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青海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617961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69.55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海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不仅对财富的创造具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青海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收入分配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一些新的收入分配问题又不断涌现迄今为止,收入分配问题仍是青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青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之一一 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理论内涵收入分配是传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它包括国民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分配两个方面其中,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在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在不同地域、不同户籍、不同职业的居民之间的分配是否公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文化前景下,人们对国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判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讲,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政府承担了较多的经济职能,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会高一些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那些受自由主义思潮影响较深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政府职能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相对较低。

      而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要求,按原理推论,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性的要求更高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性的要求会低一点另据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收入分配差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先是不断扩大,后又不断缩小,呈倒U形曲线还有学者研究指出,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过小、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都不利于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迎秋研究员明确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作为其提出的中国将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论据之一[1]在国际上,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最重要指标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一般认为,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收入比较平均,0.3~0.4表示收入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其中0.4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在中国,人们对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不仅指分配结果的公平,还包括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二 青海收入分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011年,青海生产总值为1634.72亿元,同比增长1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3.31元,同比增长12.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08.47元,同比增长19.31%全省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格局是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70.4亿元,同比增长31.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54%;城镇居民收入约为396.51亿元,农村居民收入约为144.77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合计为541.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为203亿元,同比增长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42%其中,财政收入的增幅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增幅都数倍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表明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扣除物价因素后低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仍继续下降具体来看,当前青海国民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报酬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城镇居民获取收入的最主要渠道,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合理比重,不仅是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体现,也是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据2011年《青海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在1990~2010年间,青海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1996年比重最高,为59.2%,2010年降到47.05%的历史新低(见图1)由此说明,在近20年里,受分配制度改革和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的影响,劳动相对于资本、土地、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而言,其相对价格是在不断下降的,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变化趋势有利于调动人们投资的积极性,但不利于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地看,由于以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总体上处于社会的底层,而以资本报酬等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总体处于社会的较高层,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的下降必然意味着全社会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横向比较,201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为46.97%,青海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8个百分点,位次居全国倒数第15位可以说,青海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格局基本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和中间位置,意味着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图1 1990~2010年青海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一般由劳动者报酬、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几大部分组成。

      增加居民收入是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对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拉动的重要前提,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1990~2010年,青海居民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见表1)其中,2003年以前,青海居民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04~2006年,青海居民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多;而近5年(包括2011年),青海居民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到30%多受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1990~2010年,青海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持续下降趋势,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50%以上降到近几年的30%多(见图2)也正是由于青海近年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导致消费始终难以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出口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协调拉动始终面临较大困难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收入差距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受统计资料的限制(城乡居民收入分开统计),人们很难对全社会的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定量判断,而比较容易对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分析。

      1990~2011年,青海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最低,为2.39;2007年表1 1990~2010年青海居民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图2 1990~2010年青海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值最大,为3.81近4年里,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青海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缓慢下降趋势(见图3)横向比较,2011年,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9倍,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13倍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图3 1990~2011年青海城乡居民收入比(四)行业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配置受价格信号的引导,必然从低价格行业向高价格行业转移,并由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行业收入差距的缩小具体到青海,从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工资收入差距来看,1990~2010年,全省国有单位与城镇集体单位人均工资的比值总体呈增大趋势,国有单位与其他单位人均工资的比值总体也呈增大趋势(见图4)反映出在这期间青海国有单位与城镇集体单位及其他单位的人均工资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

      从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差距看,2010年,在青海19个主要行业中,住宿和餐饮业的平均劳动报酬最低,为16823元/年;其次是房地产业,为18380元/年人均劳动报酬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人均劳动报酬分别为41386元、41373元、41454元、45889元、42132元、40648元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1个行业的人均劳动报酬在20000元/年~40000元/年之间虽然从总体水平看,2010年青海19个主要行业人均劳动报酬的离差系数为28.88%,低于全国34.61%的平均水平,行业收入差距还不算太大,但问题是青海人均报酬超过4万元/年的行业几乎都是垄断行业及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而竞争性行业和民间资本进入较为容易的行业人均报酬水平普遍较低这种行业收入差距特征更容易使人们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制度安排(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更容易引发社会的不满情绪。

      图4 1990~2010年青海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单位人均工资比(五)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偏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受恶劣自然条件和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青海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普遍较低1990~2010年,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88.46%下降到了2010年的72.5%青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81.56%下降到了2010年的65.26%2011年,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为71.54%,青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66.05%受较低的收入水平的影响,青海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多数时候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0~2010年的21年中,青海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有16年高于全国水平,青海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有17年高于全国水平(见图5)可见,青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偏低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图5 1990~2010年青海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比较三 破解青海收入分配问题的形势分析近年来,党和国家及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制定实施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种粮直补力度、规范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资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推动青海收入分配向着合理、公平方向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从横向比较、从群众的反映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来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青海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破解收入分配问题的任务仍比较艰巨,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首先,人口红利的减少和市场工资水平的持续上涨为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创造了极好契机关于全国的人口红利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研究员的研究结果预测,2009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最高,为72.3%,此后这一比重将逐步下降这也就预示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将在2017年达到最高10亿人,此后也将逐渐减少[3]在青海,2010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8.5‰,且连续5年每年自然增加的人口只有4万多人,而近年青海每年增加的就业人数有5万~9万人可见,虽然目前青海尚有一定的人口红利存在,每年也还有数千人口净迁入,但随着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青海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将日益突出这种人口变动规律、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规律是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体现,它有利于提升劳动者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可以使劳动者的工资上涨速度跟上甚至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格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