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理白族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中的传承.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34839278
  • 上传时间:2022-01-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5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理白族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中的传承    胡丽萍 杨林心 叶和煌摘    要: 民俗旅游一直是大理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核心,作为大理民俗文化的主干——白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保护和开发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当前大理民俗旅游大开发的形势,探讨白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并提出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关键词: 白族文化    民俗旅游    文化传承民俗旅游也叫民族风情旅游,是当今广受重视和普遍开发的旅游发展模式大理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白族文化为中心的民俗旅游发展起步较早,这就使白族民俗文化传承和民俗旅游发展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并举但同时,在民俗旅游发展中,面对现代化趋势下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影响与冲击,白族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笔者以白族文化的几个典型代表为例,分析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浪潮中,大理的白族民俗旅游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并对白族文化在民俗旅游发展大趋势下的传承提出思考一、大理白族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大理民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白族文化宣传,资金投入减少,传承遇到困难。

      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文化受到旅游政策的偏向性倾斜,使它们不受重视,日渐被遗忘,愿意接下传承之火炬的人越来越少这让人深感可惜二、民俗旅游大开发形势下,白族文化传承出现的一些问题1.白族传统手工艺传承遭遇挑战扎染本该是大理白族地区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但是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给它带来问题和考验第一,周城作为“民族扎染之乡”,采取各家小作坊制,自行售卖但是由于作为纯植物染料的板蓝根汁液很难提取,为了省力选择化学染料只有中型和大型的廠家会采用纯植物板蓝根汁液,这就与原本传承下来的方式和初衷背道而驰;第二,扎染体验场所的门票过高但参与度不高,降低游客的需求度比如在喜洲古镇的严家民居中,扎染体验价格为60元每人,为了省时,游客只需要缝制轮廓图案即可,之后的绞扎和染布等所有工序都是师傅给完成的,如果想对扎染工艺程序进行深入了解,就只能边看边听师傅讲解;第三,白族扎染技艺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一般传女不传男,目之所及,扎染体验场所多以中年女性为主2.白族本主崇拜文化的衰弱白族“绕三灵”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渊源众说纷纭,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七十二个村落结队唱歌跳舞,代表各村的本主去朝拜“神都”中央本主。

      绕三灵”就是以“神都”为中心的,每逢农历四月二十三到四月二十五,男女老少浓妆艳抹,排成长蛇队,唱着、跳着,从“佛都”崇圣寺出发,二十五日分别到达“神都”本主庙和“仙都”喜洲河矣城洱河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庆祝活动在活动中,人们载歌载舞打起白族“霸王鞭舞”,唱起大本曲,对起白族调,以歌舞娱人、娱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然而,随着近几十年来,受旅游业和现代化的冲击,本主文化的传承出现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打造为旅游胜地的崇圣寺三塔,除了有地标性建筑三塔,三塔后山,往上每一排台阶,就有一个殿宇,宏伟气派从下至上有天王殿、崇圣寺、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殿宇左右两边有对称的殿宇,往来拜佛朝圣之人络绎不绝,所见身着白族服装的导游遍地开花然而在当地的本主祠和中央祠,人迹罕至,不需要门票,没有导游,大多数的本主祠大门敞开,没有人守门,偶尔有,也是年近古稀的老一辈白族民众,住在本主祠内大门旁边的一个不到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面第二,崇圣寺景区修葺得已经颇具规模和相当完善,但在那里仍旧可以看到忙碌不停的挖掘机和工程队以沙溪寺登村的本主庙为例,其中供奉的本主是托塔李天王,大门上仍旧保留着对联粘贴上去,又撕下来的痕迹,风干的木漆块块掉落,不大的门梁上贴着的糙纸写上的“药王盛会”等字样,有些因为无人照料的缘故,迎风似坠非坠。

      史城镇本主庙门口的石碑,上方左右角都破损了好大一块3.白族传统曲艺音乐文化式微洞经古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诏大理国时期,被当作宫廷音乐,专门演奏给皇室贵族听它吸收白字吹打乐、民歌小调、唢呐乐曲等音乐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经古乐逐渐吸收儒释道音乐、江南丝竹、白族先民巫歌音声的多种成分,既保持唐宋祭乐的古朴深厚、宫廷乐的庄重典雅、江南丝竹的柔美抒情,又独具白族古典音韵风格洞经古乐曾在白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过光辉灿烂的一笔然而,在先后经历过“文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洗礼后,洞经古乐逐渐面临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第一,洞经古乐会的成员多为老者,因为收入不高,不能支持自身生活需要,大多数白族年轻人不会从事这个活动如今的演奏者多为老者,他们时间多,不缺钱,也可以在音乐会内交到同龄朋友说说话演奏者是老者,下一代传承者也多为老者;第二,千年来,洞经古乐多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师傅带徒弟,一首一首曲子的教导致洞经古乐的乐理知识不规范,良莠不齐,甚至同一首乐曲,不同地区演奏还有差异;第三,由于大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洞经古乐除了在大型节日活动中演奏外,主要是在景区或者寺庙内演奏给游客听,许多曲目为了迎合旅游表演市场而被简化,甚至是删减,盲目改曲,用洞经古乐的方式演奏《茉莉花》等流行曲目。

      4.白语的日常使用逐渐减少在历史上,白族民众就同时学习和使用汉语跟白语,然而,当今白语使用人数却越来越少首先,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白族年轻人外出读书或务工,使用白语的情况很少,大部分人都是长期说普通话其次,大理以旅游业发展为重,很多当地的白族居民都成为导游,面对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基本全天都说普通话去该地调研期间,接触到的白族年轻人,景区内的白族接待人员,不论老幼,都以说普通话为主最后,白族每年都有白语对歌大会,如石宝山对歌大会在活动中,青年男女使用白语对歌,这对白语要求很高,如今对歌质量降低了很多5.白族传统服饰文化正不断衰落民族服饰文化的趋同可理解为民族文化的变迁和融合白族崇尚白色,白族传统民族服饰,不管男女老少,大多以白色为主调其风格和样式深受白族人的历史色彩偏好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例如,大理驰名中外的“风”“花”“雪”“月”就能在白族服饰,尤其在“金花”们的服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过去,几乎白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每一个样式、花纹都有白族文化的渊源,都是白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例如,服饰上自然、花鸟图案是寓意吉祥;白族人恋爱时,有将扎染方巾作为定情信物的习俗,图案多为表示爱情忠贞的鸳鸯、双燕、喜鹊等;甚至婴儿出生二十天左右,孩子姥姥为孩子准备的厚礼中,扎染做的顶头布也是必不可少的,图案多为寓意吉祥的蝴蝶、八卦等。

      如今,为了顺应旅游业的发展,白族的传统民俗服饰无论是在样式、质地还是在颜色偏好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现代服饰审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开始堆积出现在白族的服饰文化上虽然这样的服饰市场欢迎程度颇高,却流失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另外,白族聚居地区的白族民众已经大多身着现代服饰只有在当地的重大节日才会全民着传统民族服饰,以及在当地做导游或景区工作的白族人才会着白族服饰因此,白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需要被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保护三、民俗旅游大开发视角下对白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思考1.加强政府导向作用在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这一方面,政府要坚持以传承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加强管理和规划第一,培养白族人来管理开发旅游业白族民众对白族文化更高的认同感和珍视感,有利于平衡传承与开发的关系第二,整合周城扎染一方面促进其内销和出口,另一方面管理景区扎染行业,调控价格,限制使用板蓝根染液第三,将本主文化纳入到大理旅游体系中,加大宣传力度,投入资金修葺当地本主庙,引入当地导游对于本主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四,给洞经古乐会组织更多的补助资金,以此吸纳更多年轻人加入创办洞经古乐研究与开发组织,邀请有洞经古乐艺術家和经母,一起研究它的传承与创新,为往来游客提供传统优质的洞经古乐。

      在宣传教育方面,培养当地旅游开发者及当地居民的文化传承保护意识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氛围,使白族民众,尤其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年轻人形成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更加珍视本民族的文化2.加强对白语的传承和保护白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受到汉化影响,白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语言的作用是潜移默化而不可估量的,语言反映文化,而文化作用语言因而,白族文化需要白语的传承,白族文化需要有自己的声音此外,白语有自身的文字,并出版过白语书籍,可将白族民间故事和歌曲用白族文字记录下来白语和汉语共进,丰富白族文化剑川双语实验学校的教学佐证了这一点,就更深层次而言,白语教学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其珍视自己的传统3.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的作用科技改变生活,我们可利用科技第一,引用VR技术体验扎染流程,一方面游客虚拟参与扎染全过程,节省原材料,人们可在任何地方体验到扎染大理扎染体验点可采取VR方式供游客选择开发APP,让世界上对扎染感兴趣或者好奇的人们有一个交流、购买一体化的平台第二,当代国内青年人喜爱用的APP——小红书,集饮食、美妆、旅游等于一体,他们旅游前都在小红书上查攻略,或者关注于旅游相关的公众号,受公众号推文的影响某地旅游。

      旅游开发者和政府可以通过公众号或者APP传播白族文化,让搜索大理旅游攻略的人不仅知道大理有苍山洱海,还知道扎染、有本主文化、有洞经古乐第三,在传承方式上,扎染和洞经古乐都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这样限制了受众面的范围可以采用网络录播的方式,录制相关系列完整视频,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传播4.丰富文字和影像资料记录大理白族的特色文化大都有久远的历史,从南诏国,甚至南诏国以前,就一直流传至今,然而,以扎染和洞经古乐为例,其传承方式都是口耳相传,师傅带徒弟,耳濡目染等,以至于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各有差异,同一种文化,经过时间的洗刷,细节部分越来越模糊,甚至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之中现有文化传承人们、相关机构单位应该合作把扎染配方、过程步骤、洞经古乐曲谱等用文字或是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四、结语白族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其中有很多项文化虽然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大理经济主要来源之一为旅游业,区域对于旅游业的重视导致多项白族文化日渐式微,传承出现问题然则,我们不能任由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化就这样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被时代忽视我们要举起白族文化保护之大旗,指出白族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文化传承贡献微薄之力。

      扎染、本主文化、洞经古乐、白语及白族服饰等,这每一项,都该是白族上空的一颗颗光华璀璨的明星,白族人民、政府要共同努力,擦拭掉由于时代发展因素在明星之上蒙着的灰尘,让它们在当今时代,也能够发出千年前般耀眼的光芒参考文献:[1]艾磊.白族文化正面临危机[J].大理师专学报,2000(3).[2]大理石编纂委员会.大理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3]文华.大理民俗旅游的发展[J].昆明大学学报,2001(1).[4]曾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研究[D].大理:大理学院,2012.[5]程陈.大理“三月街”白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D].大理:大理大学,2017.[6]刘红.旅游对白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及现代发展[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S1).[7]刘慧娟.大理周城民族扎染业发展现状调查[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4):30-34.[8]陈传进.大理白族“绕三灵”的化育机制研究[D].大理:大理大学,2018.[9]卢芝艳.大理周城白族扎染工艺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0]杨丽萍.从周城的发展析百族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民俗文化的传承[J].。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