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docx
8页简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摘 要: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多学科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研究水平、认知研究水平和脑神经研究水平这三个研究层面当前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态度、理解他人意图、自我认知、情绪表达与控制、道德判断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就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态度;模仿;共情;情绪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SCN)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解释基于心理学及其神经基础的社会认知现象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范式和心理学理论体系,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最早出现于2000年,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历程Ochsner和Lieberman 可谓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先驱,他们认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可以用社会研究水平、认知研究水平和脑神经研究水平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来解释一些交互的社会现象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以神经科学为研究工具,来探究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个体进行创造、构建、控制和反应的过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去研究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而是强调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多水平、多层面的分析与统合,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社会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知识领域,并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运用到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
目前国外有关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态度、理解他人意图、自我认知、情绪表达与控制、道德判断等多个心理学领域,并逐渐显示出其理论启示与应用价值 1态度与态度改变 1.1 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和外显态度(explicit attitude)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对态度的自然属性、作用等感兴趣近年来,研究者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解释态度中认知评价成分的心理过程,包括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以及态度改变的心理机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杏仁核(amygdala)、内侧前额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内侧顶叶皮层(medial parietal cortex),双侧前额叶腹外侧皮层(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侧顶叶皮层(lateral parietal cortex)和前额叶腹中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都是与人类态度形成和作用有关的脑部结构 有关态度的神经成像研究主要集中于识别神经系统中与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有关的大脑区域Adolphs等(1999)研究发现,杏仁核在态度表达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杏仁核损伤者在对图画和抽象图案进行选择时,其选择率将会受到影响,会使其选择倾向于积极的方向。
当个体对概念、名人姓名、几何形状和图画等表达外显态度时,包括内侧前额叶皮层、内侧顶叶皮层、双侧前额叶腹外侧皮层和侧顶叶皮层在内的神经网络被激活了此外,在Cunningham等(2005)的研究发现,在与事件相关的潜在学习中,与外显态度有关的外侧前额皮层(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区域在呈现态度目标体400ms后被激活了\ 此外,Phelps等(2000)研究了杏仁核的激活水平与种族态度的关系,被试在对黑人面孔进行反应时,杏仁核的激活水平与内隐的对黑人种族偏见持反对意见的程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但与外显的种族态度无关\Eberhardt(2005)研究了在消极态度目标和积极态度目标呈现时被激活的大脑区域他们给被试呈现如美国黑人和美国高加索人的面孔作为消极态度目标和积极态度目标,结果发现在被试对消极目标进行评价时比对积极目标评价他们的杏仁核活动更为活跃\Lieberman等(2005)也发现,美国黑人在对同族人面孔进行反应时他们的杏仁核激活程度比在对美国高加索人的面孔做出反应的激活水平高\除了杏仁核,目前发现的其他唯一与内隐态度有关的脑区域是前额叶腹中皮层在对前额叶腹中皮层损伤病人的研究发现,损伤病人并没有产生内隐的性别偏见。
此外,Knutson等(2006)发现,前额叶腹中皮层的激活与被试的政治态度有关\ 1.2 态度改变(attitude change) 态度改变的理由及方式的问题也是社会心理学长期关注的课题之一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既有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不舒服的唤醒状态,即认知不协调,不协调可以通过改变先前的态度使之不再与行为发生冲突而减弱近年来的研究通过对那些不能回忆有关态度和行为相冲突的失忆症患者的态度改变状况检验了该假设,发现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对于态度的改变是必要的 在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完成一项不协调任务被试选取不能形成新的记忆的顺行性遗忘症(anterograde amnesia)病人和普通人结果表明,遗忘症病人并没有形成对先前事件的态度以及产生行为的记忆,因此也不会形成基于意识策略的态度改变\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控制的情况下,遗忘症病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先前的态度这个结果表明,态度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一种内隐态度改变的过程 2 理解他人意图 2.1 模仿(imitation) 有研究表明,未满月的婴儿已经可以模仿如吐舌头、手指动作及各种面部表情,研究者认为模仿是发展基本的社会技能的关键所在\。
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模仿的发展表明人类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的发展借助于心理理论,可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模仿模仿是在观察他人的动作时自动激活运动表征所产生的\脑成像研究表面,当人们用心理理论进行判断的时候,大脑网络中被激活的区域包括内侧前额皮层Frith等(2003)发现,大脑其他区域如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也与心理理论的判断行为有关\有趣的是,内侧前额皮层的激活还与被试对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判断有关系,包括判定他们自己的喜好、觉醒水平、人格特质以及自我行为的归因 除了与心理理论发展相关的脑区域,人类的模仿存在另一重要的神经机制,那就是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大脑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中F5 区内的神经元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人类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是人类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和经历的基础,并产生模仿行为Stefan等(2005)的结果表明,具有镜像活动性质的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在人通过模仿、观察进行动作学习中起重要作用\而来自神经病理学的研究也证实,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常常很难推断别人动作的意图,并且在动作模仿上也有困难\。
除镜像神经元系统外,其他如背外侧运动前皮层(dorsal premotor cortex),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等也与人类的模仿有关Frey等(2006)的研究发现,与要求被试观察某一动作相比,当研究者让被试对该动作进行模仿时,即被试在观察时带有学习意图时,不仅镜像神经元系统被激活,此外还激活了其它涉及动作编码及运动表征的皮层和亚皮层区域(subcortical regions)\说明与人类模仿相关的脑机制不仅仅局限于镜像神经元系统,还与人类的运动皮层有关2.2 共情(empathy) 现象学中对共情的解释是一种在个人体验和他人表达的经历之间的相似性的感觉可以想象,共情是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其中在一个人经历的基础上与另一个人分享感觉,情感的共享通常是理解他人意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组神经成像研究中,研究者们向被试呈现描述真实生活的短句来激发被试的情绪,或者中立情绪的短句\在一种情况下,被试被要求如果他们自己经历了这些情况他们是什么感觉,另一种情况,让被试想象他们母亲会有什么感觉研究发现,被试的反应时在激发情绪的短句中比中性的短句长很多,而且被试的额极(frontopolar)皮层、前额叶腹中皮层、内侧前额皮层和右侧下顶叶(right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被激活了。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给被试呈现他人脚或手疼痛或者不疼痛的情境,并让被试想象如果是他们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研究发现,被试的前扣带回皮层、顶叶岛盖(parietal operculum)和前脑岛(anterior insula)被激活了此外,Decety等(2009)在一项新近的对攻击行为失常(aggressive conduct disorder)和正常青年的对比研究中,在被试看到对他人故意造成疼痛的情况下,正常被试的内侧前额皮层(MPFC)、外侧眶额皮层以及右颞顶联合(right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被激活,而失常被试的脑岛和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被激活\Rameson等(2009)也认为内侧前额皮层与共情有关,但他们还认为人类的共情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有关\可见,正常人和攻击行为失常患者在对疼痛的共情时,他们激活了不同的脑区域人类的共情与镜像神经元和今后研究可以比较不同人群之间(如自闭症儿童、超常人群)在共情时所激活的脑区域,以及这些脑区的激活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3 自我认知 长期以来,社会认知心理学家对自我认知(self-recognition)的本质是情节性的还是抽象的、图式性的持有不同态度。
Craik等(1999)研究发现,相对于非自我判断,与自我相关的词汇的评价激活了被试的左前额叶,而该区域被认为是与语义记忆信息的存储有关研究还发现在进行自我判断时,大脑右前额叶也被激活了,而一般认为该区域与特殊情节的记忆检索有关此研究表明,在自我认知过程中,情节表征与图式表征都被激活了此外,Lieberman等(2004)研究了演员和运动员在判断描述的特征词是否与演员或运动员相关而产生自我图式(self-schemas)时的神经反应\发现当被试产生修复性的非图式的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时,他们的背内侧前额皮层(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和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被激活了而被试自动产生图式的自我知识时,大脑的前额叶腹中皮层、杏仁核、内侧顶叶皮层、侧颞叶皮层(lateral temporal cortex)以及基底神经节中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被激活了尽管这些研究果还不能确定情节性信息在自我判断中的作用,但综合前面的研究似乎可以假设,即使情节信息不能影响基于图式的自我知觉,被试仍然回忆这些情节,或许被试在自己的信念系统中错误地认为确定的自我认知本来就是情节性的。
近年来,有关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产生的脑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有关自我概念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让被试判断特征词和句是否是自我描述的这些研究中往往包括非社会性的控制任务和社会性的控制任务非社会性的控制任务让判断特征词中的元音字母个数,社会性的控制任务让被试判断某种特征是否在描述他的一个好友、熟悉的人物或者著名的政治家研究表明,在被试行使自我判断任务时比非社会控制任务和社会性的控制任务时其内侧前额皮层更加活跃\也有研究发现在自我判断时的内侧顶叶皮层更加活跃此外,在D’Argembeau等(2005)的研究中让被试试想他们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质,被试在试想自己的人格特质时内侧前额皮层和内侧顶叶皮层比试想他人时更活跃\ 4 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情绪(emotion)是影响个人认知过程的内在因素,但有关情绪的实验研究很难开展,一个实际的原因就是要确定情绪对认知推理的过程是否具有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