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简帛零札二则.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42071494
  • 上传时间:2023-03-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简帛零札二则牛鹏涛(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4)摘要:简帛《五行》提出心是耳、目、鼻、口、手、足等身体器官的主宰,见知贤人时心有所动,则颜色莫敢不有所动,强调面对君子道和贤人时需要“色然”,否则便是不聪不圣和不明不智《五行》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涵,为揭示《论语》“贤贤易色”的语义提供了根据,该句应解为“尊尚贤人,改易颜色”清华简《楚居》记载楚人祭名“”的来源为“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氐今曰”古文字中“夕”、“”相通的关系值得注意,用“夕”字记录夜间祭祀活动有较早的起源,甲骨卜辞和传世文献中都有许多用例这证明商、周以来一直存在有夜间祭祀的礼俗,也构成了楚人“夜而内”的文化背景《楚居》所记“”的起源值得重新考量,《楚居》文本中对楚人早期阶段的记述,存在传说与历史混杂的情况关键词:《五行》 色然 贤贤易色 《楚居》 夕 一、释“贤贤易色”《论语·学而》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关于“贤贤易色”句的理解,历来歧义颇多清人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解为重视妇人内德贵于外貌,所指主体为“妇”。

      刘宝楠《论语正义》的理解也与之相承杨伯峻《论语译注》循此更直接加上补语,译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此系解说存在增字为训现象,是以原文内容有阙为逻辑前提的从全章结构看,下文“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三句皆有明确的阐述对象,“贤贤易色”于此是否单单有脱佚呢?我们认为此句内容是完整的,“贤贤”即是“易色”的阐述对象,与“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并列,全章结构统一贤贤”一语古书习见,多用于表达尊贤、尚贤之义如《春秋繁露》:“诸侯会同,贤为主,贤贤也指尊重、崇尚贤人,语义明确《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贤贤与善善、恶恶、贱不肖等语并列,语法结构相类,首字皆用作动词贤贤讲待贤之道,以贤为贤,也即尊贤、尚贤,这是王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汉书·翼奉传》云:“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亲亲,必有异姓以明贤贤,此圣王之所以大通天下也贤贤与亲亲相对,同样表示尊重贤人,并为圣王之道的必要条件《荀子·大略》:“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

      贤贤指尊重贤人,亲亲指亲孝父母,故故指友爱朋友,贵贵、尊尊指敬事君上或高位 如《周礼·天官·大宰》:“六曰尊贵郑玄注:“尊贵,尊天下之贵者这几项与《论语·学而》此章中的“贤贤”、“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可以对比,知此章所讲主题是对待贤、父、君、友等各种伦理关系时应持的态度,都属仁、义的范畴实际上,《论语》的历代疏解中也有将“贤贤”作为尊贤的理解如何晏《论语集解》注引孔安国训解:“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皇侃《论语义疏》承袭孔说并作进一步发挥:“凡人之情莫不好色重于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故云‘贤贤易色’也朱熹《四书集注》也与之一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这些解释都把握住了尚贤、尊贤的主题,但将“易色”解为“改易好色之心”,则颇显迂曲宋人蔡节《论语集说》、程颐《程氏经说·论语说》就曾提出“色”不应指“女色”,而应为“面容、神色”,但因缺乏有力证据,较少被人采信简帛《五行》为我们理解“易色”问题提供了启发和线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作为思孟学派的代表文献,《五行》强调以“内”(“心”)为主导,如首章开篇就讲仁、义、礼、智、圣五者“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廿二章又进一步说:“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诺,莫敢不诺;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浅,莫敢不浅指明“心”是“耳目鼻口手足”等身体器官的主宰以此为基础,《五行》文中多处涉及如何对待“君子道”和“贤人”的问题如帛书《五行》说部十七:(1)同此闻也,独不色然于君子道,故谓之不聪 (2)同此见也,独不色贤人,故谓之不明3)闻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谓之不圣4)见贤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为之,故谓之不智说部十八:(5)同此闻也,独色然辨于君子道,……是圣矣6)同此见也,独色然辨于贤人,明也以上(1)(3)(5)句阐述对象为“闻君子道”,(2)(4)(6)句阐述对象为“见贤人”,它们共同强调的是面对君子道、贤人时需要“色然”,否则便是不聪不圣和不明不智实际上“君子道”与“贤人”是紧密相关的,如《五行》二十一章讲:“胥肤肤达诸君子道,谓之贤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从而事之,谓之尊贤贤”是对“君子道”的落实和达成,二者是统一的色,《说文》:“颜气也段注:“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颜气与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记》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孟子》曰:仁义理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合于《五行》第六章所讲:“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不亡联系前文可知,“玉色”是面对君子道、贤人时,由内而外“色然”的表现色然”见于文献,多表变色貌如《公羊传·哀公六年》:“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何休注:“色然,惊骇貌《孔子家语·正论》:“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变色之貌是因心有所动而流露于外的帛书《五行》二十一章说部:“能仁义而遂达于君子道,谓之贤也”,“举之也者,诚举之也,知而弗举,未可谓尊贤”,“事之者,诚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谓尊贤也”这里强调“诚”,与前文也是一致的《论语》“贤贤易色”讲如何对待贤人的问题,“易色”也就相当于《五行》中发之于内而形之于外的“色然”在文献中还有与之类似的其他句例,如《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杨倞注:“修然,整饰貌愀然,忧惧貌这里的修然、愀然,是在面对善与不善两种情况时“易色”的表现在《五行》文中,正是因为“心”是“耳、目、鼻、口、手、足”等身体器官的主宰,所以见知贤人时心有所动,则颜色莫敢不有所动这是《五行》的逻辑结构,同时也合于《论语》“贤贤易色”的语义。

      该句在这里应解为“尊尚贤人,改易颜色”二、《楚居》“夜而内氐今曰” 清华简《楚居》对“”的来源,有如下记述:至酓(绎)与屈(紃),思(使)若(鄀)𠍳(嗌)卜(徙)于,为室(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愳(惧)亓(其)宔(主),夜而内(尸),氐(抵)今曰(,)(必)夜简文中的“”字,整理者已指出:“据简文可知夜里行祭为,夜字也从亦声楚月有冬、屈、远、夏,秦简分别作冬夕、屈夕、远(援)夕、夏夕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1年以“示”为形符,字义与祭祀相关夜皆从“亦”得声,二字相通的情况很多,近李宗焜撰文分析了甲骨卜辞中的夜间活动,详举了多处读为“夜”的“亦”字用例 李宗焜:《论卜辞读为“夜”的“亦”——兼论商代的夜间活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2本4分,2011年12月并指出卜辞之外,“亦”用作“夜”还可在楚简中得到印证,如上博简《容成氏》:“(纣)尃亦以为淫尃亦即溥夜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楚居》中讲“”的得名源于“夜而内”,也正是对“”、“夜”文字学关系的印证,整理者总结为“夜里行祭为”是精当的。

      除整理者已指出秦楚月名中“夕”、“”相通的例子外,文献中也有不少“夜”、“亦”二字与“夕”相通的情况,朱德熙先生较早对“夕”、“亦”古音相近而互为异文的情况作过论述 朱德熙:《朱德熙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近袁金平也据此将《楚居》“”字与《左传》中“夕室”联系起来进行了讨论,认为“这里的‘夕’就是《楚居》简文中的‘’‘夕’、‘’可以相通”,“就楚人认知来说,‘夕室’之‘夕’的本字应当为‘’” 袁金平:《<左传>“夕室”考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其说是合理的实际上,“夕”与“”的关系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用“夕”字记录夜间祭祀活动有较早的起源,卜辞中就有许多用例 见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2011年陈梦家先生最早对甲骨卜辞中的祭名进行了分类研究,在以祭日为祭名的一类中就包含“肜夕”、“夕”两种 陈梦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学报》第19期,1936年日本学者岛邦男根据不同祭名往往相伴出现于同一条卜辞的特点,归纳出若干具有系联关系的祭名群,其中“夕”与五种祭祀“祭、、、肜、翌”都存在系联关系 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日本弘前大学,1958年。

      董作宾先生归纳出的祭祀种类中也包含“肜夕”、“夕福”等 董作宾:《为书道全集详论卜辞时期之区分》,《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从卜辞来看,“夕”多与其他祭名相伴出现,如《合集》2874:“丁卯卜,悫贞:今日夕侑于兄丁小牢5141:“…贞:今日夕…”25518:“庚□卜,逐贞:王宾夕祼,亡22721:“甲戌卜,尹贞:王宾大乙肜夕,亡卜辞中的“肜夕”,祭日都在所祭先王日名的前一天 如《合》22776:“乙酉卜,尹贞:王宾外丙肜夕,亡,十二月22817:“戊午卜,行贞:王宾雍己肜夕,亡35678:“甲戌卜,贞:王宾祖乙肜夕,亡尤35686:“庚戌卜,贞:王宾祖辛肜夕,亡尤38714:“甲辰卜贞:王宾夕,亡尤 ,岛邦男认为:“肜祀是由前夕祀、当日祀及明日祀(肜夕、肜日、肜龠)三祀所构成为期三天的祭祀把“肜夕”当作肜祭的一个组成部份,时间在正祭前夕卢岩、葛英会赞同岛邦男的意见,认为:“卜辞‘肜夕’之祭,确切说,其祭祀用时应当是前日之夕”,“肜日为正祭,肜夕为先夕预祭,肜龠为次日再祭 卢岩、葛英会:《关于殷墟卜辞的肜祭》,《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常玉芝对此持有异议:“在黄组周祭卜辞中,对先王先妣举行周祭时都是用的‘肜日’,‘肜夕’之祭作为另一种祭法只适用于一两个先王,且祭日不是在先王的日干名之日,而是在先王日干名的前一天。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线装书局,2009年12月肜夕”是否构成具有独特规律的祭祀专名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因为祭日在先王日名前一天的“夕”祭,还见于他处,如《佚》166:“癸亥卜:父甲夕岁三牢《后》上19·9:“丙戌卜,行贞:王宾父丁夕岁,亡尤但也不能单纯将“夕”看作是祭祀时间,而忽视其自身所具有的祭祀内涵从表达“夜里行祭”这一点看,卜辞“夕”与《楚居》中的“”是相近的卜辞中以“夕”字记录夜间祭祀活动,还可与《仪礼》关于宗庙祭礼的记载相对比《仪礼·特牲馈食礼》:“厥明夕,陈鼎于门外,北面北上,有鼏郑玄注:“宿宾之明日夕宿宾”的具体时间,《正义》引褚寅亮云:“前二日宿尸兼宿宾对于“厥明夕”之礼的内容,贾公彦疏:“论祭前一日之夕视濯与视牲之事可见“厥明夕”之礼就是在正祭日的前夕陈列祭器和祭品,并对祭器、祭品的实际情况进行验视《特牲馈食礼》记载的是诸侯之士祭祖祢之礼,隆杀虽别,天子宗庙祭礼则应与之是一致的视濯与视牲之事”与卜辞“夕”祭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过也不必把它们的内容完全看作一回事 如卢岩、葛英会强调二者的一致性:“肜夕之礼,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