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文化研究论文.doc
11页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为诗、爱国诗及诗与画的关系_文化研究论文 一倘要谈宋诗,我们还得提一下它与唐诗的关系因为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 发展 没有唐诗,宋诗便无所师承但唐诗相对说比较容易谈,宋诗则不容易谈你说唐诗成就大,人们没有争议;说宋诗成就大,人们就有争议这争议不仅指现在,而且早在南宋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前后达七百年之久宋诗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是低?便随着朝代的更迭常常起变化,甚至到今天仍然没有定论南宋严羽是首先出来非难宋诗的他说:“唐人与本朝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稍后是刘克庄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宋诗“皆为文之有韵者尔”1到明朝的前后七子则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连杜甫以后的诗都不看在他们的眼睛里压根儿没有宋诗的地位2杨慎还说:“宋诗信不及唐”,“唐诗人主情,去三百篇近;宋诗人主理,去三百篇远3更为偏激的莫过于屠隆他说:“读宋而下诗闷矣,其调俗,其味短4但是明人对宋诗的评价也并非完全一致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便是从抑宋到伸宋,晚年才悟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6从而肯定了宋诗的成就都穆的态度更为鲜明,他说:“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也。
7晚明公安派袁宏道还认为宋诗不比唐诗差,苏轼也并不比李白逊色8袁宏道对宋诗的评价这样高,那是因为他看到明人尊唐却又写不出自己的特色来的一种革新要求但这革新要求由于 历史 条件不成熟, 自然 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我们从袁氏兄弟的诗歌创作实践来看,的确写得很有生气可谓清新流丽,却嫌空疏不够深厚尽管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还是无法纠正明诗的弊端那么,清朝的人对宋诗的评价又是怎样呢?一句话,仍然争议不休素负盛名的王士祯虽则推许宋诗,还赞扬过王安石,说他是宋代诗坛巨擘可是他还是尊唐的他为自己的神韵派张目,专取冲和淡远的唐诗编了一部《唐贤三昧集》,目的就是提倡唐诗格调派沈德潜也是尊唐抑宋的他主张写诗古体宗汉魏,新体宗盛唐你翻一翻《唐诗别裁》,便知道他尊唐的倾向了吴之振编《宋诗钞》,那是很有魄力的行动,他通过编选本来驳斥尊唐派他在这部书的序中说:“黜宋者日腐,此未见宋诗也今之尊唐者,目未及见唐诗之全守嘉隆间因陋之本,陈陈相因,千喙一倡,乃谓腐也另外,则有厉鹗编《宋诗纪事》、陆心源编《补遗》、曹廷栋编《宋百家诗存》、张景星等人编《宋诗百一钞》等(选本不一定好,还是方便了读者)叶燮大约是尊宋的他说:“自不读唐以后书之论出,于是称诗者,必日唐诗。
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唾骂噫,可怪矣9他这一“噫”很有见识这样一来,清朝好像是宋诗的天下了其实不然,尊唐与尊宋两股力量,仍然是旗鼓相当,纷争不休清初黄宗羲诸人从民族思想出发,对宋代的爱国诗评价很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后来却出现一股潮流,从郑珍、莫友芝以至何绍基等人,他们以专学宋诗相标榜,而由于他们写的诗不怎么高明,影响不大有影响的倒是“同光体”诗他们提倡宋诗如陈衍把宋诗提到“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的最高境界,并与祖唐诗的人相抗衡可惜他们已逆时代潮流这批诗人后来都成了抱残守缺的保守人物这里要补充一句话,倒是乾隆时代的袁枚很有见识他谈诗只重工拙,不分唐宋他说:“唐宋分界之说,宋、元无有,明初亦无有,成、弘后始有之10他比各立门户的人,互相攻击,反唇相讥者,客观得多从南宋开始,七百年来对宋诗评价颇多争议,无论是褒是贬,我们认为都失于偏颇宋诗是不是有它的成就和价值,那是客观的存在,绝不是哪个人说好便好,说坏就坏众所周知,宋代三百多年间,诗人灿若群星,名家辈出响亮的诗篇也很多,而且这些诗人都是比较长寿而多产杨万里活到80岁,陆游活到85岁产量之多如杨万里,他的诗集就有九种,全集达一百三十三卷;陆游《剑南诗稿》多至八十五卷,录诗近万首。
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并不差欧、王、苏、黄、范诸名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尽管有人贬损宋诗,宋诗仍如日月照耀人间,从未失去它的灿烂光辉你如果看一看宋元明话本、评话、戏文或演义一类的书,见所引苏轼、陆游诗之多,将会感到惊异当然,关于宋诗的褒贬不一,不仅仅是囿于门户之见,这里还有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可不可以这样说:当某个时期的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得到短暂缓和、社会处在相对稳定的时候,往往有人出来提倡唐诗,特别是盛唐的歌诗如遇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激化的动乱时代,人们就会想起宋诗来,想起那些敢于抨击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揭露社会黑暗和抒发悲愤的爱国诗来这种容易引起感情上共鸣的事例,在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末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再则,我们不能忽略诗歌创作本身的发展 规律 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过程总是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的明人写诗为要突破宋诗的规范,当然要汲取唐诗的丰富营养来改革、提高明诗的质量,基于这种要求而提倡唐诗,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把它说成是仿古或复古至清人又不满明诗的卑弱空疏的诗风,尊唐外又提倡宋诗,以图挽救清诗的衰敝,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管是尊唐或尊宋,都是由于内容的贫乏、形式的僵化,发展至晚清的黄遵宪诸人手里再也不能前进了。
所谓“同光体”诗人,比较有才能的陈三立,也就因为死抱住宋诗不放,从进步堕入保守的泥潭同光体”也不可避免地随同清室的沦亡而寿终正寝总之,七百年来的尊唐尊宋的纷争到此也就偃旗息鼓现在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分歧,那是属于如何正确对待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这与历史上伸唐绌宋或伸宋绌唐之争是两回事关于宋诗在历史上的纷争情况,我们只作了匆匆一瞥以下将谈别的问题二今天我们来谈宋诗,一定要摆脱前人的羁绊,一定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比较恰当的评价从 中国 诗歌发展的进程来看,应当说宋诗是唐诗的继续和发展,没有唐诗,宋诗便无所师承,也谈不上创造宋诗的革新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方面11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宋诗散文化问题谈到这个问题不能不提到杜甫杜甫写诗倒全不是“以文为诗”,喜欢发议论却是真的他老人家名气很大,他写诗爱发议论自不免影响宋人看看宋代有才能的诗人可以说没有不尊崇杜甫的有的诗人写诗就学杜诗的腔调有人甚至说,某得杜骨,某得杜肉,某又得杜虚,某又得杜实12这说明宋人是怎样崇拜杜甫、怎样学习杜甫写诗罢了其间有形而上学的看法是难免的宋代最大的江西诗派便公开提出写诗以杜甫为祖13学杜当然不只是学杜的议论诗,方面是很广的。
杜甫《赴奉先县咏怀》、《北征》、《八哀》以及《前后出塞》、《潼关吏》确实爱发议论,但其他诗篇都不这样至于“以文为诗”据清人赵翼说,“始自昌黎”(《瓯北诗话》),但可信又不可全信,因为一则在杜甫以前便有发议论的诗,曹操就是一个以文为诗”的情况也一样二则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也与思想解放有关,与古文运动有关,与最高统治者的倡议有关还有是社会客观上的迫切要求,不这样写不行总之情况复杂我们觉得宋代诗人之尊崇杜甫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继承并发展了杜甫乃至以前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或问:宋初的西昆体,宋末的四灵、江湖诗派写诗尚晚唐啦!是的,这些流派诗人很佩服李商隐、贾岛、姚合诸人,这是事实可是他们在宋诗的浩荡长河中只是一个支流,影响是很小的宋人写诗力求散文化外,在表现手法和 艺术 技巧方面也有革新和发展宋诗比唐诗写得工稳、细致,特别重视诗的气韵和意境的创造当然,宋诗在艺术形式上没有什么发展这是因为宋代的社会生产力没有什么发展或发展得缓慢所决定了的当五、七言这僵化的艺术形式无法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时,人们自然是要求有所突破突破的结果只不过是充实、改善早从唐代民间来的另一形式:词我们现在看到宋人描写缠绵悱恻、以闺怨爱情为题材者,就因受形式的限制,全都从宋诗移到宋词中去了。
譬如范仲淹、欧阳修都是穿着儒家诗教的甲胄,都是板着面孔写诗,给人的印象是峨冠博带,道貌岸然,凛然不可干犯凡是涉及歌伎、舞姬、侍妾的风流艳事只能从他们写的词里去找的确词的容量大些,挥洒也自如些如范词:“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事,无计相回避欧词:“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像这样的缠绵语在宋诗中是找不到的陆游算是大胆,他把与唐婉的爱情铺写成《沈园》那样哀愁诗,在宋诗中是少见的14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也一再受到人们的非难这问题怎么看,是不是全部宋诗“皆文之有韵者尔”?这需要具体分析,各家的情况不一样比如邵雍《生男吟》:“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鞠育教诲诚在我,寿夭贤愚系于汝我若寿命七十岁,眼前见汝二十五我欲愿汝成大贤,不知天意肯从否?”这诗不仅仅是“皆文之有韵者尔”,说它是“语录讲义之押韵”15一点也不过分从这诗可以看到作者完全不懂什么叫做诗既缺乏艺术构思、形象思维,又缺乏诗的激情甚至如何叙人情、状物态的本领都没有邵雍是 理学 家,这正如另一位理学家程颐所说:“某素不作诗,亦非是禁止之作,但不欲为此闲言者”。
16这样,当然写不出好诗来我们翻翻邵雍的《伊川击壤集》,只有“花前把酒花前醉”一首勉强可读外,其他诗实在令人失望但是话要说回来,并非所有的理学家都不懂诗朱熹是能诗的他写的《观书感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风格颇似柳宗元,没有一点理学家的呆气又如梅尧臣《田家语》: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你说诗人不正是“以文为诗”吗?然而他写得自然朴质,艺术的概括性很强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所揭示的贫富悬殊的鲜明对比的手法也很有感染力王禹偁的《感流亡》、苏舜钦的《城南感怀呈永叔》、欧阳修的《答朱□(捕蝗)》、王安石的《桃源行》、柳永的《煮海歌》,等等,没有一篇不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然而都写得深刻生动,读来也感到淋漓酣畅问题在于写的诗有没有激情、诗味、诗趣和诗意否则就像邵雍那样的诗只成了“文之押韵者尔”了人们把宋人这一革新看作是一种弊病,是不够客观的还为人们所诟病者,是宋人写诗爱抄书,动辄用事照钟嵘的说法:“殆同书抄”,17又是“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18这都是事实可是援引典故,从前的诗人哪个不是这样?如果独责宋人则未免太过苛刻了。
何况宋代诗人也并非个个如此,有的抄书多些,如江西诗派的诗人,但从江西诗派出来的杨万里就不大喜欢抄书情况仍然是复杂的,看问题应该客观、全面我们把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看作是唐诗的一种继续和发展,看作是宋诗的一种革新这一点严羽、刘克庄诸人在当时自然不可能认识到它的积极意义三关于宋诗的革新运动,一般中国文学史都有因袭传统的说法:领导并完成这场革新运动的是几位诗人这说法我们认为也不够全面宋诗的革新运动是经过前后六七十年的争论、斗争才取得胜利的其间又因《西崑酬唱集》中《宣曲》一诗,有“取酒临邛”之句,那位真宗皇帝就下令禁止浮艳文风这当然也加快胜利的步伐人们知道,宋初的诗坛是被“江东三虎”的西岜体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所把持的他们写的净是华灯绮宴之作这些歌诗曾被人称为“太平盛世”的“太平诗”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宋初是不是算得上“太平盛世”?回答:不是虽然宋初在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的统治时期,着实收拾了一下乱糟糟的局面,不能否认在农业、手 工业 和商业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可是阶级矛盾与斗争仍然十分尖锐从965年宋太祖乾德三年起,巴蜀就有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1005年王长来起义,1007年陈进起义,1043年王伦起义,1047年王则起义。
起义的人数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风起云涌、声势浩大给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以很大的威胁官修《宋史·吕蒙正传》便说赵光义在元宵节宴赏群臣时,自我吹嘘道:“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吕蒙正毫不掩饰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