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当代汉语流行语概念的再界定_崔蓬克.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3551779
  • 上传时间:2018-06-0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64.5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当代修辞学 2012 年第 2 期 (总 170 期 )提要已有的流行语定义及对流行语特点的描述虽然很多, 但都不够完善, 对于我们认识流行语来说远远不够流行语大多数属于热词, 但不等于热词, 在使用中二者常被混淆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某语言社区内, 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 具有民间性、 可复制性、 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这些语言单位有两个重要参量, 一是共时态, 即语言社区中的人们在某个时段内所使用的一些新语言单位或被赋予新意义的旧语言单位; 二是历时态, 指这些语言单位在出现的量上呈现抛物线型分布, 迅速从无到有, 达到高峰后突然下降关键词流行语热词共时态历时态当代汉语流行语概念的再界定崔蓬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241 )每个时期都有独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语, 流行语是基于 “流行” 的次生概念, 具备流行的基本特质, 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当代汉语流行语的研究已经历了近二十年, 但对于最基本的概念界定问题, 学者们众说纷纭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以一定的概念为基础, 而任何科学的概念都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义”(陈佳璇 2007 ) ,任何科学研究的前提都需要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清 晰的认识, 对流行语进行全面、 准确的界定是流行语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已有的 “流行语” 定义《现代汉语词典》 (第 5 版) 对 “流行语” 的释义为:“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语汇但学界对流行语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刘大为 (1995 ) 认为:“当流行以语言为载体时就成了流行语 流行语的概念在流行的基 础上形成, 自然可以利用流行来解释流行语郭熙 (2004 ) 指出, 流行语是 “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这个定义明确给出了流行语的几个参数: 一是发生在一定时期, 二 是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社团, 三是广泛流行 我们看到, 此定义同样是基于 “流行” 的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 “流行” ? 具有哪些参数, 流行语和其他流行现象中的参数有何异同? 这些都需要进 一步考察 丁加勇 (2004 ) 认为,“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被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人群普遍喜爱使用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词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它一般具备以下特性: 形式新颖, 仿效性, 前沿性, 时段27--性, 易变性 这个定义说出了流行语的若干特点, 并指出流行语是被 “赋予新意义的词语” , 但 却将流行语的使用群体过分局限于青少年, 这一点和当代流行语的使用人群不相符合事实上各种语言社区都有独特的流行语, 而并非只在青少年中特别突出。

      当代流行语的使用的确 在老年人中比较少, 但将使用人群限定在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语言社区又过于狭窄 陈芳等 (1999 ) 提出:“流行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流行语通常指某一段时间或特定的区域内广为人们传播的语言 狭义的流行语是其中那部分基本已被普通话接纳的词语 ” 这 一定义将流行语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界定, 认为狭义的流行语是指那些已经被普通 话接纳的流行语, 但我们知道, 只要曾经具备流行语的条件, 不管最终能不能被普通话接纳, 都不能改变其曾作为流行语的身份曾常红 (2004 ) 认为,“流行语是由平民创造和使用的具有浓郁地方特征的和市场文化特 点而又不乏开放性、 能产性和幽默性的词语 考察许多流行语的发生源头即可知流行语的创 造者身份是多元化的, 并非只是平民另外, 只将地方特色作为流行语的参数是片面的, 虽然方言性是流行语的特点之一, 但这里的方言性不仅包括地域方言还包括社会方言鲁科颖、 杨文全 (2006 ) 的定义是:“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 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 话语形式, 一般为口语, 有一定的方言性, 是一定时期内政治、 经济、 文化、 习俗及人们心理活 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 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 短语、 句子或者特定的句子模式。

      流行语 多出自于口语, 以书面形式存在于各种媒体之上, 媒体在流行语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韩李 (2007 ) 的把流行语界定为 “指在一定时期, 一定社会群体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汉语形式, 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 一般为口语, 包括词汇、 短语、 句子, 甚至是构词成分 虽然以上两个定义对流行语做出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但还没有抓住流行语的特质, 特别是其核心参数二、热词和流行语的辨析已有的流行语定义或者说对流行语特点的描述都不够完善, 对于我们认识流行语这个研 究对象来说, 还远远不够流行语以新异性为特征, 同时具有阶段性一些流行语在使用高峰期之后, 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者迅速销声匿迹, 如 “他不是一个人”①; 有的虽还在使用, 但没有常用语汇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 “给力” 、“神马都是浮云” , 这两个流行语在 2010 年一段时间内疯狂流行, 如何发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还有一些流行语因其意义和形式都具备成为常用 语汇的潜质, 从而在语汇中占据了稳定的地位, 如 “傍 (大款 ) 、 山寨” 正因为流行语具有这样的特点, 人们对其概念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 其中一点是许多 媒体把流行语和热词等同起来。

      例如:2010 上半年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发布今天 (19 日 ) 上午, 北京语言大学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了 2010 年上半年中国报纸流行语在综合类流行语中, 房价调控成为 热点词汇, 上海世博会名列第二 本次流行语分 8 个类目及 4 个专题, 它们是: 综合类、 国内时政类、 国际时政类、 经济类、 科技类、 文化娱乐类、 体育类、 社会生活类、 上海世博会专题、 住房专题、 突发事件专题以及社会问题专题2010 年春夏季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 在北京语言大学动态流通语料库基础上提 取, 语料来源包括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北京青年报、 光明日报、 南方周末、 中国青年报28--等 16 家报纸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的全部文本 (中国网, 20100720 ) 以上报道存在着概念误区, 误将热词等同于流行语从报道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北京语言大学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分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流行语榜单上的词语大 多为热词, 文中所说的 “流行语” 等于 “热词” 虽然流行语大多数是一个热词, 但不等于热词 由各类研究机构和媒体对流行语概念的使用来看, 流行语的概念十分模糊, 与涵义相近的 “热 词” 严重混淆。

      热词和流行语是一对看似相同实则有差异的概念, 两者虽有交集, 但有区别热词是以一个阶段的非基础语汇作为参照系, 以频度作为标准提取的语言单位流行语中的绝大部分都 是一些新产生的词语或旧词语的新用法; 热词则不同, 虽然其中有一些是新产生的词语, 也包括以上所说的流行语,但更多的是标识当下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关键词 “百度热搜 词” 和 “搜狗热词” 每天会提供一个热词列表, 显示过去一天或者较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热词的 搜索量排名热词反映的是媒体与读者对某事物的关注度, 流行语反映的是当下流行的话语和社会心态热词和流行语之间是交集关系, 流行语和热词的使用人群决定了二者不可能是 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热词的范围明显更大, 具有全民性; 流行语由于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范围, 即在一定的语言社区中被使用, 所以不可能包括全部的语言社区, 一部分流行语总要游离 在热词之外通常情况下, 主流媒体上出现的热词多于流行语, 流行语较之热词具有更多的民间特色 流行语不同于热词的又一个特点是, 热词可以是新词也可以是旧词, 但流行语都是新出 现的词语及其他语言单位这里的 “新” 不仅指语形的新, 一个旧有语言单位拥有新的用法也是新。

      流行语具有复制性和传染性, 还可以通过变异的方式来传播 一些新出现的热词具有成 为流行语的潜质, 因此流行语很多都是热词, 但热词不一定都能够成为流行语热词以在媒体或搜索引擎中出现的频率为标准, 而流行语的判断标准则是: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语言社区内, 反映社会热点和社会心态, 具有民间性, 可复制性、 传染性和变异性的新生语言单位 《咬文嚼字》 杂志评选 2010 年十大流行语的候选标准是: 2010 年十大流行语是由本刊广大读者推荐, 经语言文字专家多次讨论评议后共同选定的以下三种情况未列入评选范围: 第一, 一般的新闻词语, 比如 “世博会” 、“房产税” 、“富士康” 等第二, 指某种文体的, 比如因其作者获鲁迅文学奖而引起热议的 “羊 羔体” 、“爱××, 不爱××” 的 “凡客体” 等第三, 按一种模式形成的临时组合, 如涨价 系列中的 “蒜你狠” 、“豆你玩” 、“姜你军” 、“糖高宗” 、“油你涨” 、“苹什么” 等 (新浪网,咬文嚼字的 BLOG ) 这一标准明确屏蔽掉一部分热词, 如一般的新闻词语可见 《咬文嚼字》 将流行语和热词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但该标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被屏蔽掉的第二类流行语是以某 “文体” 为特征的句群, 具有多种变体, 属于流行语的范畴。

      而第三类按一种模式形成的临时组合也具备了流行语的特征所以, 第二、 三类语言单位应该属于流行语的范畴 流行语反映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个频度问题,“个税起征点” 、“立秋”在某一时间段内使用率的确非常高, 但它们只能算作是热词而非流行语 “隐婚族” 、“北漂” 是流行语, 它们同时 也具备热词的属性, 但相对热词而言具有更多隐含在其字面意义之外的涵义 又如, 搜狗输入法网站 2010 年度十大新锐热词有: 给力围观杯具蛋疼世博神马浮云我勒个去威武 (V5 ) 帝 (搜狗29--拼音输入法网站, 20110121 ) 如果加上一个限定语 “新产生的语言单位” , 即可将上面的热词和流行语加以区别其中的 “世博” 不是流行语, 只是热词, 原因是 “世博” 一词由来已久, 只因 2010 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而迅 速升温 为更清晰地看到热词和流行语的异同, 我们列出下表:表 1: 流行语与热词的异同新词反映社会热点变异性传染性阶段性全民性语言社区反映社会心态民间性流行语++/-++-+++热词+/-+-++-+/-+/-参数类别三、给流行语重新下定义只有准确把握 “流行” 的概念, 才能对流行语下一个全面、 准确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 对“流行” 的解释为:“广泛传布; 盛行 这一定义只是简单地描写了流行的面貌, 但并没有向我们很好地解释出流行的特质我们认为如下定义比较全面:“某一事物 (或现象 ) 在某个时点上 产生, 并在很短的时段内广泛传播或蔓延这一事物 (或现象 ) 在某一时段内的出现率显著高 于该事物 (或现象 ) 平时出现率的均值杨建国 2004 )流行的事物在量上必定有一个突然的增加, 然后经历一段时间后迅速降低, 这是流行的特质流行语也是如此, 它有两个重要参量: 一是共时态, 流行语是在某个时段内, 某一语言社 区中的人们所使用的一些新的语言单位或被赋予新意义的旧语言单位; 二是历时态, 流行语的特点表现在这些语言单位在出现的量上呈现抛物线型分布, 迅速从无到有, 在经历了使用 的高峰后突然下降, 一部分成为日常词汇, 更多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四、流行语的语言单位及隶属范畴流行语不仅 “包括字、 词、 句等不同等级的语言单位”(郑荣馨 1994 ) , 还包括特定的 “句子 模式”(杨文全 2002 ) 也有学者将所有流行语的语言单位统称为“有意义的字串”(杨建国2004 ) 我们认为, 流行语所包括的语言单位有: 词、 短语、 句子和句群, 如下表所示:表 2: 流行语的语言单位流行语的语言单位语例词以后的路不再会有痛苦, 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

      (朴树 《new boy》 )短语很黄很暴力 (央视2007 年 12 月 27 日新闻节目 )句子你太有才了! (赵本山、 宋丹丹 《策划》 )句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