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守则》与《规范》.doc
6页重读《守则》与《规范》 教育学生做到“十四”好李光银中小学生守则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自 1981 年、1991 年、1994 年教育部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于是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对以前发布的守则、规范于 2004 年进行了修订,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形成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合并后的《守则》仍为十条,修订后的两个《规范》仍各为二十条和四十条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规范》是对《守则》的细化,两者应结合使用新《守则》和《规范》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
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及思想状况变化,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和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的能力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增强守法、守规、守纪的意识 新《守则》和《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 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守则》和《规范》的发布,是教育系统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部要求我们中小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教师及中小学生学习《守则》和《规范》,从本校实际出发,健全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做到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贯彻《守则》与《规范》的形式与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也无非就是要求学生去理解、背诵《守则》与《规范》的内容,开展背诵比赛或班会课学习,大会、小会讲,其它方式的学习,等等同时要求学生遵照内容去做,也采取多种形式与方式的考核与检查,也取得了相应的教育效果不过较少有人去把内容简单化、通俗化、具象化,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去执行。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即使他们熟读乃至能背诵《守则》与《规范》,但有些内容他们仍然不理解,不知道怎么去做,即使做到了也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做的因此我们在贯彻《守则》与《规范》时,就更应该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年龄实际以及认知能力实际,在熟悉《守则》与《规范》的前提下,制定出相应的有学校特色的内容,让学生去做,使学生知道“这样做,就是遵守了《守则》与《规范》”例如要求学生做到“十四好”,就能把《守则》与《规范》的内容简单化、通俗化、具象化现以小学生为例要求如下:一、 把“旗”升好《守则》第 1 条要求学生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小学生怎么做才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呢?学生茫然,或许老师也茫然《规范》的第 1 条就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我们就要结合这一具体的活动,教会学生升好“旗”如果学生按要求把旗升好了,也就做到了《规范》第一条,同时也是做到了《守则》第一条小学生也就知道了,我们小学生这样做,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把“旗”升好,也代表学校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体现了学校德育阵地的作用。
二、 把“礼”敬好《规范》的第 3 条就要求学生“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我们抓住这一点,教育学生不仅要尊敬老师,给老师行礼,也要给父母、长辈行礼,或打招呼问好学生既懂得道理,也容易做到从而教育学生养成有“孝心”或有礼貌的好习惯这样也就做到了《守则》的第七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把“礼”敬好,代表学校的礼仪教育三、 把“话”说好《规范》的第 5 条就要求学生“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第 6 条就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意思要求学生会用普通话,讲文明的话,讲有礼貌的话,讲诚实的话反之不讲粗话、话脏和谎话学生能做到,说明学生就是一个“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的好学生把“话”说好,代表学校的文明教育四、把“课”上好《规范》的第 10 条就要求学生“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规范》的第 11 条就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
课间活动有秩序”把“课”上好,代表学校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五、把“字”写好《规范》的第 12 条就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第 13 条也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六、把“书”读好《规范》的第 12 条就要求学生“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 ,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 把“书”读好,体现学校对学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学生爱读书,读好书远离精神污染区,远离封建迷信活动,崇尚科学七、把“歌”唱好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说爱唱爱跳但随着流行歌曲、网络歌曲侵入校园,一些不适宜小学生唱的歌曲,也从小学生嘴里出来了,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甚至危害学生身心健康《规范》的第 13 条就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就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播放适合学生的歌曲,或校园歌曲;利用音乐课堂主渠道,让健康的、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歌曲,在学生中广泛流行,以之抵抗那些不适宜学生的歌曲在学生中传唱同时要求学生把“歌”唱好,也是代表学校对学生加强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
八、把“操”做好《规范》的第 13 条就要求学生“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把“操”做好,代表学校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九、把“友”交好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既是我们成年人一件慎重的事,也应该是小学生一件慎重的事同学之间如何相处,也涉及到一个品德培养问题《规范》的第 4 条就要求学生“……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规范》的第 7 条就要求学生“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这就是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美好的品德;《规范》的第 16 条要求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这是教育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集体活动中遵守组织决议也可以看成是“交友”的范畴把“友”交好,代表对学生的“爱心”培养十、把“地”扫好《规范》的第 2 条就要求学生“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规范》的第14 条就要求学生“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规范》的第 9 条就要求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这就说明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在家、在校都要热爱劳动,把“地”扫好,只是以点代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同时也要求学生能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把“地”扫好,代表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十一、把“衣”穿好《规范》的第 9 条就要求学生“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明确要求学生讲究仪表,讲究卫生,讲究整洁把“衣”穿好,代表仪表教育,卫生教育十二、把“钱”存好《规范》的第 8 条就要求学生“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规范》的第 15 条就要求学生“爱护公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通过要求学生把零用“钱”存好,来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生活简朴、爱护公物、拾金不昧十三、把“路”走好《规范》的第 17 条就要求学生“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规范》的第 18 条就要求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
……”就是教育学生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公共秩序十四、把“安全”记好《规范》的第 19 条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以上的“十四好”都只是教育方面或教育内容的一个典型代表,只是从学生容易做到的或能够做到的“升旗、敬礼、说话、上课、写字、读书、唱歌、做操、交朋友、扫地、穿衣、存钱、走路、安全”等具体事例方面,把《守则》与《规范》的内容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更好地去做到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去拓展,把《守则》与《规范》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融会贯通中学生由于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认知能力、是非判断能力,我们在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归纳,理解性地记忆,从注重品德修养开始,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当然,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也可以用“具象”的教育方法进行总之,我们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学生易懂的事做起,从学生易做的事做起,把学生生活中的事和身边的事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与《守则》和《规范》教育结合起来,经常化、制度化,达到学生形成习惯的目的,这才是真正地从理性上贯彻《守则》和《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