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道的认识和理解.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77134176
  • 上传时间:2024-08-2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27.2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最新资料推荐------------------------------------------------------ 1 / 8 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 以老子﹑ 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 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 反对斗争; 提倡道法自然, 无所不容, 自然无为, 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汉初年, 唐朝初年、 汉文帝、 汉景帝、 唐太宗、 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 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道家的《道德经》 指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 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 基督教认为: 神既有人格的一面, 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 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 他是无限的 所以, 《圣经约翰福音》 指出道就是神, 可以理解为, 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 是同一位造物者。

      上帝(道) 是唯一的, 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 在西方有另一 位 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 因为神是造物者, 而他们是被造者 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 主张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 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 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 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 他既是神, 又是人 他通过受难, 流血, 复活, 拯救人类, 也证明了他的神性 人相信他, 就可以得救, 得永生, 与神和好, 成为神的儿女 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 是被造者, 而不是造物者 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 《道德经》 第 78 章指出: 是以圣人云 : 受国垢, 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 道家思想的特征是, 长生, 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 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 因而开创了 中医养生学 ; 或从考察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 寿命的无限延长说; 清静无为, 清静, 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具体地说, 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 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 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 调情志、 气功导引、 健身 ---------------------------------------------------------------最新资料推荐------------------------------------------------------ 3 / 8 功法等各方面; 贵柔、 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 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 但却富有生命力; 事物强大了, 就会引起衰老 他在《道德经》 中指出: 坚强者, 死之徒; 柔弱者, 生之徒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 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 所以, 老子主张无欲、 无知、 无为, 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 即所谓返朴归真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 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 撰述著作, 指导后人; 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 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庄子 刻意》 说: 吐故纳新, 熊经鸟申, 为寿而已。

      此道引之士、 养形之人, 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由此可见, 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 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 治病、 防病的; 当然, 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养生, 封人曰: 寿、 富、 多男子, 人之所欲也 女独不欲, 何邪? 尧曰: 多男子则多惧, 富则多事, 寿则多辱 是三者, 非所以养德也, 故辞 类似的言词还有许多, 但均说明了一个事实, 即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 不仅原本不存在追求长生不老、 得道成仙的思想, 而且与这种思想还是相互对立的 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 或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等关于生命现象的阐说, 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 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 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 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 的思想宗旨 道家是主张保身的, 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 我认为, 道家思想,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 消极 但事实并非如此, 道家思想其实很有道理, 只是被现代人遗忘了 老子说 不争, 则莫能与之争 。

      试看当今世界, 你不争, 别人在争 你不表现, 别人却在炫耀自己 而今, 炫耀已不是炫耀, 变成了自信 你不争, 就是没有信心 老子并没有错, 而是世道变了,人心变了 以往的优秀品质, 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一些所谓的素质 祖宗所留给我们的, 我们到底继承了多少? 老子说 曲则全 就是要懂得委曲求全, 再看看周围的人, 有几个人能做到? 别说 ---------------------------------------------------------------最新资料推荐------------------------------------------------------ 5 / 8 是委屈, 就是稍有不公平的待遇, 又有几个人能心平气和地对待? 现在的人就是这样, 什么事都要去争,争来争去, 到头来结果不还是那样吗? 弄的人和人之间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 无执故无失 , 别太计较 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 也很平静, 却让人心安 道教讲因果报应, 导人从善 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也留下很多的世间的智慧, 如阴阳五行的至理推算, 对中国医学有很大贡献 用在推算自然世界的自然也功不可没 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 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 开展了以自然义、 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 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 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 无执着的认识, 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 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 在其中生存的人们, 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 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 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 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 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的认识原理, 后者提出了谦 、 弱 、 柔 、 心斋 、 坐忘 、 化蝶 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 积极的, 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 而不是目的本身。

      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 但不是绝对的, 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 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 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 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 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 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 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无为而治的社会生态观 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 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 二是不恣意妄为 因任自然, 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 让人民自我化育,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 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 如此, 人民自然平安富足, 社会自然和 ---------------------------------------------------------------最新资料推荐------------------------------------------------------ 7 / 8 谐安稳。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 无压迫, 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 民众不受干扰, 人间无猜忌, 无矛盾, 无冲突, 自由平等, 人民各尽其性, 各安其事, 各得其所, 整个社会安泰和美, 其乐融融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 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 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 实现天人合一 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 舍弃人之道 而崇尚天之道 , 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 以获得天人 之亲和, 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 天道 、 地道 、 人道 之本是生态 之道 道家思想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走出人生的困境, 挣脱物役 的束缚, 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 , 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 节制 和超越物质欲望, 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 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致虚极,守静笃 是老子提出的的修道方式 提倡见素抱朴 、 粗茶淡饭 的节俭生活方式, 知足常乐 , 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 提倡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交互 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和谐思想能够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 在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