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齐民要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15页1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齐民要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中国的传统经济文化是一个“多元交汇”的体系,少数民族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有的尚保存在现存少数民族之中,如藏医、的天文学等,比较容易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已融化到华夏族或汉族科技文化的历史成果中,这就不那么容易能看得见、摸得着了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不但要注意前者,而且要把后者从历史的尘封中剔发出来,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估量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后者是更为困难、也更有意义的任务 《齐民要术》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经典,它产生汉族传统的活动中心——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它的作者贾思勰是汉族人但它的内容不但包含了汉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汉族以外许多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通过这个典型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少数民族育种和引种的成就 《齐民要术》卷十为“五谷、果蓏、菜茹中非中国物产者” ,所谓“中国”是指黄河流域中下游汉族传统活动中心因此,该卷所列将近二百种植物,除部分重复的以外,都应视为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栽培作物或野生植物。
我曾以此为线索,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首先驯化或引种的作物[1]其实《齐民要术》前四卷论述种植业的有关篇章中,也包含不少这方面的材料,有些作物仅根据其名称或记述即能确知产于少数民族地区例如,我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泛称为“胡” 而《齐民要术》中产于“胡”地、冠以“胡”名的作物或品种就有十几个兹把有关材料列为表 1,并略加分析,作为对以前研究的一个补充: 表 1《齐民要术》1—4 卷所记产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物和品种 名称|记述内容|出处 胡谷|“竹叶青,一名胡谷 ”(晚熟、耐水的粟品种中的一个)|种谷第三 白蛮黍|“按今俗有……白蛮黍……” (按,白蛮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黍稷第四 辽东赤粱|《广志》曰:“有辽东赤粱,魏武帝尝以作粥”|粱秫第五 2胡秫|《广志》曰:“……在胡秫,早熟及麦 ”|粱秫第五 戎叔|《尔雅》曰:“戎叔之谓荏菽 ”|大豆第六 矩豆|矩豆,苗近小豆,紫花,可为面,生朱提(今四川宜宾) ,建宁(今云南曲靖) 大豆第六 高丽豆|今世大豆……黄高丽豆、黑髙丽豆……大豆类也|大豆第六 | 张揖《广雅》曰:“……胡豆, 也 ”(按,即豇豆)|大豆第六 胡豆|《本草经》云:“张骞出使外国,得胡豆。
” 《广志》曰:“……胡豆,有青有黄者 ”|大豆第六 麦|《广志》:“ 麦,似大麦,出凉州 ”(按,凉州在河西走廊,当时为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大小麦第十 旋麦|《广志》:“旋麦,三月种,八月熟,出西方 ”(按,旋麦即春麦)|大小麦第十 蝉鸣稻|《广志》云:“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 ”|水稻第十一 盖下白稻|《广志》云:“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根茎复生,九月熟 ”|水稻第十一 青芋稻、累子稻、白汉稻|《广志》云:“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长,米半寸,出益州 ”|水稻第十一 胡麻|《汉书》 ,张骞外国得胡麻……|胡麻第十三 君子芋等 14 种|《广志》曰:“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凡十四等: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有车毂芋,有锯子芋,旁巨芋,有青边芋,此四芋多子有善谈芋,魁大如瓶,少子;叶如散盖,绀色;紫茎,长丈余;易熟,味长,芋之最善者也;叶可作羹臛,肥涩,得饮乃下有蔓芋,缘枝生,大者次二三斤有鸡子芋,色黄有百果芋,魁大,子繁多,亩收百斛;种以百亩,以养彘有早芋,七月熟有九面芋,大而不美有空芋,大而弱,使人易饥有青芋、有素芋,子皆不可食,茎可为菹。
凡此诸芋,皆可干腊,又可藏至夏食之 ”|种芋第十六 百子芋|《广志》曰:“又百子芋,出叶俞县 ”(叶俞县,汉置,在今云南大理县东北 )|种芋第十六 瓜州大瓜|《广志》曰:“瓜州大瓜,大如斛,出凉州 ”《汉书地理3志》:“敦煌,古瓜州,地有美瓜 ”|种瓜第十四 越瓜|种越瓜、胡瓜法|种瓜第十四 胡瓜|种越瓜、胡瓜法|种瓜第十四 苦叶瓠|《广志》曰:“朱崖(按,今海南岛)有苦叶瓠,其大者受斛余 ”|种瓠第十四 胡葵|《广志》曰:“胡葵,其花紫赤 ”|种葵第十七 胡蒜(大蒜)|《广志》曰:“蒜有胡蒜、小蒜 ”王逸曰:“张骞周流异域,始得大蒜、葡萄、苜蓿 ”《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 ”延笃曰:“张骞大宛之蒜 ”潘尼曰:“西域之蒜 ”|种蒜第十九 胡荽|《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 ”|种蒜第十九 胡葱|《广志》曰:“……有胡葱 ”|种葱第二十一 罗勒(兰香)|兰香者,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故改……韦弘《賦叙》云:“罗勒者,生昆仑之丘,出西蛮之俗 ”|种兰香第二十五 南夷之姜|潘尼曰:“南夷之姜”|种姜第二十七 楚葵|《尔雅》曰:“芹,楚葵也 ”|种蘘荷、芹、 第二十八 胡葸|……胡葸,子熟时收子。
种蘘荷、芹、 第二十八 马芹子(胡芹)|马芹子,可以调蒜韲 《要术》卷九记食品制作和烹饪常用“胡芹”为调料,即此种蘘荷、芹、 第二十八 苜蓿|《汉书西域传》:“罽宾有苜蓿 ”“大宛马,武帝时得其马汉使采苜蓿种归,天子益种离宫别馆旁 ”……|种苜蓿第二十九 西王母枣|《广志》曰:“……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 《邺中记》:“石虎苑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 ”《西京杂记》:“……西王母枣”|种枣第三十三 氐枣|《广志》曰:“……又有氐枣……”|种枣第三十三 金城桃|《西京杂记》曰:“金城桃、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 ”|种桃柰第三十四 胡桃|《西京杂记》曰:“金城桃、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 ”|种桃柰第4三十四 蒲萄|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西域有蒲萄,蔓延,实并似蘡种桃柰第三十四 羌李|《西京杂记》曰:“有……羌李……”|种李第三十五 瀚海梨|《西京杂记》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种梨第三十七 胡栗,溯滨之栗|蔡伯喈曰:“有胡栗 ”王逸曰:“溯滨之栗 ”|种栗第三十八 冬成柰|魏明帝时,诸王朝,夜赐冬成柰一匳陈思王《谢》曰:“柰以夏熟,今则冬生;物以非时为珍,恩以绝口为厚。
”《诏》曰:“此柰从凉州来 ”|柰、林檎第三十九 胡畔之杮|左思曰:“胡畔之杮 ”|种杮第四十 安石榴|陆机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凃林,凃林,安石榴也 ”|安石榴第四十一 胡椒|《广志》曰:“胡椒出西域 ”|种椒第四十三 陇西紫草|《广志》曰:“陇西紫草,染紫之上者 ”|种紫草第五十四 上述材料大体包含了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物和由这些少数民族育成的作物品种例如,“戎菽”就是东北民族驯化和培育的大豆的品系 《要术》引《尔雅》曰:“戎叔之谓荏菽 ”今本《尔雅》作“戎菽” , “菽”是大豆的古称郭璞注《尔雅》谓“戎菽”即胡豆孙炎、樊光、犍为舍人、李巡也认为是胡豆按《逸周书王会解》说周成王时北方民族的贡品中有“山戎戎菽” 《管子戒》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 山戎是东胡族系的一支,春秋初年活动在燕国之北可见, “戎菽”是山戎族驯化和培育的一个大豆品系,人们着眼于山戎的族属,把“戎菽”称为“胡豆” 类似的还有产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矩豆”和、从高丽引进的“高丽豆” 《要术》又记载了也泛称为“胡豆”的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杂豆[2]又如,水稻是南方百越族系先民首先驯化的,《要术》记载了不少水稻品种就是出在南方,如《要术》引《广志》:“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
”这里的“南方”指岭南, “蝉鸣稻”就是岭南越人选育的早熟水稻品种 “盖下白稻”是我国迄今首见的再生稻,从其“正月种,五月获”看,也应是南方民族首先育成的原产少数民族地区的蔬菜,有被称为“楚葵”的芹菜,被称为“越瓜”的甜瓜,以及“西域之蒜” (亦称“胡蒜” ) “南夷之姜”等此外,还有产于西部地区的“胡椒” 、苜蓿等 “胡芹”则是胡人种植的用作调料5的蔬菜,中原人况以芹菜而名之,恰如芹菜之名“楚葵” 二是原产中原,传至少数民族地区并育成新的品种的如粟黍是中原华夏族先民所驯化的,传到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后,育成适应各地风土条件的品种,《要术》中有“胡谷” 、 “胡秫” 、 “辽东赤粱” 、 “白蛮黍”等记载葵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蔬菜,桃、李和枣是原产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果, 《要术》中所记“胡葵” 、 “胡桃”[3]、 “羌李” 、 “氐枣” 、 “西王母枣”[4]等,当系这些蔬菜和果树传到胡地后育成的新品种又有在少数民族地区辗转传播形成新品种的如“柰”(绵苹果)原产我国新疆地区,东传首先到达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河西走廊已成为柰的中心产区,并育成“冬成柰”——一种体大味美的绵苹果新品种。
三是原产外国的作物或品种,首先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后再引进中原,或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新的品系例如原产南部非洲热带草原的芝麻,首先传入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5],再由西北地区传入中原,故有“胡麻”之称西汉以来已在中原地区种植,我国从此才有了大田油料作物 《要术》:“《汉书》 ,张骞使外国得胡麻 ”沈括《梦溪笔谈》说:“胡麻直是今油麻……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谓汉麻为大麻也 ”与此相类的还有起源印度北部、锡金等地的胡瓜(黄瓜)[6],起源地中海、里海地区的葡萄,从安息(今伊朗)传来的安石榴等原产地中海沿岸和中亚的胡荽(芫荽) ,是西北部游牧人喜爱的调料[7],胡荽与游牧人的这种饮食习惯一同传入中原, 《要术》中有种胡荽专篇,是一种获利颇丰商品性生产小麦是原产西亚冬雨区的越年生作物,通过中国西部新疆河湟一线传到中原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传播中,产生了春播秋收的“旋麦”和类似大麦的“ 麦” ,见于《要术》所引《广志》 又,《要术》引《西京杂记》曰:“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 ”瀚海梨可能就是新疆梨,据俞徳浚研究,新疆梨是“中国梨和西洋梨自然杂交的产物”[8]这样说来,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新疆地区的结晶。
从以上情况看,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一种是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另一种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前一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后一种文化交流也往往以少数民族为中介总之,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少数民族都为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该指出,上述材料只是在《齐民要术》中一个特定范围(1—4 卷)内抽取出来的,它没有包括卷十中的大量材料,即使在卷 1—4 中,有些材料由于没有在名字或直接记述中反映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暂时把它们舍弃了[9]因此,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是极不全面的事实上《齐民要术》所记述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多半或出产于少数民族地区,或与少数民族有这样那样的瓜葛但是,即使这样不完全的材料,也已经说明了不少问题,那么,少数民族对中华农业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和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二、少数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原的影响 6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许多发源于北方草原的原游牧民族相继进入中原,他们带来了北方牧区的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国科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齐民要术》中有明显的反映。
《齐民要术》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实行多种经营,反映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农区传统的生产结构值得注意的是《齐民要术》中有讲述畜牧生产的专门的一卷(第六卷) ,虽然只是全书 10 卷中的 1 卷,但在中国古代综合性农书中却是空前的,也几乎是绝后的 《齐民要术》第六卷提到的牲畜种类有牛、马、驴、骡、羊、猪、鸡、鹅、鸭,另外还谈到了养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