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杜甫《石壕吏》的叙事特征.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46781951
  • 上传时间:2022-01-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6.7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杜甫《石壕吏》的叙事特征                    [摘要] 自唐代以来,杜甫成为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深受世人推崇《石壕吏》更是脍炙人口,读之能诵的佳作作品的叙事性特征一直为后人学习和探究在材料的选取上具较强的概括性、代表性;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布局的缜密性;细节描写的巧妙性等,堪称完美标本,让后人受益匪浅,学之不尽杜甫虽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是“安史之乱”把他抛向了穷困潦倒的社会底层,使他有大量的时间接触底层劳动人民,其作品取材广泛来源于人民现实生活,注重揭露社会存在问题,以自己所见入诗,增强写实气氛借人民之口,抒人民之情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显出惊人的现实主义光彩[关键词] 杜甫; 现实主义; 叙事诗歌; 寓情于景; 奉儒守官; 安史之乱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他们如璀璨的星光,辉映诗的天空杜甫,字子美,作为唐代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屹立于唐代诗坛巅峰,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成为后世文人骚客竞相学习的典范,被称为“诗史”历朝历代研习、探究杜诗者比肩继踵杜甫蒙尘几十载之余,韩愈、白居易、元稹大力推荐弘扬杜诗艺术性;宋代王禹偁、苏轼、黄庭坚、文天祥等对杜甫推崇备至,开宋代千家注杜局面。

      作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可谓之为时代记录者,他的每一首诗都有具体的事件,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空去见证一段又一段的历史《石壕吏》是杜甫亲身经历的‘安史之乱’中的一个真实事件,看似简单的叙事让我们窥探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悲惨1全诗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石壕吏乘夜捉人当兵这一事件,描述了时下战争给穷苦劳动人民及整个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残酷压迫,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当时动荡社会的忧患顾虑对于《石壕吏》我们在对叙事特征文学层面探究之余,还应进一步去细品诗人爱国主义情怀等在作品中的体现下面是本人对《石壕吏》叙事特征的一管之见一、《石壕吏》的结构特征(一)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开始从“暮投石壕村”到结尾句“独与老翁别”,情节紧凑紧张,连贯自然,一气呵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凶恶残暴,蛮横逼人,“妇”羸弱善良,苦苦哀求,二者虽矛盾尖锐,但环环相扣老妇的“哀诉”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儿两死,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叙述家庭现状,“唯有乳下孙”了,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全篇情节跌宕,扣人心弦,但一线贯穿,完整完美,就像一部感人的大片,令人久久回味。

      二)布局严密,叙事流畅从傍晚时投宿石壕村所见到的一切,诗人以缜密的思维,巧妙的布局,把故事情节安排得天衣无缝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妇出看门”夜色降临,门口官吏耍横,咄咄逼人,老妇出来应付官吏,为老翁逃走打掩护,看来官吏趁夜捉人已是经常之事了,老妇应对有方,机智灵活,自然顺畅,合情合理再三“致词”哀求,入情入理,行云流水,无懈可击,逻辑严密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三个儿子守卫邺城,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说明这个家庭已经为战争付出了重大代价室中更无人”,隐去了“老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有“乳下孙”,所以“母未去”儿媳丧夫,本该改嫁,却因舍不得正在哺乳期的孩子而留在家里,其情凄惨无完裙”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也包含了食不裹腹的意思,令人同情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犹得备晨炊”,老妇人为了让家里唯一的男人不再有生命危险,虽应付巧妙,家境悲催,但依然不能令那些如狼似虎的官吏有半点怜悯,只好自己同意去顶替,请求和兵卒一起应役河阳,为战士们做饭,无可奈何,自然而然,顺理成章2. 《石壕吏》的叙事艺术特征(一)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由于受房官一案牵连,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从洛阳离开,远赴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饱受战争摧残,饿殍遍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些所见所闻引起了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撼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在石壕村投宿,遇到吏卒深夜抓人,而独将此所见所闻述之笔端杜甫很擅长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进行高度的艺术加工浓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石壕吏》差吏夜间捉人竟“役及老妇”,通过老妇的一番哭诉,概括了由于国家动乱而给无数平民百姓家庭造成的巨大灾难和牺牲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概括性极强,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官吏凶神恶煞,青面獠牙,老妇善良羸弱,无依无靠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有力地渲染出官吏残暴冷酷的横蛮气势,也体现出老妇的极度悲苦和悲愤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室中更无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无比残暴和这场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现状而当时的社会,又岂止石壕老妇这样一个的家庭呢?“举一家而万家可知,举一村而他村可知,举一陕县而他县可知,勿作一时一家叙事读过2集典型性,概括性于一家,窥斑见豹,有很强的代表性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真实性,寓主观于客观“这首诗写天宝之乱,只写一个过路投宿的客人夜里听到的事,不插一句议论,能使人觉得那个时代征兵之制的大害,而百姓的痛苦,丁壮死亡之多,差役捉人的横行无忌,一一都在眼前。

      捉人捉到生了孙儿的祖老太太,别的更可想而知了3全诗二十四句,一百二十个字,实事实述,栩栩如生诗人通过自己亲眼所见的官吏深夜抓壮丁一事,用独特的笔触,将画面与声音像电影一般呈现给读者,“‘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虽已是深夜,但哭声打破了寂静的夜晚,一个鸡犬不宁、哀怨不绝的社会环境真实客观的展现在人们眼前诗人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将自己的主观意识,爱憎情感融于实实在在的白描叙事中4从“暮投石壕村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国家的危难,家庭的牺牲,诗人没有做任何评论,而是让自己的主观倾向从客观事物的叙述中流露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不愧是现实主义大师这一特点是我们在以后学习和写作中应该认真借鉴和模仿的重点之一三)注重细节刻画杜甫善长对表现事物本质和反映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之处,进行恰当、充分、画龙点睛式的描写刻画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寥寥十字,生动形象的渲染出抓吏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悲凉氛围而“如闻”一词可知那“穷年忧黎元”《赴奉先咏怀》的诗人,显然也是終夜不寐,忧心如焚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倍至”,其实诗人就借这些“没要紧事来表现要紧事的”这些“细枝末节”小细节在杜诗中显出大情节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杀声阵阵,尸横遍野的战争灾难,但一个残缺不全、孤儿寡母的家庭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社会呈献在读者面前。

      这些描写从另一方面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悲壮场面,从平实的叙述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是杜诗贴近现实的一大特色四)全篇叙事,融议于事,意味深长诗人善于将主观所见与议论评述融化在对抓吏这一事件的描写中,融议论于所叙事之中尽量避免自己主观评价,让故事本身直接去影响读者,让读者自己感受,这也是杜诗叙事诗的又一大特点《石壕吏》中诗人对整个抓人事件始终保持沉默,只做“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客观叙事,而官吏之凶残暴虐,诗人反讽斥责之意已跃然纸上这是很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的又一大特点杜甫还吸收了汉乐府诗歌的创作经验,为了减少作品的主观性,有时纯用对话或人物独白代替叙述描述老妇的“致词”把家庭的情况详细叙说出来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都是借人民之口,抒人民之情整篇叙事,诗人隐身于其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只叙不议,也没有任何评论冷静而客观地叙述了夜间所发生的一切,融情于景,寄寓了诗人丰沛的阶级感情开头四句“暮投”,“夜捉”,“逾墙”,“看门”的描述,展现了战争带给穷苦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体部分写差吏野蛮催逼,老妇的苦苦哀求,表达诗人的爱憎情感,而寡妇“幽咽”的细节描写真实如即时发生,将诗人的满腹情感渗透到全诗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里”5,读之令人伤悲、欲泣难抑。

      其实,每次读这首诗,心情难以平静,感慨颇多,深受感染,诗人的阶级性愈发明显诗中仅仅是暴露“吏”的蛮横残忍吗?非也诗人在国家战争,官吏拉丁,百姓苦难几方面,安排的恰到好处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6一方面,杜甫虽然满腹同情苦难中的人民,但另一方面,诗人也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在战争阶段官府所采取的残暴无情强征兵丁手段,凸显了当时社会局势动荡的严重程度,连老妇、寡妇都不能幸免服役,更加映衬了战乱对人民和社会的巨大摧残独与老翁别”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而又希望平叛战争取得胜利的矛盾之情结语总观全诗,用诗的语言叙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故事,短小精悍,其实情节并不简单,无论是从结构特征,还是艺术特,都巧妙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名副其实的“诗圣”大作,堪称完美!身处唐代社会动荡、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社会巨变激发了杜甫的“人民性”和爱国情怀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仅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恶势,随即将他转入“幕后”而将老妇明写,把老妇的“致词”写成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抒情独白”用心品味其实老妇的话句句都是被差吏逼出来的,差吏的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人憎恨统治阶级,深切同情被压迫的人民,“人民诗人”当之无愧但诗人更是爱国的当时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国家存亡,大敌当前,国家危在旦夕,人民应该为国家作出牺牲此时此刻,诗人的身份还是一位“奉官守儒”官人,手里端着朝廷的“饭碗”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诗人赞扬了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封建统治阶级爪牙差吏的残暴只是含蓄地给以揭露,字里行间,尽显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在后世诗人和广大民众中引起共鸣文以纪实”,通过对战乱丛生、局势动荡、民众苦不堪言的现实社会描写,大大拓宽了题材,铸就了杜甫浓郁的现实主义作风,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杜甫在诗歌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中,他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巅峰的不朽诗人”7《石壕吏》全诗总共一百二十个字,诗人通过简单的叙事,入木刻画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与冲突,让我们一睹那个战乱年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悲惨同时借人民之口,抒发出作为一名爱国仁人志士对国家动荡、对饱受战祸疾苦民众的深切关心之情《石壕吏》的非凡的构思艺术笔力,实在是我们学之不尽的文学艺术典范参考文献[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2]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291.[3]胡适.《胡适文存》第一册[M].外文出版社,2013:170.[4]刘娜.略谈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J].才智,2008(16):103.[5]刘焕阳.论杜甫诗歌的审美风格─沉郁[J].民主与科学,1997(02):39.[6]聂石憔、邓魁英.杜甫选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7]张清华.唐宋散文建构范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2 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291.3 胡适.《胡适文存》第一册[M].外文出版社,2013:170.4 刘娜.略谈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J].才智,2008(16):103.5 刘焕阳.论杜甫诗歌的审美风格─沉郁[J].民主与科学,1997(02):39.6 聂石憔、邓魁英.杜甫选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