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doc
20页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1、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2、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3、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二)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维持和发展的功能1、维持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由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临时目标)和建设与完善课堂的自我管理系统(长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沃尔福克(1993)指出要达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需要把课堂管理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三个具体的目标:(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三、现代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四)建立课堂规范四、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表述(一)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表述(二) 1、学校管理水平2、教师管理能力3、学生学习行为表述(三) 1、教师的教学方式2、学生的年龄特征3、教学任务表述(一)1、教师的领导风格普雷斯顿认为,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参与式领导风格的教师:注意创造自由氛围,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监督式领导风格的教师: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班级规模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也会影响课堂管理和学习纪律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良好的班级可以形成一种融洽、和睦、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这有利于课堂管理4、对教师的期望(1)定型期望的含义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这就是定型的期望2)定型的期望的内容及成因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一般说来,定型期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为的结果3)定型的期望对课堂管理的影响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期望,这种定型的期望必然会影响课堂管理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表述(二)1、 学校管理水平。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就有什么样的课堂 2、 教师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态度、组织管理经验都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水平 3、 学生学习行为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规范,主体自律管理强,课堂管理自然就规范反之,则会产生课堂管理混乱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表述(三) 1、教师的教学方式2、学生的年龄特征3、教学任务五、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概括起来,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种取向: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教师效能取向一)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他们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或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或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行为并根除不宜行为典型的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斯金纳模式和坎特模式1、斯金纳模式,又称为矫正模式他认为人的行为本质是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行为能否得以维持,取决于后果。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就必须奖励和强化适宜行为,忽视学生不良行为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清楚地讲明规则;(2)忽视不良行为;(3)对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以奖励2、坎特模式,又被称为果断纪律模式该模式也是行为主义指导下的课堂管理模式,它与强调行为强化的行为主义模式侧重不同,它希望借助有效制定和实施课堂秩序来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坎特指出,许多教师相信强力控制是沉闷的、残忍的等观点是错误的,仁慈的强力控制实际上是对学生负责的行为,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应当使用果断的纪律来管理课堂,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进学生的发展 果断纪律包括:(1)事先陈述和解释要求、期望;(2)坚持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如“我要求你.” , “我喜欢这种做法”等提示学生,但不要伤害学生自尊(3)运用明确、冷静、坚定的口气和目光;(4)用非语言性的姿势来支持言语要求;(5)不用威胁和斥责来影响学生的行为;(6)时时重复自己的要求,不要升格为训斥二)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者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决策能力,他们可以对控制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以此来维持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应更多地运用沟通技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后果,自己把问题解决。
典型的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格拉塞模式和基诺特模式1、格拉塞模式:被称为现实疗法和控制疗法他认为人有两种基本需要,即爱和被爱的需要、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如果学生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行为问题,对自己不负责任另外他相信学生是有理性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因此教师不应该接受学生的不良行为借口,而是应该帮助学生作出好的选择格拉塞提出了现实疗法的基本程序: 联系学生、正确对待学生面临的行为问题、形成判断、制定计划、作出承诺、不接受借口、承受自然后果2、基诺特(1972)模式:又称明智信息模式这种课堂管理的核心概念是强调教师用明智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和谐的沟通基诺特认为,纪律是一点点地形成的在纪律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和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时应当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另外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自控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和谐沟通时应做到:表达“明智的”信息、接受感情宣泄而不是否决、避免贴标签、谨慎使用表扬、引导合作、理智的表达愤怒三)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与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观不同,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持这一取向的研究者认为,课堂管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技能;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可以达到改善课堂管理质量的效果,典型的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戈登模式和库宁模式戈登模式又称教师效能训练模式库宁模式用来防止和应付不良行为的团体管理策略第二节 课堂群体管理一、班级群体(一)群体(二)群体的基本特征(三)班级群体的主要特征(四)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五)影响群体对个体作用的要素(六)学生群体的主要功能一、班级群体(一)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二)群体的基本特征:1、群体有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成员有共同目标,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三)班级群体的主要特征:1、同质性2、以学3、平等的伙伴关系与较少的依赖性4、教师具有较强的影响力5、受外部环境影响显著(四)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群体压力的影响:社会从众行为;2.社会助长:个人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影响而提高;3.社会抑制:个人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影响而降低;4.社会惰化: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一个人工作时努力五)影响群体对个体作用的要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六)学生群体的主要功能1、完成社会赋予的学习任务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3、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机会4、社会比较作用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一)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如: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2、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1)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2)联合群体:其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3、班集体——正式群体的管理:(1)班集体:是一种按教育管理要求而组织起来的学生正式群体 (2)班集体的特点【1】是教育系统的一体; 【2】组建有强制性;【3】成员水平相仿; 【4】有共同目标;【5】教师处于核心地位3)教师对班集体的管理【1】选好班集体中的领导【2】注意引导和支持正式群体【3】适当授权,鼓励学生的自主管理(二)非正式群体:1、非正式群体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4.非正式群体对个体影响作用5、教师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二)非正式群体:1、非正式群体:是由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自发组织起来的,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辈群体如:朋友与小集团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学生非正式群体,常被称为同伴群体、同辈群体、友伴群体等。
特点:(1)成员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2)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3)受共同规范和目的的支配,行动上具有一致性4)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1)根据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和基础分类:【1】爱好型【2】利益型【3】情感型【4】亲缘型(2)根据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的性质分类:【1】积极型【2】消极型【3】破坏型【4】中性型4.非正式群体对个体影响作用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1)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1】有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3】有助于学生获得社会支持(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1】非正式群体可能会使学生行为偏离正式规范【2】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妨碍正式群体功能的正常发挥【3】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能会给个体造成角色冲突5、教师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1)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2)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与鼓励和帮助(3)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与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三)正确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