平的企业收取低价格而服务的质量高低往往通过提供的中间产品的质量水平来体现由于高质量的中间产品的投入能够带给下游企业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选择利用手中的关键资源及核心技术来制定垄断价格,还是采取低质量低价格的薄利多销策略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成为每个企业在各自的价格制定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然而,质量歧视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挑战,而且是来自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双重压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如何协调同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相适应是实现资源利用率最高、利益最大化、产业结构最优的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二、 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及质量歧视现象(一)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制造业服务化这一现象最初出现在跨国公司拓展国际化业务中联想电脑、大众汽车、通用电气等一系列跨国公司在传统的制造业转型过程中服务因素的比重加大,并且和制造因素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制造因素和服务因素的界限日趋模糊,制造业中渗透服务因素,而且服务业中也饱含制造因素从制造业服务化的特征来看,可以分为制造业的服务投入及制造业的服务产出。
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充分发挥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的水平制造业的服务产出,是指最终产品中无形产品部分所占比重的增大及有形产品部分比重的减小因此,制造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服务活动之所以制造业服务化能够在产业结构转型中作用明显,和其动力机制密不可分第一,发挥竞争潜力随着各种投入品的增加,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明显低于生产初期为了突破这种生产瓶颈,制造业转变其传统发展模式,优化企业管理运营模式,培养产品竞争优势,以求最大化激发竞争潜力第二,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上游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满足下游企业的生产需求,更针对中间产品使用者及最终产品使用者的特定需求来进行生产随着制造业中服务因素的渗透程度的加剧,企业在其服务活动中投入的资源及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第三,改善生存环境由于全球竞争环境的重心向服务业转移,企业的竞争环境及时更新,这些企业需要适时作出调整以应对变化中间产品消费者及最终产品消费者追求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带给其多功能化的体验面对消费者的新需求,企业也必须及时调整生产策略第四,提高经济利润传统制造业带给企业的盈利空间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企业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维持其垄断地位,攫取更多经济利润,其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融入高质量的服务因素,以确保经济利润的稳健增长。
其他有关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如相关法律的制定,为确保遵循法律规范及认证标准,企业的管理服务应运而生这些动力机制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产业结构由传统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化方向发展二)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的质量歧视现象质量歧视,指的是企业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或有关同一质量水平的产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有关国际化业务出现较为明显的质量歧视现象一方面,面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销售不同质量的同种品牌同款产品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地区销售高质量的产品,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亚欧地区则销售低质量的产品另一方面,在出现质量问题后,面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也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地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最小化损失并完善相对应的制度,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亚欧地区则采取推卸责任的态度以避免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这种质量歧视的出现,明显损害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的地区,既损害了该地区消费者的利益,也降低了企业在该地区的声誉为改善质量歧视这种不公正现象,只有寻求多方面原因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制度。
第一,消费者具有较低的有效需求由于经济滞后地区的经济进步较晚,企业生产过程中投入较少的关键资源及核心技术导致生产所得是低附加值产品该地区的消费者的经济能力也尚处于中低水平,因此,消费者较低的有效需求导致了不介意质量水平的现象发生第二,消费者面对质量歧视时维权成本过高并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为了维权而去学习各法律条例的时间成本过大假设没有法律知识而聘请律师打官司,相对于成功维权后的收益,维权成本仍旧显得高昂第三,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相对欠缺由于每个企业都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而且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必然产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缺乏相对健全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导致企业合法化利用法律制度的漏洞,出现质量歧视现象在分析相关原因后,企业和消费者应当共同积极解决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中的质量歧视这一问题 三、 基于制造业服务化的质量歧视模型构建制造业服务化的推进过程中,每个企业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必然会利用自身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采取一定的价格垄断策略垄断者通过以不同的价格对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来对消费者进行歧视,同样,也可以通过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来对不同消费者进行歧视。
质量歧视是价格歧视的重要表现之一,以下对制造业服务化进行简单的质量歧视分析假定消费者对商品有单位需求商品有不同的质量,分别用x标出消费者偏好为U=Ax-p+B,其中x为被购买商品的质量,p为支付的价格,B为偏好参数,C为外生变量一般来说,价格取决于质量,即p(x)假定企业生产一单位质量为x的商品成本为c(x),其中c为增函数,而且是凸的令q≡c(x)代表质量x的成本令x=V(q)≡c-1(q)代表它的反函数,即支付q成本可以获得的质量消费者的偏好为:U=AV(q)-p(V(q))=AV(q)-p~(q)根据模型的变化,企业的成本函数在q上是线性的因此,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把质量看得较重要的消费者购买社会最优的质量;把质量看得较不重要的消费者购买低于最优水平的质量根据以上分析,质量歧视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攫取消费者剩余获得最大化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得到最优质量水平产品获得最大化效用而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主要是由企业和消费者两大基础因素构成分析有关企业和消费者的质量歧视问题,有助于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中的典型现象,并利用其特征来进一步推进其发展质量歧视分析对制造业服务化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来自外在环境、消费者及自身竞争力的挑战。
而这三方面的压力又无不与质量歧视相关第一,外在环境存在的风险生产过程中,企业把服务化的产品中存在的风险考虑地更为重要销售产品所得的短期利润转向加入服务因素的中长期利润,会给企业带来总体利润上的不确定性企业之间也存在有关是否提供服务,提供何种质量的服务诸如此类的博弈第二,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不同消费者面对不同的服务化产品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希望得到高质量服务的消费者和不介意质量服务水平的消费者对于相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最优价格,企业则可依据消费者需求结构的不同来选择攫取何种程度的消费者剩余第三,企业自身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寻找关键资源、研发核心技术及经营管理企业的成本占据企业支出中的较大比重高级管理层的决策有关实际运作的定位以及操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解决三大方面的问题,企业必须关注外在与自身的全方位信息并及时更新调整市场策略,以确保企业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的有利地位四、 结论本文主要探讨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及该进程中的质量歧视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进步,技术的创新,大多数地区的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正在进一步推进从制造业服务化的特征来看,可以分为制造业的服务投入及制造业的服务产出制造业服务化的稳健发展,和其动力机制密不可分,主要有发挥竞争潜力,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改善生存环境及提高经济利润四大方面。
其次,制造业服务化尚且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成长阶段,必然出现质量歧视等不公正现象,跨国公司的国际化业务中尤为严重企业主要通过对于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销售不同质量的同种品牌同款产品以及出现质量问题后,对于不同地区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攫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以求最大化经济利润为解决质量歧视问题,企业通过寻找质量歧视存在的原因,来形成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利模式,并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制度通过对质量歧视的探究,可得消费者具有较低的有效需求,消费者面对质量歧视时维权成本过高,及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相对欠缺这三方面的主要原因最后,为探究质量歧视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如何影响企业和消费者,通过构建基于制造业服务化的质量歧视模型,得出把质量看得较重要的消费者购买社会最优的质量,把质量看得较不重要的消费者购买低于最优水平的质量这一重要结论只有确保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才能有效利用关键资源及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的高端通过转变产业结构,企业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获取市场需求中的最大化利润尽管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不少严峻的挑战,但是其带来的收益价值不容小觑一方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了攫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策略,更新技术,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同时出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和制造业服务化的推进这种互利模式另一方面,优化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走新型制造业服务化道路,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出现环境污染的程度降低,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之间出现良性竞争,加强研发力度,促进资源整合及优化管理经营水平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企业和消费者提高各自的效用水平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推动性的意义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参考文献:[1]于左、韩趄.产业组织理论前沿与竞争政策[J].经济研究,2014(8)[2]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J ].全球化与国际格局,2013(9) 商2016年26期商的其它文章信息化条件下国际贸易实务研究浅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财税政策的选择天津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人才需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企改革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中国法治发展的启示论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