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考研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研究.docx
6页民办高校考研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考研指导过程中需要把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和监督学生执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涯管理能力,进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与思想强波动的状态三、综合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对考研学生进行心理与干预1.成败归因理论运用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4]将此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可组成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员应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成败归因理论,深入分析外界环境和学生身心状态的变化,了解考研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稳定性,改善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冲突进行有效干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2.群体动力理论的运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的概念创建群体动力理论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5]。
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6]高校教育者在考研指导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研究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并想方设法使其产生相互作用的合力,以抵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化解学生心理冲突,稳定学生心理情绪3.需要层次理论的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类需要从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7]高校教育者、管理者都必须深入研究考研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尽全力健全服务体系,解决学生后顾之忧,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营造温馨、浓厚的考研氛围学生考研的动机基本上可分为主动自我提高型、被动追求学历型和盲目从众型等三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和考研动机进行院校的合理选择目前,大学生选择考研,很多是局限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与一些现实利益和追求,在动机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思想高度与境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考研指导过程中,除了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奋斗,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高尚的事业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心理需要的深层次内涵与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4.化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一般来说,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8]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9]考研学生的心理可以化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出发,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高校考研指导工作者将学生考研过程中的相关心理问题进行总结,观察其行为与思想动态,提前对学生做全面的阐释,在“知”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产生心理预设,从而改变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继而在情、意、行等三个环节中逐步深入四、考研指导的两个新概念教育思想方法的概念化有助于教育主体的认知与认同在民办高校学生的考研指导中,需要将教育指导中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概念化,同时引入“师者”和“研友”两个概念,以作为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的辅助1.引入“师者”的概念学生备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倾诉既能作为倾听者,又能给予较好引导的人正是“师者”这里的“师者”不只是教师,还有经历过考研幸福历程的人考研备考的学生在心理上必须要有“师者”相随,以建立稳定的心理基础和稳固的心理后盾。
2.引入“研友”的概念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惰性心理和消极情绪,“师者”无法时时处处相随,最佳的办法是有人相互搀扶相伴,这个人最好就是考研路上的同路人——“研友”民办高校学生原本就存在自卑心理,备考过程中家长、同学、朋友的任何一句话或者行为都可能引起消极情绪和心理冲突,只有具有同样心理感受的“研友”,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对方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给予及时的搀扶与鼓励因此,考研路上必须要有“研友”相伴,以建立持久的心理维稳防线五、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教育法的运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激励、感召、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作用,对考研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榜样教育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张耀灿认为,“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它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为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人们去学习和效仿”[10]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对榜样及其行为、精神的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五个方面”[11]通过历届考研成功的典型,以成功典型的思想、心理、行为为案例教育学生,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通过鲜活的身边典型开展教育,激发学生思想共鸣,引导其学习和效仿。
1.榜样选择的层次性与全面性榜样的选择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在考研动机、院校选择、专业选择等方面的不同情况,从层次性和全面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榜样典型惟其如此,才能满足各类考研学生的需要榜样教育把榜样这一学习者所期盼的‘未来自我’形象地、真实地、立体地呈现于学习者面前,使学习者从榜样身上清晰地看到未来自我的样子,不能不触动学习者的内心情感,唤起其完善自我、优化自我、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望当学习者确定以谁为榜样后,就会为实现自我而积极效仿榜样,不断激励自己超越自我,以期实现自我,努力达到与榜样在思想道德水平或能力上的一致”[12]未来自我”的呈现是建立在对榜样的科学选择基础上的,因此,考研榜样的选择必须具有科学性,这是榜样教育法的前提和基础2.榜样的宣传机制对榜样的宣传要以全方位的宣传态势进行,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认知和感悟榜样的先进事迹对榜样的宣传要坚持宣传的持久性和常态化整体上要使考研学生时时处处被榜样的力量所包围1)面对面交流我们解决了学生的某些思想困惑,也就消除了学生某些心理障碍,为解决思想问题铺平了道路”[13]以座谈、报告等方式请考研成功的毕业生回校进行面对面交流,榜样现身说法,面对面交流可以使榜样在大学生心中更加真实可信,解决夸大榜样事迹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获得更强的心理认同感。
2)建立新媒体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与新媒体结合起来,通过借助一些传播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让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14]考研学生的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具有长时性和不稳定性通过群、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新媒体学习交流平台,把榜样与考研学生组织到一起,保持长时性与即时性联系,更利于学生进行即时性咨询与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榜样和互动对象,还可以参与平台中信息的传播和自我情况的反馈3)总结宣传榜样的考研学习规划和生活规律总结不同时段和不同事件背景下,榜样曾经历过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态;总结榜样在不同时段和不同事件背景下的学习规划和生活规律;总结榜样在不同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下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榜样的心理与行为并内化为自觉行为,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保证心理状态的长时稳定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榜样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只有具有了自我教育的需要,学生才有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才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状态,在外界环境干扰下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个体根据自己的实际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
只有当受教育者能自觉地以榜样的言行作为衡量和对比自己的尺度,并渴望“未来自我”呈现时,内在的需求才会油然而生,产生稳定而强大的动力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考研如高考一般,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学习过程,但又不同于高考,需要学生凭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去解决备考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去抵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冲突学习的压力、生活的诱惑和选择的困惑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进而引起思想的波动减轻甚至消除考研学生的身心压力,化解心理冲突,稳定思想,实施有效干预,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共同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参考文献:[1][2][3]唐国华,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143,169,169.[4]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3.[5][6]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6.[7]刘志宏.现代心理学导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183.[8][9]邹群,等.现代教育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8-370.[10]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1.[11]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12]潘美金.新时期榜样教育的个体价值诉求透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08.[13]许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J].理论界,2008(2):186.[14]陈伟.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5):10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