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教案6.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579207
  • 上传时间:2018-06-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5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教 案年级:九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马春艳 参与:杜振祥 王翠霞时 间2013/11/26教学内容《浣溪沙》苏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人苏轼的诗作能力目标:能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并把握其情感教学难点了解其作品,理解其感情教学方法品读法 理读法 延伸拓展法 讨论法资源利用教学设计(主备设计、集体研讨)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1、诗词再现 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 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 人家2、诗词解释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 缲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水喝 三、诗人简介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 (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 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 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学 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 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 又工书画 四、翻译 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村子里响起纺车织布的吱呀声 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路途遥远, 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 口渴难忍敲门试着问一下有人在吗?想讨杯茶喝 五、诗词鉴赏: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 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 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 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 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 ,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 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 “籁籁”之声 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 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 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 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 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 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 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 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些少三句,农村 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 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 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 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 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 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 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 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 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 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 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 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 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 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 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 ,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 , 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 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 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 ,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 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

      此外, “落” 、 “响” 、 “漫” 、 “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 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 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 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 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 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 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簌簌衣巾 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 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 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 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 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 “牛衣古柳卖黄瓜” 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 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 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 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信笔写来,不事雕 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 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 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到 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 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 代,留给读者去想象,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 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六、总结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 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 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其 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 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 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 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布置作业1、课外作业:背诵本诗并默写2、书面作业:教后反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