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与朱元思书.doc
4页教案:与朱元思书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与朱元思书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郭芳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2、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写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这是一篇美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学生阅读积累上少,并且作品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因此,选择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大体了解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能流利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疏通文意,提高文言语感2、通过美文朗读训练和文本分析,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以批注的方式赏析富有情趣的语言,总结品味鉴赏语言的方法3、通过仔细研读文本和交流探讨,能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诵读课文,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并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同桌两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以此检测疏通文意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学生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和意境美,以检测其理清文章结构,品读、赏析语言的能力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作者高洁的志趣,检测其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教学过程环节一:赏美图,读美文,引入新课多媒体滚动播放富春江的优美画面,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学生齐读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导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环节二: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一:诵读课文,读准读音,注意朗读停顿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教师范读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活动:学生听读课文,动笔圈画,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节奏、重音、停顿2、学生诵读自读、同桌互读、小组竞赛、全班齐读,读准字音、停顿问题二:通译全文,积累文言知识(评价学生互助学习疏通文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环节三: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问题一: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的?(评价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如学生理解不够到位,可以引导其细读文本,用心体会.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问题二: 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反复朗读,做到流畅自然,用批注的方式赏析所选择的精彩句段.(评价朗读和鉴赏能力)明确: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作者在写富春江的奇山时,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来写,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了富春江两岸的群山之美,且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总结鉴赏语言的方法: 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等.环节四:研读文本,体会作品内涵,探究文章志趣之美。
问题一: 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结合写作背景)(评价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活动:学生小组四人结合写作背景讨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表达的感情.提升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附: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