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青山作证.doc
48页巍巍青山作证——走进浙江省地勘局第七地质大队赵 腊 平编者按:今年以来,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联合推出了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这一先进集体,大力宣传地质“三光荣”精神和崇尚奉献、争创一流的新时期地质人精神,掀起了树标杆、学先进、作表率、齐共创的良好氛围,在浙江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日前,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党委已分别被中共中央和中共浙江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中国矿业报记者赵腊平以《巍巍青山作证》为题对七队的先进事迹作了长篇报道,现予以转载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丽水市因而山高路远而被称为“浙江西藏”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这个地方一直不怎么显眼但这个地方最近声名鹊起-----这里发现了一座品位极高的 “富矿”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发现“富矿”的不是地质队员,而是专程从“人间天堂”杭州赴来蹲点调研的 8 名浙江省委组织部的干部----也不知道怎么就这么凑巧,这个“点”就选在浙江省地勘局第七地质大队走访地质人,看似是我们在慰问他们,其实从精神和境界上看,是我们在接受他们的心灵走进基层,走近他们,就是走进课堂,感动、感悟、感慨、感染,让人有了更多的人生思考……”蹲点过程中,一名处长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慨。
人间不乏慧眼识珠的人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在检查这几名干部的“作业”时,读到了这几条“原汁原味”的微博,他为第七地质大队的感人事迹深为震撼当晚深夜,这位部长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了全社会都来关心“老三” (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男主人公,地质队员形象) 、理解和支持地质工作的呼吁微博即出,反响强烈经《中国矿业报》等媒体报道后,更是引起了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读完《中国矿业报》有关浙江七队现代“老三”的报道后兴奋不已3 月 8 日,他在部长专用笺上做出了这样的重要批示, “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找矿工作,对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开展其它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力发掘、宣传地勘人的精神风貌……”稍后,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也专门批示:“要按照徐绍史部长的要求,大力宣传地勘人的精神风貌,竭诚关心地勘人的工作和生活,积极推进我省地质找矿工作” 随之,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 20 多家权威主流媒体的记者赶赴浙江,开始从各个侧面对这个地质队进行报道那么,浙江省地勘局第七地质大队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风采与迷人的魅力?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精神“富矿”?让上至共和国的部长、省委书记,下至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对它如此着迷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地质队的驻地——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三岩寺螺蛳田背 12 号,走进那些曾经为共和国缔造过无数光荣和梦想,而今仍然坚守在野外找矿一线的地质队员吧——上篇:光荣与梦想 据不完全统计,50 多年来,第七地质大队在浙江省西南部地区发现矿种 57 种,探明储量矿种 26 种,为国家找到 13 处大型矿床、20 余处中型矿床,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 800 亿元以上。
其中包括:浙江省最大的金矿——遂昌金矿;全国最大的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沸石矿--缙云沸石矿;探明储量名列全省前茅的龙泉市乌岙铅锌矿;资源规模达 2000 万吨以上的松阳县蜂洞岩高岭土矿……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动融入地方,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撑与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让我们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将镜头移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58 年 5 月的一天,一支地质队伍克服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浙江省西南部的丽水地区----这就是最初的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为了寻找祖国急需的矿产资源,随着共和国经济建设前进的步伐和地质工作形势的变迁,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一代又一代的地质人员坚守地勘行业“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历经平坦和坎坷、成功和失败,在浙西南这片被称为被称为“浙江西藏”的 1.7 余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足迹踏遍了这里的深山老林,荒山野岭;汗水洒在了这里的崇山峻岭、沟壑阡陌为国家的地质找矿事业和浙江省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第七地质大队克服浙西南地区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等诸多艰难困苦,先后完成钻探施工近 30 万米,发现了一大批矿产资源,填补了不少浙江省矿产资源的空白我们不妨透过下面这组不完全的找矿编年史,来寻找一下七队地质人在这一时期的奋斗足迹吧-------1958 年,在龙泉、庆元一带开展煤、铁、金属及非金属普查找矿1962 年,经过 3 年的地质勘查工作,提交建队以来首份完整的地质成果报告《云和县景宁包山铁矿初勘报告》 ,批准储量:铁 171 万吨,铅 4133 吨,锌 17139 吨1966 年,提交《黄岩五部铅锌矿北部四公里详查评价报告和南部六公里初查报告》 ,探明铅锌矿储量 70 余万吨,成为当时浙江省最大的铅锌矿1979 年 9 月,提交《浙江省缙云县老虎头沸石矿区详查地质报告》 ,批准储量:11894.43 万吨,占浙江省沸石总量的 99.31%,为当时最大的天然沸石矿 1983 年,提交《浙江省遂昌县银坑山金银矿区中块段勘探地质报告》 ,批准储量:金 17.35 吨、银 443.80 吨为浙江省提供了一个大型金矿生产基地,被誉为“江南第一大金矿” 。
1985 年,提交《浙江省龙泉县乌岙多金属矿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批准储量:铅 115074 吨、锌 151990 吨、铜4043 吨、银 262 吨1986 年,提交《浙江省龙泉县八宝山金银矿区详查地质报告》 ,批准储量:金 1309 千克、银 31 千克也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近 200 名地质队员10 年的艰苦奋斗,石坪川钼矿打了几万米的钻孔、几千米的坑道,积累了上千份原始地质资料在相继向国家提交《石平川钼矿 5 号矿脉勘探报告》和《石平川钼矿普查勘探报告》后,一个不起眼的小钼矿最终变成一个中型富钼矿,现在还建起了一座由省里设计投资的中型现代化矿山当记者和七队的老职工谈及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经历的时候,这些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依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谈到当初为什么选择地质工作,而且至今不悔,七队的老地质队员方海治深有感触:“记得还是上初中时,一部反映年青地质职工工作生活的热播影片《年青一代》曾让我激动不已片中主人公肖继业为了祖国的地质事业奋力拼搏、忘我工作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1974 年我毅然放弃了上杭州大学的机会,报读了江西地质学校,憧憬着有一天也能像肖继业一样,唱着《勘探队之歌》 ,背起行装,跨上层层山峦,去为祖国寻找丰富的矿藏。
”方海治如今已是花甲之年2007 年,大队给他发了一枚从事地质工作 30 年的纪念章,他欣喜不已,高兴地说:“这是对我一生从事地质工作职工的一种奖励和肯定,是一份千金难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会珍藏到永远 ”退休的老地质队员熊珊至今还记得上世纪 70 年代初在遂昌县治岭头(银坑山)寻找金银矿的的情况:当时地质队奉命重上治岭头,队上派张继银、杨福田带领一个分队几十号人立即进入矿区开展勘查工作治岭头矿区山高林密,沟谷纵横,职工住房均是沿山坡而建的‘干打垒’ ,即油毛毡茅草房粮、油、菜等生活必需品均须从 30 多公里外的遂昌县城采购,饮用水由矿山一天两次定时限量供应但面临的诸多困难,大家毫无怨言在治岭头金银矿区的地质勘查期间,先后有两名同志献出了年轻生命,但地质人员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由于种种原因,经过 20 多年断断续续地地质勘查,共投入钻探约 68000 米,坑探 5600 米,槽探 6400 立方米,最终为国家提交了一个伴生铜、锌、铅多金属的大型金银矿床 ”熊珊至今记忆犹新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末,地质工作陷入低谷该队在基本上没有地勘经费,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下,想尽千方百计留住了一支 15—20 人的找矿队伍,用自筹的很少的经费坚持找矿工作。
“尽管异常困难,但七队在地质找矿方面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一时期,七队提交的萤石矿远景资源量达 2823 万吨,可供浙江全省使用 30 年;完成松阳县板桥稀土矿、庆元县荷地稀土矿的普查工作,分别查明稀土氧化物资源量 1.8 万吨、98 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稀土资源储备;提交金矿储量 4.8 吨、银矿57 吨 ”七队老队长许金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也就在这一时期,遂昌金矿经十多年开采,矿山后备接替资源危急七队专门派出施工队伍,为遂昌金矿在治岭头地区寻找接替资源地质队员结合矿山采矿实际情况,大胆预测,在矿区西块段施工钻孔,发现隐伏金矿脉后通过近 3 年的地质工作,于 1994 年提交了西块段详查地质报告,估算金矿资源储量 6 吨左右,解决了矿山的燃眉之急,延长了矿山的寿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以后,该队将地质勘查业调整为主导产业,不断加大地质找矿的力度,一些找矿项目已经取得可喜成果:遂昌横坑坪、坑西萤石矿、云和坪地萤石矿等萤石矿规模均达到大型,松阳靖居包萤石矿、遂昌县坑口、磐安县坞塘、富阳市塔坞萤石矿等达到中型缙云县壶镇盆地膨润土矿全区合计提交膨润土矿石资源量 1071.16 万吨。
其中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39.33 万吨;预测的资源量(3341)831.83 万吨同时,在多金属找矿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龙泉南弄铅锌多金属找矿项目铅锌金属资源量达 5 万吨,潜在经济价值 8 亿元还有一些勘查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望取得找矿突破——目前正在勘查的浙江省庆元县隆宫乡小关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在施工的钻孔中见矿,矿体厚度 4 米以上,品位 15%以上,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成果遂昌县某萤石矿区地质普查项目已发现 3 条矿化带,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中央地勘基金项目浙江省遂昌县徐村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普查也取得了找矿突破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宝藏 ”驱车到建德市乾潭镇周家坞地区金钼多金属矿普查项目部,下了交通干道后,越野车还要盘绕约 40 公里的山路在项目部租住的农民房的外墙上,记者大老远就看见了这一行蓝底白字据了解,在这里,上世纪 50 年代出生的分队长金乾泰领着一群年轻的“80 后”大学毕业生,已在这里整整会战了两年金乾泰告诉记者,设计孔深为 1300 米的钻探已经启动,从前期的工作来看,如果不出意外,这里极有可能发现一个大型的钼矿地质队如果不努力找到大矿和好矿,还叫什么地质队。
”第七地质大队队长、党委书记陈启强在跟记者说这番话的时候,脸上充满了自信的神情这位 1961 年出生,17岁就成为地质队员的队长是个高大壮实的汉子他说,此生的最大心愿,就是能“抱几个金娃娃” ,能为国家找到大矿二)“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针对国家地质工作投入锐减、地勘经济十分困难的严峻形势,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一班人意识到,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主动融入地方的经济建设,主动开拓与自身的专业优势有关的相关产业,维持地勘单位的生存从那时起,第七地质大队以‘浙江省第七地矿工程公司’和 ‘浙江省浙南综合工程勘察院’名义,开始正进入工勘、施工市场,主要承接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及小断面隧道施工,并逐步向交通、水利、水电、市政等领域延伸,积极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工勘、施工市场的一支劲旅 ”七队老队长张崇良向记者介绍我们不妨看看 1986 年 9 月 30 日的一组画面——这一天,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畔彩旗招展,欢声笑语,一派节日般地喜庆气氛随着一声令下,闸门洞开,一股股巨大的清澈的钱塘江水涌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