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永州道县道州之绍基故里东门村.doc
4页《品读永州》道州篇之绍基故里【导语】一个从北方迁徙而来的普通村落,人才辈出,探花、进士、举人、一品官、二品官、将军、诗人、书法家达百余人,是何等的族风使然,成就了如此人文胜景,今天品读永州摄制组与您一起走进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的书法大师何绍基故里————道县东门乡东门村”(车辆行驶在道县街道上、古街里、穿过古城门)【开场】王伟:“品永州 观天下 沿着道州的古城墙一路行驶 出了南门口再往东走不远的地方 就来到了清代第一书法大家何绍基的故里东门乡的东门村 在元末明初的时候何氏的祖先们从山东青州迁徙到这里 在此扎根并繁衍生息了数百年 在这几百年当中 何氏家族出现了多位诗人以及书法大家 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后人 也正因为如此 何氏的族人们这种诗书传家的风尚才得以很好的保存并流传至今” 东门何氏最先择居郡治东隅(yú) ,到明代家族逐渐发达,村落规模逐步形成,东门村古风浓郁,整个村落布局为一纵八横,占六成的民居还是清一色的晚清建筑式样,木柱、青砖、灰瓦、马头墙,屋宇仳(pǐ)连,小巷深深村中巷道皆为青石板、鹅卵石铺就,这些明清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何国祥是何氏第 26 代后裔,在他家中珍藏着极其珍贵的清末手书版何氏族谱,里面详尽记载了东门村何氏家族迁徙繁衍、世代相传的沧桑往事。
同期】何氏第 26 代后裔 何国祥石鱼湖在东门村的村尾,一到枯水期,那湖中一块大石的石背就露出水面,很似一条大鱼浮在那,元结做道州刺史时,常在此游湖,饮酒赋诗,最为著名的有《石鱼湖上醉歌并序》“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的绝唱流传至今,徐霞客游道州时也曾记载过石鱼湖东门村村口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题写的“何绍基故里”和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的“东洲草堂”的牌坊高耸挺立,早已注释了东门村与其他村落大为不同之处同期】何氏第 26 代后裔 何国祥:东洲草堂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是东门何氏的私塾,当时 起名叫“ 鹤鸣轩”,后来何绍基在四川做官以后啊 仿杜甫草堂改作“ 东洲草堂”它是东门培养人才的摇篮何绍基在咸丰年间主持四川学政,闲时常往来拜谒杜甫草堂;“因言事罢官”后,赋闲回到家乡东门村,仿照杜甫草堂建了个书房,因书房正对潇水河中的东洲,故名东洲草堂,雅爱之下,自己的号也改称东洲先生后来何绍基以“东洲草堂”来命名他的诗文集,取义于此同期】这里就是何绍基的故居 对 他童年生活成长的地方 在八岁之前 我看这个院子很开阔啊 这个布局跟其它院子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好像这个上面有字是吧 是的 每个柱子上面都有字 他这个字雕的很精美 这个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有余地步维忠厚”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治家的理念 每一根柱子上都有 这边也有 这边是“不朽家风是肃雍” 他从小就生活在 这样一个环境里面 不单单受到这种家风文化的熏陶 而且这种书法艺术也从小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奠定了他这种以后的书法成就 八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这里 照壁之内,天井宽敞透亮,屋宇的大构件如柱头、横梁等用材 粗大坚实耐久考究,精细之处如格扇、窗花、柱础等雕刻精美、工艺精湛。
同期】房子里面这些装饰啊 都是跟这些兰啊 梅啊 松啊 吉祥的动物啊有关 都是一些寓意很高尚的植物或者动物 对他这个家风 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帮助 这块匾 探花及第 这个探花讲的是谁 这个探花就是何凌汉 他就是中进士第三名 何凌汉是何绍基的 父亲 刚 才进来的时 候我看上面牌匾写着相府 就是说他已经做到“ 相”了 对 就是说他做到四部的尚书 家乡的人就认为他是一个宰相的级别了 同村子里的一些大户相比,这座小庭院显得比较紧凑而简单,何凌汉一边在家开办私孰培养道州子弟,一边青灯苦读,终于在嘉庆十年(1805)高中进士第三寒门出探花,可以想见,当报喜的锣声传入东门村, 33 岁的何凌汉是怎样的喜极而泣此时身为长子的何绍基刚满六岁,正当睁眼看世界之时,父亲的万丈豪情,点燃了绍基早熟的心志道光十六年(1836) ,在父亲高中探花三十年后,37 岁的何绍基也考中进士道州的声望,因为何氏父子而到了另一个高峰 这个简单的院落造就了不简单的何绍基,他被称“晚清书法第一人” 如今何绍基的名字不仅是他家族的荣耀,也是这方县域的荣耀,更是我们民族的荣耀,他的书法艺术百余年来也深深地影响着族人同期】这幅对联讲的是什么 这个就是村子里面办酒办喜事结婚酒 这是谁写的这幅对联 这幅对联不好意思是我写的 哦就是您题的 您的字非常不错 这就是何体吗 这是何体 村子里所有办喜事或者逢年过节 需要写的对联楹联都是用的何体吗 对 都是用的何体东门村因先祖的荣耀而有了探花第和进士楼。
建筑是湘南流行的祠堂建筑式样,功能也几近相似,都是敬祖笃祀、告慰先贤所在 何凌汉道光二十年(1841)卒于京城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任上,葬于今长沙市望城县,现仅存遗址道州何氏后裔想办法将散落于望城田地里的何凌汉墓碑征集回来,虽稍有残缺,但通过碑文,既可一睹盛年时期何绍基的书艺,更能体会到他们父子情深的感人,而何凌汉飘落他乡的游子魂魄,也得以托碑附体,回到家乡探花第大门楹联“秀色野香供雪饮,名章俊语用云裁”为何凌汉所题,此 联 化 静为 动 , 韵 味 缠 绵 , 气 势 磅 薄 , 而 且 书 法 挥 洒 自 如 , 神 采 风 扬 , 收 藏 和 书 法 研 究 价值 极 高 ;现存“探花第”横匾和西院联语“恩隆九陛,春满一庭” 为何绍基所题正堂中央是何绍基画像,旁边一字排开的进士、举人牌位彰显了何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兴旺【同期】何氏第 26 代后裔 何国祥 :举人我们这里一个村一共中了 16 个 进士就中了 5 个 5 个里面还有一个是探花 就是进士的第三名 学位在省级以上的才能上排位为何一个村子能出如此之多的官员和大文人,探花第正堂墙面镶嵌的几块石碑道出了原由【同期】当时这个家族在何凌汉 12 世“廻澜公” 订了一个公 项条约 对一些家庭没有能力的 缺少资金的 读不起书的 通过这个家族的清明田啊清明山啊 一点收入啊 给与辅助 给这些上不起学的学子们 助学以后让他们成才何氏家族将对本族寒门学子的资助订成公约,严格遵守,成就了东门何氏的家族辉煌,从第八代至二十三代 477 年时间,先后中探花 1 人,进士 5 人,举人 16 人;一品官 21 人,二品官 14 人,三至七品官 85 人,其中将军 13 人,从何之浩家的“四大才子”到何凌汉家的“何氏四杰”以及何文黄家的“五大将军”,呈现出一个家族华丽的背影。
探花第几经修复,已难以再现昔日的气派,而地面上一块块普通的青石砖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似乎在述说着其昔日的荣光探花第不远处的进士楼,为何绍基太高祖享水公、玉泉公所建,何绍基敬仰二公,特祭文一篇从门口那对工艺精湛的狮子戏绣球的抱鼓石门当,可窥见这个曾经的湘南名楼的风采进士楼前身为何氏宗祠,内左厅有一匾,红底金字,由一品提督何绍彩所书“武功将军”牌匾;内右厅有一块曾国藩送给何绍彩母亲七十大寿大匾;大厅两侧分别悬挂左宗棠对何绍基临帖《黄庭经》的亲笔评价和何绍基对答咸丰皇帝的部分手书雕版;【同期】这块牌子是咸丰二年 咸丰皇帝(两次)召见何绍基的时候 何绍基做的日记 咸丰皇帝询问了一下他家里的情况 是哪里人啊 父亲叫什么名字啊 在朝廷做什么官啊 一些基本的情况 何绍基把他记录了下来何绍基对黄庭经有特别的偏爱,在临写时更是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左宗棠评价其“小字如此可谓精妙绝伦”“有恢廓气象”何 绍 基 是 一 位 大 书 法 家 , 他 精通经史,旁及金石文字,古诗造诣很高,人称“晚清诗人中学苏(苏东坡)最工者” 他一生留下两千多首诗词,艺术风格平淡自然,清旷简远,境与意谐,浑然成趣,写家乡风土人情,娓娓如叙家常,更是别有一种乡情画意,令人爱不释手。
但 他 的 诗 之 名 为 书 法 之 名 所 掩 , 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是片纸只字视为瑰宝,名山大川、名胜古刹,都以拥有他的墨迹为荣是“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 , “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第三个高峰” 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日益深远,何绍基独创的“何体字” ,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一支生命力很强的流派 如今东门村男女老少都习字成风,其中并不乏书法高手,东门村被誉为名符其实的书法村同期】王伟:在东门村 随着时间的流逝 岁月的沧桑 象这些老宅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 与之相反的何绍基及何氏先辈们的书法艺术 及其文化思想却得以很好的传承 品永州观天下 下期节目我们继续带您品读何绍基的书法艺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下期预告】从八岁的小童到八十余岁的老叟,无论习文多年的读书人还是田间地头的庄稼汉均可出口成章,挥毫而书;学堂书房、广场小巷处处可见书法爱好者的身影;下期《品读永州》我们继续品读何绍基以毕生精力为我们创造的丰厚精神财富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