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考 0445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实用].pdf

58页
  • 卖家[上传人]:瑶***
  • 文档编号:152735382
  • 上传时间:2020-11-2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33.67KB
  • / 5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中外教育管理史中外教育管理史 详细详细复复习资习资料料 第一章第一章 先秦先秦时时期的教育管理期的教育管理 1.夏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 民间无学 2.学在官府的成因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 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 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 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 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 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 人纷纷改行从学 4.稷下学稷下学宫宫的学生手的学生手则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 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 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5.官学衰官学衰败败私学私学兴兴起的原因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 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 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 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

      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 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 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 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1 / 58 2 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值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 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 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 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 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 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 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 身教 7.儒家私学是如何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进行管理的行管理的: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 有教无类的原则;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 艺”的原则设置课程,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身体力行,在教学 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经费管理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所得经 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师生的生活开支,也常资助出使学生的父母或赡养 去世学生的老人。

      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 在政治上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 非攻等十大主张,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而实现这一政治理想最重要的途径是教育,墨家主张积极主动的说教; 教育内容,不仅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 识和技能的教育私学的管理:以培养“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与招生 原则:“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墨家授徒仍沿用手工 2 / 58 3 技师的收徒方法 8.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 科学知识 9.组织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严明稷下学宫的 管理特色: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 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10.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统治者对各家讲学的内容采取择善而从的原则,从 不加以干涉和限制,各家在教学上仍保持着私学的传统按自家的管理 制度管理学生,按自家的学法去讲学和进行学术研讨;办学原则:实行 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学生管理: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 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但也有规矩,其弟子职是最早的学 生守则。

      第二章第二章 秦秦汉时汉时期的教育管理期的教育管理 1.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 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依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为确立独 尊儒术而采取的措施: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严 格的视学制度;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 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 2.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内在联系: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重选举以选贤才兴学养士、推行教 化和选用贤才是为了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得以落实,兴学养 士、推行教化不仅可以培养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而且可以使儒 3 / 58 4 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选举贤才以儒生为标准,对学校教育、社会 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具有导向作用,会有效的促进儒家思想的贯彻和 实施 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 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政策, 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以儒术取士的管理意义: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 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汉代学校系统的特 点及其历史地位:官学有规模,私学较兴盛,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学 校教育的基本格局 5.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 直是太常的属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以及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 用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或直接为太学征召 博士,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对地方官学 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中央官学(太学、鸿 都门学、宫邸学);地方官学(郡国一学、县道邑一校、乡一庠、聚一序) 6.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汉初统治者无暇兴学设教,而各级官僚 机构又需要大批的人才,便大力网络民间隐逸人才,一批从事私人讲 学的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进,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小地主求学和私 人讲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中央官学院在京师,而地方官 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私学更加兴盛 4 / 58 5 7.地方官学的职能及管理特点:职能一是传播儒家经典,培养郡 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管理 特点是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管理 和教学工作 8.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特点:类型由初级的蒙学和高级程度 的专经研习。

      蒙学有较合适的教材,乡孰主要教学孝经和论语, 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巩固书馆的识字成果,同时为专经研习作准备, 并让学童学会做人高级程度的研习专经的私学采用“此相授受”的教 学方法,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9.察举制度的含义: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 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10.策策问问与与对对策策: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令 被荐举者进行作答答者是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 题的主张和建议,是为对策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一为经常 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临时制定选士的 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左 11.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 40 岁以上, 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 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汉代规范经学内 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1)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露三年,汉宣 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后宣帝最后作出定论;东汉建初四年,汉章 帝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由班固撰成百虎观一书,从此经学有了统 5 / 58 6 一的标准。

      (2)刊刻石经,由灵帝批准将经文刻于石碑之上,为学校和 自学者提供了标准的教科书 (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 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下 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 12.察举制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如何理解其教育功能? 答:如何 选拔见“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 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 了教育标准在此规范了教育内容 13.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1)实行察举 选士制度(具体内容见“察举之的含义及差距制度主要科目及标准”) (2)规范经学内容(见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 第三章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时期的教育管理期的教育管理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教育及其管理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出现了许多新事物,选士制度进行了进 一步的探索,在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隋唐建立完备的官 学制度作了准备 2.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设立国子学与太学 并立;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私学和家庭 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战争频繁,只是汉代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地主豪强垄断政 权,形成了实力强大的门阀氏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 利,这就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 6 / 58 7 3.九品中正制实施的条件:一是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二是 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 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贡献:刘劭刘劭 它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高度的论述了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 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各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 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在识别人才和使用人 才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守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 的巅峰之作 4.九品中正制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 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次将士人评定 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 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 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挫伤了读书人的 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 第四章第四章 隋唐隋唐时时期的教育管理期的教育管理 隋唐时期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重振儒术;兼容佛教。

      隋唐采取 重振儒术、兼容佛教文教政策的背景 第五章第五章 两宋两宋时时期的教育管理期的教育管理 (1)两宋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1、兴文教,既是治国方针的一部 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 2、儒佛道三教并用 (2)北宋改革教育的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特点:三次兴学都是为 了振兴官学,可以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为此每次 改革都试图整顿学校教育与改革科举双管齐下,以克服科举制对学校 7 / 58 8 教育的不良影响,使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材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整 顿学校教育方面力图提高学校的地位加强培养人才这一环节的作用, 并且尤其重视太学的改革和建议,以及对全国的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在改革科举方面,则努力探索如何才能使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脱颖而 出;如何既能考出知识水平,又能考出能力高低,既能考出才学,又能 考出品德;如何才能使科举选拔人才与学校育才有机结合,使其对学 校教育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3)理解“明体达用”办学思想的内容:所谓“明体”就是领会圣贤 之遗意,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道理,掌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 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所谓“达用”就是在修身、治国、处世过程 中,去实践这些精神、道理和内容。

      简单的说就是学以致用 (4)理解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整顿太学,实行“三 舍法”,颁布太学令;严选学官,实行“教官试”2、整顿地方官学 3、 明定教学内容,颁布三经新义为全国学校的教科书4、增设专门学 校 5、改革科举制度 (5)识记“三舍法”和“积分制”:三舍法: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 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岁一公试,参考簿记纪录的品行、学习成绩,合 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