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二规则和信用:市抄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 试题.doc
6页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时间:40分钟 满分:40分)一、语言表达专练(31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市场经济是按规则运作的经济,因而市场经济是________经济②即使在现代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尽管市场主体已经普遍认识到有秩序的竞争活动才是可能________的最佳条件,却也仍然出现违反规则、不讲信用的现象③这是由于市场主体的人格特征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好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合法经商的偏好,也有随时准备进行违规投机________的冲动A.法治 赢利 牟利 B.法制 赢利 谋利C.法治 营利 牟利 D.法制 营利 谋利解析:选A “法治”指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法制”指法律制度体系赢利”指企业单位的利润或获得利润;“营利”指谋求利润牟利”指谋取私利(多指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利”指谋取利益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廉政教育活动,让党员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得到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常怀律己之心②蔡英文主政以来,台当局迟迟未能改善两岸关系,台湾民众对此忧心忡忡,不满情绪上升。
③近期大盘平稳上升,银行股成为力挽狂澜的护盘主力,本月以来银行指数表现了良好的抗跌性 ④国际礼品展开幕引发连锁创意效应,生活中想找到既有创意又别出机杼的礼物,逛逛礼品展是个不错的选择 ⑤几年前,公募基金首次推出专户一对多业务之时,一度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投资品种,一日售罄是当年常出现的现象 ⑥这位运动员从全运会初出茅庐,到雅典夺得奥运金牌,再到洛桑打破世界纪录……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一条难以复制的神秘轨迹A.①④⑤ B.③④⑤C.①②⑥ D.②③⑥解析:选B ①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使用正确②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使用正确③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该句中没有提到险恶的背景,相反是“平稳上升”此处不合语境④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新颖此处使用对象不当⑤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此处不合语境 ⑥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难以理解,无法想象使用正确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发展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
B.从强化、完善法制入手,构建有效的信用制度,这是关乎当前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问题C.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不再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因为从严的政策,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D.没有一个好的市场规则,市场就难以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解析:选D A项,动宾搭配不当,“增强”改为“提高”;B项,语序不当,应是“完善、强化”;C项,主谓搭配不当,“观望”不能“坚持”“加入”,应改为“观望的购房者”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C.②③①⑤⑥④ D.④②③①⑥⑤解析:选B 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②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③应接在②后,④与“循环”相应,⑥⑤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
5.把下列三个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给“潜规则”下个定义6分)①“潜规则”是相对于“无规则”、“明规则”而言的②它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规则③它是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同又必须“遵循”的规则答: 参考答案:“潜规则”是相对于“无规则”、“明规则”而言的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被人们广泛认同又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6.将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填入下列的空格处7分)当前各类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根源,就是法治的不完善它① 包括某些制度政策本身的不合理,② 体现在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选择性,③ 是一些显规则形同虚设,潜规则却肆意流行这④ 损害了百姓的合法权益,⑤ 损害了法治的尊严如果十八大报告中对“法治保障”的承诺能全面落实,⑥ 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⑦ 会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巨大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明确本段大意本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说“当今法治不完善”;第二句具体谈“法治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句是说“法治不完善”的危害;第四句是正面说“法治完善”的意义然后根据句间的关系,选择相应的关联词语参考答案:①即;②更;③甚至;④不仅;⑤也;⑥不仅;⑦而且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近,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传统社会中,诚信是做人之本,__①__,那么他就难以立身处世在我国古代社会,诚信不仅是调节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它要求个人对内立足于“诚”,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__②__,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出尔反尔,不人云亦云诚信更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然而人们却也感受到了__③__,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诚信来维系,需要诚信的精神价值的支持答:① ② ③ 参考答案:①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诚信 ②对外恪守于“信” ③自己的周遭生活诚信缺失二、阅读理解专练(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
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B.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C.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解析:选B A项,“社会动荡”理解有误;C项,“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理解有误;D项,“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理解有误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B.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集中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D.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解析:选C “文章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有误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