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南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docx
10页苏南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 郭泽煜摘要:苏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共领导的在华中最早开辟的根据地,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安徽的一部分沪宁杭沦陷后,苏南成为日伪统治地区的心脏地带,也是汪伪政权的核心区域苏南抗日根据地在与日伪顽的斗争中,为贯彻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做出了关键性的作用因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价值,对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对研究苏南抗日根据地十分必要关键词: 苏南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史:D23 :A :1001-0475(2016)01-0007-03一、政治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是研究华中抗日根据的兴起时期,呈现较多的著作、论文等陈廉在其《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书中,研究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的创建和发展,同时涉及部队的发展状况[1]2000年以来,国内出版了一些全面系统的反映抗日战争的专著,例如《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和《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两部巨著对中国抗日根据地进行论述魏志文对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进行研究,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之后,日军向西快速推进,京沪杭地区大部沦陷,苏南大地遭到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先遣支队在苏南发起韦岗战斗打击侵略者。
[2]施昌旺、蔡长雁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廉政建设进行研究,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的军需补给困难抗日根据地陆续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征粮收税,兴办经济、文化等各种事业从此,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的地位,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根据地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廉政,在政权上建立县级以上参议会和区乡保代表会议制度运用报纸、杂志揭露腐败问题,宣扬廉洁精神根据地行政公署还召开座谈会,吸取群众和士绅的意见,提高党员修养,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行为[3]郭珊认为抗战时期苏南茅山地区一直是敌、顽、我三军激烈争夺的地方之所以能在茅山地区站住脚,这与陈毅等指战员认真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灵活运用党的策略方针,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是密不可分的[4]张衡研究了苏南东路抗日根据的的政权建设,地处日伪统治的心脏地区的东路抗日根据地,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情况下,斗争呈现激烈性和残酷性[5]夏京春研究了该地的统战工作,苏南地区的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军各界的统一战线,重视对民族资本家、地方势力派、宗教人士、帮会头目等的统战工作,因统战工作的实行,中共领导的武装在经济上得到补给,抗日民主政权得以巩固,地方武装逐渐发展壮大[6]方雯对中共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执政行为进行研究,中共在促进根据地积极开展生产的同时,还采取广泛的改革措施来保障人民民主:改造乡政权、大胆采用“三三制”原则、采取新的代表会议制度、废除保甲制等,既保证民众政治权利和巩固了中共的执政地位。
同时,又对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执政的历史经验进行现实性的思考,从新的视角出发,探析中共华中局部政权的组织特点[7]二、经济方面财政税收:达庆东、许光顺对减租减息方面作了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以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承认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8]王建国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坚持了“量能纳税”的原则,爱惜民力、节省民力,采取田赋征粮、清查田亩、整顿税收秩序等,实现了土地政策的变革,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9]王明前认为苏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削弱封建经济的剥削完善基础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和税收制度,繁荣抗日根据地的经济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朝着正规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10]货币:吴筹中和朱肖鼎认为苏南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各种货币对抗日民主根据的存在起了重要作用苏南发行的“江南商业货币券”“双溪商用券”“货币流通券”“马迹山临时流通券”“惠民银行抗币”“茅东临时流通券”等券或货币,对根据地商品的流通,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人民生活十分重要[11]侯志远认为农业生产和货币流通密切相关。
对1941年春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和1945年6月江南银行发行的银行币的造币技术、存在时间有所涉及[12]童子玉和马汉民对苏南抗日根据地惠农银行发行的历时不到一年,后来基本被收回销毁的惠农券进行研究,披露伍元券和拾元券的尺寸、标识、背景图案等[13]三、文化教育方面报刊、杂志:莫仲钧认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历经三个阶段:1938年5月至1940年上半年为创始阶段、1940年下半年至1943年下半年为蓬勃发展阶段、1944年1月至1945年10月为改革提高阶段根据地的文化建设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进步[14]方毓宁研究了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报刊杂志,例如《江南》《青年团结》等杂志和《大众报》《群众导报》《东进报》(部队版)等报纸,涉及报刊杂志的负责机构,及其存在的时间范围及性质,开办的目地和内容,发行数量和范围,及这些报刊在我党我军发挥的作用[15]韦泽洋认为苏南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集中体现在文学、戏剧、音乐创作三个方面,突出的标志是文学创作,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组建了文化机构,文化建设形成了体系支撑,做到有组织机构,有文化队伍的支持,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事业取得很好的成绩[16]教育: 林子秋认为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内先后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7]朱子文研究教育改革问题,江苏地区除了我党和办的教育还存在三种性质的教育:国民党顽固派办的教育、汉奸办的奴化教育、脱离群群众的教育抗日根据地坚决反对这三种教育,在党的指导下,抗日根据地积极改革办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效果明显[18]陈伟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作为冬季农闲时间对广大民众实施的一种补习教育形式,因其适应了抗战教育的要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中最普遍的方式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繁荣三个阶段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冬学工作,在冬学教材、教学内容、冬学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冬学经费及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工作[19]陆俊青研究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特色,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现实思想教育,设置多种干部教育机构和学习,党的军队领导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干部树立榜样[20]边姝天认为军队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民众教育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点,根据地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军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军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为抗日根据地进行反扫荡、反清乡作出了重要的作用[21] 吴渊东认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部队首长对整风认识明确,整风过程中健全了学习制度,加强组织的领导。
苏皖区党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正确区分和处理好各种矛盾,苏南地区的整风运动没有发生逼、信、供等问题,整风运动的效果较好[22]四、社会方面社会变迁:达庆东对苏南的研究涉及苏南特委、苏皖特委、苏皖区党委、行政督察专员、苏南区行政公署等的辖区变化,党委和行政机构区划的演变适应抗战形势的要求,苏南抗日根据地区划的完善,对抗战有重要的作用[23]卞估对苏南抗日根据地江句县委所在地的变迁进行研究,建立茅山革命根据地后,属于江南行政委员会第五专署的江宁县政府他对该地从人名到地名,从村庄到社区演变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整理[24]土匪工作:侯竹青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解决土匪问题时应重视政治策略,但是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对土匪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政策,政治工作相对滞后,将一些土匪推向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阵营1942年2月后,调整了对土匪的政策,视其为中间势力的一部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对土匪的政策由“打”为主、“拉”为辅到“拉”为主、“打”为辅的转变[25]社会关系:柴文杰研究了华中的公共关系工作,对内关心士兵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优待抗属,开展拥军拥属活动;处理好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极争取中间势力。
优待战俘,积极营救美军飞行员,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华中地区的影响力上升和军民关系和谐融洽[26]肖力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革命的本质要求、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正是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才能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我党我军要吸取先辈们经验和智慧[27]抗灾救荒:范艳香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灾救荒进行研究,其内容涉及苏南抗日根据地,文章介绍抗灾救荒过程中,根据地政府和民间主要的救灾机构及其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抗日根据地还利用赈济贷款、节粮储粮、卫生防疫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进行抗灾救荒,根据地抗灾救荒的效果明显[28]杨修志认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各民主政府一方面加强救灾组织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灾荒救济体制;另一方面,确立以群众生产自救为主,以政府救济为辅的基本政策,在灾害发生时和灾后,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的力量开展急赈救灾、生产救灾行动,根据地的灾荒救济取得重要的成就[29]五、苏南抗日根据地研究的特点和展望(一)定期的学术会议各地的历史研究会及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是主力举办较多与上海研讨会,有较多的研究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文章,涉及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同时,还有较多的研究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平台,上海市历史研究会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年会、研究、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学术研讨会、黄桥战役周年纪念,陈毅、粟裕、邓子恢、彭雪枫、江渭清、夏征农等人物诞辰周年纪念,为研究抗日根据地和开辟了众多的阵地,会议收集了较多的研究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文章,已编成各种文集,呈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内容增多和深入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各地历史研究会和杂志社的成立,学者、老战士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呈现很多成果,集中对根据地的创建、人物、战斗、统战工作、文化活动等研究2000年以后,各老战士、学者等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范围扩大,内容更加深入政权建设、减租减息、爱国主义、灾荒救济、报刊、反腐倡廉、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少数干部、学者以社会学、政治学理论角度思考问题,采用社会动员、公共关系等角度研究抗日根据地和三)不足之处对80年代中期至今,学者、老战士等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因其身份特殊,所写的回忆录、研究论文具有很高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其研究也存在不足,研究苏南根据地的主体大多是的战士、干部,专业的学者对其研究不多,关联性研究不多,因此,对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较少采用新的方法以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视角审视苏南社会及抗日根据地的成果偏少对抗战研究较多,对下层民众抗战的研究较少最后,对苏南社会史的研究较少,极少学者关注抗战时期的苏南社会变迁参考文献:[1]陈廉编.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M].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1987.[2]魏志文.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J].档案与建设, 2012,(2).[3]施昌旺,蔡长雁.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反腐倡廉[J].铁 军,2012,(8).[4]郭珊.浅谈陈毅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创造性开展知识 分子统战工作[J].镇江社会科学,2008,(2).[5]张衡.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考察牢 [A]//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4年.[6]夏京春.苏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J]//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暨华 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 会论文集(五)[C].2005年.[7]方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执政的历史经 验[D].上海师范大学,2013.[8]达庆东,许光顺.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三届 年会纪念特刊[C].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