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光农业旅游的调研分析.doc
16页观光农业旅游的调研分析1. 引言 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合了农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它以农业为载体,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的旅游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休闲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它既有农业生产的部分,又结合了旅游的形式,是一种集合了生产、游憩、体验、教育、保健、经济、文化和环保为一体的新型多功能型的产业,同时也是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类型 观光旅游产业最早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地区,并逐渐成型完善,目前世界各国的观光农业形成了传统观光农业、都市型观光农业、科技型观光农业、奇异型观光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各国农业和乡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我国的观光农业旅游最早开始在台湾,大陆的起步较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观光农业项目近16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观光农业旅游也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和贡献对于观光农业旅游方面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但是由于观光农业有别于传统的旅游业,其发展必须要依靠项目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
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是推动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将观光农业活动融入到一般消费者的休闲生活中,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是观光农业活动成败的关键而目前从消费需求的角度考察如何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的研究显得比较匮乏本文以浙江省临安为主要调研地点临安市人口有52万左右,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87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30.1亿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2元,分别增长11.1%和11.8%临安有350余户的农户家庭达到了农家乐的标准,可同时接待3000多名的游客2. 研究方法2.1 文献分析法将相关文献资料本着系统性、客观性、定量性的原则,分析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内容,为论文提供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2.2 问卷调查法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审慎的分析问卷,并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软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并根据得出的结果对部分发展态势进行一般性猜想或假说,然后再运用演绎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直至最后得到结论2.2.1 调查的目的通过实证研究了解都市人群现有的心理状态,旅游模式,对观光农业旅游等有关方面的熟知程度;另一方面,在市场大众初步了解产品的情况下,总结得出其对产品的认可度、接受度、以及期望度。
并在此基础上,得以提出现今观光农业旅游产品发展状况以及可持续发展建议2.2.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旅游消费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者对观光农业旅游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以及对农业观光旅游的建议等方面问卷调查详见附件一)2.2.3 调研对象以及调查方式的选择本文所选用的调查方式主要为问卷调查,将编写好的问卷制作成网络版本,通过网络调查系统发布信息,使调查者填写问卷,网络后台自动统计调查人数及百分比调研对象涉及工人、农民、学生、自由工作者、其他等2.2.4 信息处理根据计算机处理需要,首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码,然后将基本数据输入计算机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33份,回收率以及有效率均为100%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3.1消费者的一般特征调查人口统计学信息结果见表一 调查结果表明观光农业旅游的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21岁至30岁这个年龄阶段,达到了52.89%年轻人是这项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据此本人又做一个推断分析:因21-30岁的人群又处于一个事业的起步阶段,承受的压力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而言较大,因而对于走出城市压力的观光农业旅游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以此缓解竞争眼里,舒缓心情。
另外本调查又对消费群体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消费群体以工人及学生为主,多数具有较高学历,并且拥有稳定的收入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出外旅游的愿望,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兴趣也会较大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推测这部分参加者自我实现的需求较为强烈,因而会表现出对农业、农村社会、环境的关心,此外,农村的自然环境也有利于他们释放工作中的压力同时经济收入状况又是决定人们能否外出旅游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观光农业旅游主要集中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原因在于,虽然城乡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仍然与大都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此背景下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活动内容也以采摘、吃农家菜为主这样的活动内容显然不能满足大城市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然而对于中等及中低收入的消费群体来说,观光农业这种花费较少、有新鲜感的休闲娱乐模式正好吻合了他们的需求 表一:调查人口统计学信息结果项目基本信息人数比例%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月收入结构男女18-2021-3031-4040农民 工人 学生 自由职业 其他2000以下2000-40004000-60006000以上176257582291034342 1241077684 255 88 40 5040.6559.3513.3952.8923.799.939.7028.6424.7117.5519.4058.8920.329.2411.553.2 旅游消费者的其他特征 调查还显示人们对于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及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兴趣,表现了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休闲场所,消费群体更愿意远离城市环境领略大自然的情趣,品味返璞归真的愉悦,从而解除压力,达到心情舒畅,修身养性的作用。
3.3旅游消费者对观光农业旅游的认知程度及参与情况 游客对观光农业旅游的认知程度见图一与预想所不一样的结果是人们对于观光农业旅游的认知程度只停留在一般的认知程度上,非常了解与不了解所占的比例相距甚近可见观光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大众的普及力度还是有待提高的这需要日后政府和组织者的共同努力从信息来源渠道来看,问卷调查23.89%的人员有通过网络了解到观光农业旅游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人群主要是指查找一些过去的参加者在网上发表一些评论、图片,从中选择口碑较好的地点通过宣传杂志及电视等了解到观光农业旅游的次之,说明通过各种媒介宣传观光农业旅游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通过熟人朋友介绍的比例也居多这也反映了观光农业旅游的消费者出游信息的获取更注重口碑程度,特别看重亲友同事以及其他人对景区的口碑,究其原因还在于观光农业产品属于经验品—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之后才能了解其内在特征和品质,因而在参加者中建立一个良好口碑有助于经营观光农业活动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客源从参与者参与频度来看,大多数的人都参加过观光农业旅游,但是参加次数、频率较小表明了观光农业旅游的旅游生命周期,可持续性不强往往在夏秋结果之际,景区门庭若市,人数爆满,而冬日则冷落萧条。
因而深度挖掘观光农业旅游的人文内涵,在淡季时举办一些人文活动是有必要的例如2011年4月8日,临安就举办“笋宴美食文化节”针对消费者认为观光农业旅游的看重程度以及人们出游的动机,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观光农业的“农”味十足是必须的服务质量以及其是新型产业的比例也不少而人们的出游动机大多数是为了欣赏风景,领略自然,疏散压力消费群体参加观光农业旅游更看重的是观光农业旅游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休闲旅游所不同的“农”的特色,当“城市病”渐渐影响人们的今天,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疏散竞争等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出游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特点 针对人们认为观光农业旅游对环境造成的主要影响情况来看,人们认为观光农业旅游造成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占27.24,当地文化受冲击占19.11,造成了空气污染占17.89%,水污染占15.45%垃圾污染占15.58%例如天目山景区,由于大量地修建上山公路,使得景区废弃指标相对上升,有些竹子、柳杉等植被的生长受到了影响4.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4.1发挥政府对观光农业旅游的宏观调控职能 因为观光农业旅游是集合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涉及了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单单靠市场难以全面协调目标,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发挥政府在观光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科学规划旅游景区,合理布置格局,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扶植观光农业旅游产业,适当推出财政优惠政策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加大社会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力度4.2服务质量及项目内涵的提高 小规模的观光农业项目的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其他竞争者很容易加入,市场也就比较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尽管调查显示参加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高,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户需要在服务质量的提高方面付出努力另外,现在临安的观光农业旅游的形式仍以单一的农家乐形式存在,因而农户也需要在项目内容上进行改进,推出一些与农村文化教育、饮食文化教育、农村生活体验有关的项目能为农户拓展一些新的经营空间4.2倡导旅游行业的自组织管理 旅游行业应该起到组织协调的桥梁作用,带动农民,引导旅游,创建信息沟通渠道,加快地区间的交流同时更应该晚上服务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也可以联合院校,促进农旅产学研究一体化建设4.3引导当地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观光农业旅游是以当地的农业生产为依托的,旅游只是衍生出来的一种附加产品,要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产业,不能本末倒置,这就需要当地居民的共识,共同支持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
4.4引导旅游者积极参与和配合 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生态型的旅游模式,要树立旅游消费者环境保护的意识,减少垃圾、空气、水体、噪音污染,保障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发展5.结语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消费需求,从欧洲的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来看,它必将是日后旅游消费的一个新增长点,可以为增加经济收入带来促进效益临安地区的观光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快,数量较多,又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自然资源然而不仅是临安地区,我国大多数此类的旅游的方式单一,多以“农家乐”的形式存在,挖掘程度不够,使得此类旅游消费呈现的只是一种短暂的集聚情况,缺乏可持续性另外环境污染方面仍是需要重视的这都需要组织者、管理者、消费者的共同努力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调研的深度及内容还有待提高,发展现状及研究资料的获取较难,使本文的研究无法深入开展,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1] 张蓓.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基于系统分析的视角[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03[2] 梁明珠.城市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09.[3] 潘贤丽.观光农业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8.[4] 卢云亭.旅游研究与策划[M]. 中国旅游出版社.[5] 李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附件一:问卷调查1.您的性别A.男 B.女2.您的年龄 A.18-20 B.2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