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为了充满思考的语文课堂-谈如何挑战矛盾冲突.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1448654
  • 上传时间:2022-03-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2.1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为了“充满思考”的语文课堂谈如何挑战矛盾冲突                    狄小玲“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语文课如果能设置有价值的“冲突”,巧妙地呈现“冲突”,“冲突”呈现后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那么这样的课堂将充满“情智”,这样的教学,将帮助学生以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一、思考:“举一反三”亦或“举三反一”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条分缕析的阅读教学的操作理论是“举一反三”,也就是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希望通过讲深讲透课文,让学生学得语言规则,能够繁衍语言;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坚持的教学操作理论是“举三反一”,认为语文学习是在语言的不断的、大量的刺激、冲击之下而习得的,因此更重视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感受,是与传统的理性的分析为主的阅读方式对立的二、透视:发现“冲突设置”的奥秘当我们在课堂现场通过“设置冲突”来引领孩子学习语文的时候,目的是为了建构孩子的语言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设置冲突”才是有根的,才是有魂的那么怎样的“冲突设置”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来看窦桂梅老师在《晏子使楚》的教学过程中的“冲突设置”首先,老师请同学们关注这句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这句话同学们谈了晏子是怎么想才会说这样的话接着,窦老师就进行了第一次“冲突设置”:为什么晏子不是“想了想说”,而是“看了看说”?有一个孩子说晏子想了想说,那需要一些时间,而看了看就说,看了看说明晏子的思维敏捷,说明晏子非常有智慧,他想也不用想,就知道下面该怎么说了然后,窦老师就进行了第二次“冲突设置”:请孩子看《胯下受辱》读后老师引导孩子们说出韩信是注视了好一会儿才钻的于是老师追问: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有的说“看了看”时间很短,而“注视”要看好一会儿,韩信注视是在思考,他最终的结果足选择钻过胯下最后,第三次“冲突设置”:先请一个孩子说自己的身高,并体验晏子的身高然后问孩子们如果晏子像韩信那样,能不能忍辱负重去像狗钻洞有没有可能?为什么?孩子们说: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晏子是作为一个外交官,他身份是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他真的钻过去,楚王就会认为齐国人非常懦弱,可以侵犯老师点拨:掌声所以有可能我在心态上也像韩信一样,但对于这种情况,晏子是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尊严,最重要的是他代表的是齐国,所以用“看了看”,你可以看出晏子的什么?孩子们的感悟是:我看出了晏子的爱国精神;冷静;为了国家的尊严,不顾个人生死;有勇气。

      老师总结:你看,就是这个“看了看”,刚才你说的“冷静”,那是睿智的标志;“勇气”那是获得胜利的前提就是这个“看了看”,让我们看到小个子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以上案例中,三次“冲突”的原生点,正是围绕课案主要教学目标: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三、实践:探寻“有效设置冲突”的课堂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价值观等,引导表达自己的“思考”我们来看看张康桥老师在教学《九色鹿》时的“引导”:“你善良吗?你英明过吗?你任性过吗?你说话不算活过吗?”课始,在孩子整理出自己读到的收获后,当张老师的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追问下去,不说话、不坚定的孩子越来越多此时,已然有一个“冲突”隐隐存于孩子心中:自己似乎也很任性、也常常说话不算话张老师接着请他们读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等三句西方哲学谚语与名言学生随后的交流如下:(1)人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好,有的时候坏;(2)如果说九色鹿是人的天使一而,而调达则更像是人的魔鬼的一丽现在我来问问你,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假如你是九色鹿,你救还是不救?”张老师又追问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都说救。

      这时他又引进了两篇文章:《农夫与蛇》与《东郭先生和狼》学生读完后交流的意见如下:(1)不救,因为这调达和这里的蛇、狼差不多,都会毫不犹豫地出卖自己的恩人;(2)我也许会救的,但是救起来后,我要教育教育他,让他的灵魂干净一点冲突呈现后,老师又该怎么做呢?非常明显,张老师在“冲突”呈现后,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孩子们去表达自己的“思考”在大量的文本支撑下,想方设法让学生展开“言语实践”,即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2.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效拓展,点燃情感的“沸点”《永生的眼睛》讲述的是一家三代人对捐赠眼角膜的认识和态度琳达14岁丧母,父亲决定将其母亲的眼角膜捐赠给医院,这令悲痛的琳达难以接受但父亲的劝慰说服了她当琳达也有了自己的女儿温迪后,小孙女温迪并没有因为外公要捐赠眼角膜而反对,相反为外公感到由衷的自豪,而琳达也为拥有这样富有爱心的女儿倍感骄傲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其实这个故事还有一个震撼人的结尾,那就是在在外公去世不过两周的时间里,14岁的温迪因为车祸不幸丧生了,琳达——这位伟大的母亲又一次在捐赠器官的协议书上签署了名字教学在充分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后,可以这样引出拓展:温迪这位才华横溢又富有爱心的女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你知道吗?(大屏幕一字一字呈现结尾)随着一个个字符的出现,学生显然已被深深震撼了。

      这时让学生提笔写写读后感,让学生沸腾的情思化作文字汩汩流淌出来生:这个结局太令我意外了,但琳达的坚强和她的想法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家庭生:琳达的妈妈、爸爸还有14岁的女儿——温迪虽然相继死去,但他们死了还要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切,当盲人因为他们而重见光明,他们会永远记住眼睛的主人,并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这个短短的结尾,正是作者情感的升华,道出了文本的真正的涵义,更是课题《永生的眼睛》的点睛之笔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呈现结尾,使学生读懂了文本,明白了“永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情感共鸣,又升华了自己的情感,课堂也因此出现了“沸点”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寻找并点燃思维的“火种”,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艺术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泓口小学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