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委托代理理论.ppt
48页公司委托代理理论公司委托代理理论1 Concepts of AgencyØ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代表委托人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ROSS,1973)Ø一个人或一些(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 人 某 些 决 策 权 的 契 约 关 系 (Jensen & meckling,1976)Ø在这一契约关系中,主动设计契约形式的当事人称为委托人,被动地接受或拒绝契约形式中的当事人称为代理人委托代理关系的涵义Ø委托代理关系一定存在于某种契约中委托代理关系一定存在于某种契约中 显性契约、隐性契约、事实契约Ø董事会、独立董事 总经理负责制 商务代理、品牌代理 信托制度(投资基金)、代客理财 代人讨债、TTT公司 保险经纪人、临终遗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委托代理重要特点Ø委托方给予对方更大或更重要的行为空间 委托人有支付能力 代理人有能力优势(包括信息优势) 一般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Ø契约长期性——非即时完结契约 委托代理与赠与的区别? 委托代理与一般商品买卖的区别? 委托代理与合伙关系的区别?为何会存在委托代理契约Ø委托人动机 完成相关行为有难以承受的成本甚至不可能 直接的利益扩张 对方优势Ø代理人动机 完成相关行为没有相应的、足够的行为空间支持 直接的利益扩张 对方优势Ø委托人、代理人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后的选择委托人、代理人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后的选择(任何契约都是)(任何契约都是)委托人的成本(机会成本)与收益 亲历亲为还是让别人干?代理人的成本与收益 被人雇佣还是自作老板?委托代理的成本和收益委托代理的成本和收益激励(Incentive)Ø激励:使组织成员产生满足某种需要的动机进而使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趋同的管理活动。
激励是管理的本质属性之一Ø激励问题的产生:个人自身利益与他人或组织利益不相一致Ø研究重点是如何保证组织中不同的人都愿意承担他应承担的工作、报告正确的信息,即按人们的期望行动激励兼容Ø初始假设:1.合同委托者和代理者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2.人不总是诚实的,但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Ø激励兼容激励兼容是一种信息激励机制,它通过协调委托、代理双方的利益,使被激励方主动地公布自己地真实信息,由不诚实转变为诚实,达到组织中各成员目标的一致Ø激励兼容约束与经济激励和文化激励共同作用于组织背景,可以起到提高组织效率的作用Ø激励兼容信息机制虽不能完全消除不对称信息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扭曲,但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次优”状态2.theory of Agent理论的假设与条件ØPrincipal-agent Theory的发展只有20年,主要的学者有Williamson、Marris和Hart;Ø两个假设:1.放弃了经营者无私的假设;2.放弃了完全信息的假设;Ø条件:1.代理契约的条件是代理成本小于代理收益;2.委托人具有监督的积极性;3.由于剩余索取权是可转让的,因此“用脚投票”惩罚代理人的威胁是可信的委托代理问题Ø产生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主要体现在契约签订及签约后履行的过程中;Ø委托代理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Arrow): 1.信号传递:“招聘” 签约时 2.信息甄别:“大病保险” “逆向选择” 3.隐藏知识 签约后 4.隐藏行动 “道德风险”不确定性、信息和契约Ø结果不确定性 1.环境的不确定性 2.人的有限理性Ø目标不一致性(利益冲突) 1.人的追逐自利的策略性行为 2.人的风险回避性Ø信息(经济价值和特殊商品)的不对称性Ø代理合同:约束和控制双同双方代理人存在的问题(信息)Ø偷懒——难以监督Ø内部人——在职消费Ø敲竹杠——利用对方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对称Ø逆向选择——信息隐藏Ø道德风险——事后隐瞒(信息隐瞒和行为掩藏)代理理论实质Ø委托人-代理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以下两个费用的权衡:1.考察代理人行为的费用2.考察结果和向代理人转移风险的费用Ø代理理论的应用1.管理报酬机制设计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代理理论的研究结果Ø实证流派的代理理论的结论1.基于结果结果的代理合同比基于行为的代理合同更能使代理人按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2.委托人如果掌握代理人实际行为的信息,会促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利益行事Ø委托人-代理人流派的结论1.当委托人拥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时,更适宜采用基于行为行为的合同,否则适宜于采用基于结果的合同2.当结果的不确定性较高时,更适宜于采用基于行为的合同,否则适宜于采用基于结果的合同Akerlof:二手车市场Øthe lemons Principle : “劣车驱逐好车”Ø平均定价原则:在信息不完全时,边际贡献的度量就不准确(也就是“准确”的成本太高),所以实际上必须按照“平均值”定价 Ø任何“平均原则”都具有某种“奖懒罚勤”的效应 Ø2001年nobel Prize代理成本Ø委托人监督成本 “窥探孔”Ø担保成本 就是机会主义成本 “担保金”Ø剩余损失 委托人因为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 “风险—偏好”误差机会主义的分析Ø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对称使企业代理人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益,就出现了机会主义的问题;Ø机会主义包括事前机会主义行为(逆向选择)和事后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Ø机会主义成本:被发现的惩罚(免职、处分)、寻租支出(贿赂);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
不对称信息Ø不对称信息:在博弈过程中某些局中人拥有其他局中人所不了解的信息而造成信息的不均匀分布结构Ø在委托人(股东)和代理人(经理)之间必须有一种机制(合同),能给代理人提供某种刺激和动力,使其按有利于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披露原理•如果委托人不付予货币或其它刺激,代理人一般不会如实告知信息,除非确信这信息不会对其构成伤害除非委托人事先在签定的契约中建立某种约束机制,否则信息的失真或不完全对委托人的利益的损失是灾难性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披露机制,来诱导代理人披露信息的真实情况委托—代理机制设计Ø最优目标:委托人利益最大化Ø约束条件:Ø1.刺激一致性条件代理人提供真实信息的行为不仅能增进委托人的利益,而且也能增进代理人的利益,即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利益比任何不合作都要大Ø2.个人理性约束条件代理人是理性的,接受机制比不接受机制在经济上更合适最优均衡激励机制的基本构成Ø经营者个人收入激励 给予部分剩余索取权 经理薪金制度:工资+奖金+期权Ø职位消费激励 一定职位=一定消费标准Ø精神激励 社会地位、个人尊重和自我实现代理人的约束机制Ø内部约束机制 1.契约与审计 2.内部制度约束Ø外部约束机制(市场约束) 1.产品市场 2.资本市场 3.经理市场多级委托代理结构Ø一般的公司委托代理是多级的,由于每一级委托代理均可能产生目标与行为的偏差,最终结果可能就象误差放大器一样,使最初委托人的目标与最终代理人的行为偏差很大。
Ø解决方法:一,层尽量少;二,设计合理的公司结构与规模;三,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四,监控与信息披露;五,加强各层之间的反馈3.Principal-Agency Relationship of SOEs国有企业的分类IMF的定义Ø国营企业(State Enter.):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企业财务与政府预算有联系,国家所持有的剩余索取权不可转让;Ø国家主办企业(State-sponsored):按照特殊法律创办的国有独资企业,与国营企业类似;Ø国有企业(State-owned):按照公司法设立,国家拥有控股地位委托代理理论的修正Ø企业契约是由政府安排的;Ø企业的所有者是缺位的(全体公民),剩余索取权掌握在国家手中;Ø剩余索取权不可以自由转让,即委托人无法行使退出权来制约代理人;Ø委托链:全体公民(初始委托人) 国家(既是初始代理人,又是次级委托人)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国有企业 经营者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链R1R2R3GC2C4C6C1C3H1C7H3H2C8C5公共产权的国家代理Ø国有产权实质上是公共产权,具有不可分割性、使用权的非排他性、外在性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Ø没有限制:“公共地的悲剧”,产权拥挤Ø有限制:交易成本高昂Ø由国家代理所有成员行使公共产权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且是一种效率的改进;Ø国有制优于全民所有制。
初始委托人的弱行为能力Ø初始委托人是全体公民:具体是谁?有什么具体权利和义务?Ø在产权界定下,委托人会积极监督代理人,但公共产权的Free rider行为是初始委托人缺乏监督动机;Ø即使有监督动机,也没有办法惩罚代理人;Ø国家代理并不是来自于初始委托人的直接授权,操作性差国有产权的监督行为Ø国家取得代理权、剩余索取权、控制权后,形成所谓的国有产权,组建国有企业;Ø监督目标:不可能只追求利润最大化,故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场主体;Ø监督效果:由于剩余所有权不可转让,对机会主义威胁就变得不可信;Ø监督成本:只能直接监督,成本极高Ø监督动机:“廉价投票权”导致寻租、设租市场机制约束的空缺Ø识别潜在的代理人本来就十分困难,而政府的目标又是多元性的,因此经理市场的竞争是相当弱的;Ø当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代理人的利益不是显著正相关的情况下,产品市场对代理人的抑制功能也是有限的;Ø当代理人很少感受到被接管后失去职位的威胁时,资本市场的约束力量有限4 theory of managers企业家Ø新古典经济学: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熊彼特:企业家是创新者,增长来自创新; 沃特:资本家,利息;企业家,利润; 西蒙、哈耶克:企业家是决策者;Ø产权经济学: 鲍莫尔:企业销售收入的最大化; 科斯:企业家是企业结构的决定者;经理理论Ø经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由管理者、雇员、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组成的联合体,各自目标有冲突,需要协调;Ø企业必须获得最低的利润水平,来满足股东的要求;要防止股价过低,以免被接管;Ø基本观点:最低水平的利润约束是经理职位的基本保障,经理在一定水平约束下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Baumol的经理模型Ø经理的最终目标:销售收入最大化Ø理由: 1.实际证明,经理薪水与销售收入,而不是利润有显著相关性; 2.销售收入增长快时,外部的银行、股东和内部的员工都容易协调; 3.经理从长期考虑,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利润水平比短期的最高利润水平有利Baumol:单一产品,无广告Marris的经理型企业模型ØMarris认为经理的目标是增长率最大化,增长率包括产品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Ø理由: 1.从实际看,经理的目标通常是增长率,而不是规模; 2.增长率的目标可以被企业所有者接受;Williamson模型Ø经理的目标:自身效用最大化;Ø经理的效用函数:U=F(S,M,Id) S:雇员的薪水支出,用S作为衡量经理 权力、地位、声望、成就感; M:经理补偿性报酬,小汽车等; Id:有自由处置权的投资,如盖什么样的大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指标Williamson:自由处置权5 stakeholder相关利益人理论Ø相关利益人模式是对委托代理理论的修正与补充;Ø核心内容就是公司的目标是多重的,而不仅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包括各相关利益人的福利,其中员工是最重要的;Ø企业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委托代理模式,而是协调企业内部管理、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系统工程。
相关利益人:政府或社区Ø公司经营受到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影响,政府则需要吸引投资以增加本地的税收和就业,它们之间的依存度不断加深;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压力;Ø一个公司只考虑公司的利益,不考虑承担的社会责任从长远看是不可能的相关利益人:业务伙伴Ø大公司与其业务伙伴之间存在一种网状的业务合作关系,荣辱与共;Ø世界上许多行业的大公司都是在此网络中进行原料和零件订货的;Ø各成员之间共商产品的分配和销售,通过网络系统共享信息和成果 Boeing747 600万零件 15国 1500家供应商相关利益人:员工Ø公司的员工实际上比大多数股东与公司有更加紧密的联系;Ø公司是员工的“衣食父母”,员工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力量;Ø北欧的公司特别强调员工的利益是公司目标之一;Ø近年来,英美也逐步重视员工和工会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