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高考素材人物篇.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语文高考素材人物篇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名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却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居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天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供给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采纳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操纵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愿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懊丧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 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欣喜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缺乏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那么),先以威禁(预先下严肃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好像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靠着私情,把众人认为理应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消沉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见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终止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 梦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消沉、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结果、赋《归去来兮辞》,说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挚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那么“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早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复:“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成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警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挚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苦求借贷他的老挚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不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采纳周济,是有原那么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那么隐,有道那么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向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 清楚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说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简朴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人淡如菊--陶渊明 菊者,花中之隐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隐逸者也原来读陶公之诗,但觉清气逼人,现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渊明的所行所为多有道家风范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这理应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句子文人们赋诗写菊,大多要拉扯上“东篱”和陶渊明,陶渊明和菊已密不成分菊者,花中之隐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隐逸者也原来读陶公之诗,但觉清气逼人,现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渊明的所行所为多有道家风范。
陶渊明也是名门之后,他是晋朝时的名将陶侃的曾孙,陶侃曾立下大功,位极人臣一生执掌兵权41年,结果活到七十六岁善终唯一可惜的是,陶侃当时没有实行筹划生育,结果他一共有十七个儿子,还有十几个女儿陶侃死后,这些儿子,乱争他的爵位,相互残杀,整个家族很快就衰败了 陶渊明的爷爷陶茂,是陶侃的第七个儿子,官至武昌太守等到陶渊明爸爸这一代,家道就很贫寒了陶渊明的爸爸叫做陶逸,虽然也做过太守,但是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早年的陶渊明家里对比贫寒说来对幼年陶渊明影响分外大的倒是他的姥爷孟嘉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娶了陶侃的第十个女儿,而孟嘉的第四个女儿又嫁给了陶逸,生了陶渊明,两家这叫做姑舅连亲 陶渊明由于早早失去了父亲,因此就曾长期在孟嘉家里过日子孟嘉是当时一代名士,像“孟嘉落帽”等典故就出于他的故事孟嘉好酒任意,大有竹林七贤之风所以 陶渊明后来行为深受其影响,在外祖父的家时,陶渊明也读了不少书,当时社会风气,《庄》、《老》为最时髦的著作,因此陶渊明自小就精读了道家的书籍,陶渊明后来在诗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当非泛泛之语 但是早年的陶渊明并非一开头就是乐于隐居山林的,他曾“三起三落”——三次出仕,又三次主动辞官。
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结果这一次,他的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当时做县令有这样的福利待遇:在任职期间分给三百亩公田,全体权归国家,地里的收入归个人陶渊明一到任,就命人全部种成高粱,大家都听得一愣,这么好的三百亩良田不种稻子都种成高粱做什么啊?原来陶渊明有自己的计划:陶渊明好酒如命,他想都种成高粱到时候好酿酒喝这时陶夫人听到了,心想好轻易有了这么一大块地,到头来都让老陶变成纯粮食酒喝了,那怎么成?于是坚决和老陶争执,老陶结果稍稍做了一点让步,分出六分之一的土地(五十亩)来种稻子,其余的还是统统种上了高粱不过陶夫人要是知道以后的事情,也就不和他争了,倒不如卖个人情与他,由于老陶这官只做了八十一天,种的无论是高粱还是稻子,都是一茬也没有收过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为之慨叹道:“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秔,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说来陶渊明生来就不是做官的性格,正所谓“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虽然李鸿章曾说过,举凡天下最轻易的事情便是做官,倘使一个人连官也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但是做官就像练《葵花宝典》一样,第一步首先要阉掉良心如没有这个“士气”,那以后做官就麻烦多多,甚至如坐针毡。
如明代袁宏道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县令,他俨然叫苦连天,说:“弟做备令极丑态,不成名状大约遇上官那么奴,侯过客那么妓,治钱谷那么仓老人,谕百姓那么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做吴令,无复人理,几不知有昏朝寒暑矣何也?钱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