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39864742
  • 上传时间:2022-09-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9.3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对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从本世纪初开始,关野贞、孙文青、滕固、李发林、吴增德、蒋英炬和吴文祺、王恺、长广敏雄、土居淑子等学者都进行过分类和研究由于各家所依据的分类原则不同,造成各种雕刻技法的名称各异,同一种雕刻技法,各家的叫法也不一致1980年,蒋英炬和吴文祺根据滕固提出的这一分类原则,进一步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细分为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六种这是迄今对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较为妥当的分类根据笔者近二十年来对各地大量汉画像石实地观察的结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和浮雕两大类线刻类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的轮廓,而浮雕类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的质感两大类中又可各自细分为若干具体的雕刻技法一、第一类线刻类线刻类技法刻成的作品,因不需要表现物象的质感,物象的轮廓和细部全部用线条来加以表现这种画像石作品,与其叫做石刻,倒不如叫做以刀代笔的绘画更为贴切从拓片看,这类作品实际就是一种白描画线刻类技法,又可细分为三种一)阴线刻这是一种用阴刻的线条来表现物体形象的雕刻技法这种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画像表面没有凹凸,物象与余自在一个平面上因对石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这种技法有两种表现形式。

      A.平面阴线刻,即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出图像早期即西汉晚期到东汉初的作品,线条粗深而拙稚,图像简单,如江苏连云港市锦屏山桃花涧汉墓石椁画像晚期即东汉中晚期的作品,线条细如丝发,刚劲准确,图像复杂,常用来刻画大场面的图像,如山东诸城前凉台孙琮墓的庭院图画像石B.凿纹地阴线刻,即余白面留有平行凿纹的阴线刻技法做法是,先用凿、錾等工具以较细的平行凿纹将石面打制平整,再以较粗的线条刻出图像,给人以粗犷朴拙之感,如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的主室门扉画像中国绘画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善于运用线条进行艺术创造而中国绘画与汉画阴线石刻画唯一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画线,一个是刻线,即把绘好的線条用金属工具刻上这种阴线石刻画还往往要上一层色彩,有白色、黑色、红色、蓝色、绿色等由于年代久远,这些色彩多已剥落,但留下的残迹仍依稀可辨所以,阴线石刻画与绘画在风格上基本一致为了突出石画上的物体形象,有的就在物体的轮廓线内刻上麻点、鳞纹、线纹作为装饰,并示区别;有的则在轮廓线外刻上这些装饰纹;还有的在轮廓内外都有装饰纹二)凹面线刻所谓凹面线刻,就是在石面上沿物象的轮廓线将物象面削低,使物象面呈略低于余白面的凹面,物象细部以阴线来表现的雕刻技法。

      这种技法也有两种表现形式A.凿纹地凹面线刻,即先用凿、錾等工具以平行凿纹将石面打制平整,再于其上加刻图像这种技法,流行于西汉晚期到东汉早中期西汉晚期作品,如河南南阳县赵寨砖瓦厂墓墓门门扉上的楼阁图和门柱上的门阙图(图七),线条呆板,图像简单,立柱和柱斗均刻成凹面,物象外各部分的平行凿纹方向不一东汉早中期的作品,如山东省嘉祥县嘉祥村发现的祠堂西壁石画像,线条洗练,造型优美,余白面上的纵向平行凿纹上下一致,极为规整B.平地凹面线刻,即余白面为平面的凹面线刻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祠堂后壁下部的车马出行图就是这种技法的代表性作品,在磨平的石面上,沿物象的轮廓线用雕刀斜向将物象面削低,使凹下的物象面略呈周围低而中间高的弧状凸起,造成物象的微略质感三)凸面线刻二、第二类浮雕类浮雕类雕刻技法,为了表现物象的质感,不仅要将物象面以外的余白面削低,使物象明显浮起,而且要将物象面削刻成弧面这类技法,可再细分为三种类型一)浅浮雕这是一种物象浮起较低,物象细部用阴线刻来表现的浮雕技法这种技法把所要表达的物体形象以外的石画普遍凿去一厘米左右,从而使物体的形象凸出石面,在细部(如人物的眼睛、鼻子嘴等部位)则用阴刻的细线条来表现。

      一般称此法为“剔地(或“减地”)浅浮雕”这种技法,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晚期的200余年间,广泛流行于第一、二、四汉画像石分布区可以说是汉画像石最重要、最基本的雕刻技法由于对余白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这种技法存在着两种表现形式A.凿纹地浅浮雕,即余白面上留有减地平行凿纹的浅浮雕技法,如河南南阳的“二桃杀三士”历史故事画像石B.平地浅浮雕,即将余白面铲成平地的浅浮雕,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画像石就是用这种技法刻成的作品二)高浮雕这是一种铲地较深、物象浮起很高、物象细部也根据立体表现的原则用不同的凹凸来刻画的浮雕技法这种雕法可使物体形象在石面上高高突起,细部也有凹突,立体感特别强,有的还在一些部位刻透镂空,近似圆雕这类作品,因具有较强烈的立体感,一般多配置在门扉或门楣等比较醒目的位置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的门扉画像就是这种技法的代表作三)透雕这是一种在高浮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物象的某些部位镂空,使物象接近于圆雕的浮雕技法山东安丘董家庄画像石墓的前室中柱下部雕像就属于这种技法的作品少数具有圆雕风格的作品,如江苏徐州青山泉白集画像石墓中室西壁的羊形柱础也应被视为属于这种雕刻技法的作品本文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汉画像石余白面上存在的平行凿纹的作用问题。

      长广敏雄认为,这些平行凿纹,是为了涂抹给画像石施彩的石灰层由石工留下的毫无装饰意义的凿痕笔者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首先,除了极少数后世重新加以利用的汉画像石国外,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块平行凿纹上涂有石灰层的汉画像石此外,这种平行凿纹,如武氏祠画像石的平行凿纹,雕刻得极为精致细密,与图像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如果仅仅为了涂抹石灰层,胡乱刻些“凿痕”即可,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其工因此,这种余白面上的平行凿纹,只能是石工用特定的雕刻技法处理余白面时留下的具有装饰意义的刻痕或纹饰汉画像的雕刻技法多种多样,研究者一般主要介绍四种或五种这些雕刻技法充分显示了汉代匠师的精湛技艺,也丰富了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