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应龙老师数学复习课《审题》课堂实录.doc
8页华应龙老师数学复习课《审题》课堂实录 2007年10月27日上午,华应龙老师在湖北省教育学院老礼堂给前来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北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的老师们上了一节颇具数学味的数学课听了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数学课就是数学课,它和语文课是有本质区别的:数学课不仅是传递数学知识,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不能启发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数学课应该是不成功的数学课下面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整理的华老师上的《审题》课堂实录: 一、热身起跑 师:口算下面10题比一比谁能全部做对! (学生练习3分钟后,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己判断) 师:刚才10个口算题全对的请举手 师饶有兴趣地数着:哦,不错,20位同学全对真棒!全对的同学有没有经验告诉大家?做错的同学是不是有疑问要请教呢?请前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几分钟后,组织全班交流) 师:交流后,自己有没有收获?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自己口算的能力 师:真棒!还有特别的吗?(学生思考,无人举手)刚才大家说了有收获,但是这个收获呢,却一时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说自己还不想表达,没关系。
(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笑) 师:其实不管做对还是做错,我想都有自己的收获!不急,等一会再表达 二、跌入陷阱 刚才做10道口算题,我班有20位同学全对还没有做对的,接下来要好好表现了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份练习卷,5分钟内,看哪些同学能圆满地解答这些题 (师提醒学生,为了公平起见,拿到试卷后,先不要看,等一会一起看试卷,师分发试卷,几分钟后,学生开始答卷) 附:综合测试 1、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脱式计算:1.25×32×0.25 3.解方程:6.8+3.2X=26 4.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5米,小兵每分钟行65米,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这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
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 7.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内墙刷上彩漆,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师: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快,快! (此时,屏幕上出现了第六题,听课老师看后纷纷窃笑,估计很多学生要上当了师善意地提醒:独立思考,真好;独立做,不看别人的,做得很好) 师:时间到!现在我了解一下,把这张试卷做完的请举手!(只有几人举手)没有做好的同学谈谈你的感受 生1(怒气冲冲):华老师,你耍我们 师:我哪里耍你呢,为什么这样说? 生2(语气坚决):看了第6题,就觉得你在耍我们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 师惊奇地说:哦,我真在耍你们吗? 生3(非常冷静):我认为华老师并没有在耍我们,因为试卷第一题是:“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这就已经告诉我们要把试卷读完,如果认真读完试卷,应该可以看到第六题。
师(惊喜):这个小老乡真好,善解人意,真是我的知音我有没有耍你们?我开始不是说明白了吗?拿到试卷第一件做什么事情? 生:“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师:刚才我发现了,有的同学做了第一件事情,还有的同学名字也没有写,赶紧去做题了刚才要求大家除了写名字,还要求做什么? 生:还要认真读题 师(感叹):你看,老师提醒你了,你没有读完,这能怪我吗? (很多学生低头,自责状) 师:你说能不能在4-5分钟内把试卷做好? 生:能 师:这份特殊的试卷是可以的,用4-5分钟看完,再写上名字不过,平时的试卷是来不及完成的是吧?说说现在你有什么收获? 生:以后解决问题时,先审题,再好好做 三、走出迷雾 师:那好,现在请大家完成第4、5、7三题,时间为6分钟 (生独立解答稍后进行第4题的反馈) 生1:300-4×60=60(千米)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2:60×4=240(千米) 师怀疑地说:啊,还有不同的答案?认同第一个答案的请举手!同意第二个答案的呢?(生举手表决) 师:哎,怎么这题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
平时一直说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怎么出现不同的答案呢 (生都低着头思考) 师:那你们究竟同意哪一个?同意第一个答案的请举手 (很多学生改变了自己的选择) 师:为什么改变自己的想法了? 生3:因为“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就是说,求4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师:是这样的意思吗?那么,会画线段图吗?把问题标在哪里呢?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搁笔刚才有人画好了,有的在头脑里画了图画出图以后,是不是不会错了,看好问题求什么? 生(齐答):求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师:我们一开始以为求什么了? 生4:以为是离乙地多少千米? 师:刚才做这一题,最关键是把题目认真读完当你看完题后,把图画出来,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不好意思笑了) 师:这道题简单吗?简单为什么还有错呢? (生集体交流自己的收获) 师:第5题已经做出答案的请举手全班只有几个人做好)那么多人没有答案,老师就好奇地想:没有答案一定是碰到难处了,那就请你来说说。
如果把自己碰到的难处说出来,那就是水平无人响应)是不是题目看不懂啊?这题目特别长,能不能看清楚这个题目讲什么事情,哪里看不明白? (一生举手) 师:你第一个勇敢地举手,请你说 生:“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这边跑……” 师:接着是省略号,什么意思?(生解释)题目意思明白了,那现在会做了吗? 生1:我是这样做的: 55+65=120(米) 1200÷120=10(分) 240×10=2400(米) 师:跟他一样答案的举手很多学生举手)除了这个答案,还有什么答案? 生2:还用55+65=120(米) 1200÷120=10(分) 240×10=2400(米) 2400×2=4800(米) 师:很好,刚才别人都同意这个答案,你还有答案究竟哪个答案对呢?(师指着板书)我们先来看:55+65=120(米)——求的是什么(是指速度和)?1200÷120=10(分)是指什么(相遇的时间)?为什么用10×240? 生1:小狗用的时间就是10分钟,再用速度乘时间,就是小狗走的路程。
师:抓住问题来想,这题想明白了那么,这两个答案究竟哪个对呢?我很好奇,这位同学为什么还要用2400乘以2呢? 生2:我以为小兵也带了一条狗 师哈哈大笑:对,对,对,原来他以为小兵也带了一条狗,一共两条狗了这就又提醒我们了,以后看题目时…… 生齐说:看清楚,仔细读 师:很好,这题确实可以这样理解,“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有可能两人都带小狗,也可以理解为小明带着一条狗两只狗,就走了4800米我还真的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可不是华老师有意设计的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最后一题,谁来汇报? 生1:4×3.2=12.8(平方米) 12.8+2.8=15.6(平方米) 15.6×0.4=6.24(千克) (其他同学笑了,看出来第二步好像不对) 师:哦,别说人家错了,还有不同想法就大声说出来 生2:4×3.2=12.8(平方米) 12.8-2.8=10(平方米) 10×0.4=4(千克) 师:好!孩子,还有不同答案吗?很好!哪个答案对呢? 生:第二个答案对! 师:第一个与第二个不同在哪里?看得出来,这也是一个本领。
生3:他们解题中的第二步不同:上面是加,下面是减 师:对,区别就在这里那究竟应该是加上2.8还是减2.8,减还是加呢? 生4:应该是减,因为窗户上不要涂漆,应该用减法 师:说得真逗!窗户上不要涂油漆,所以要用减法那这题应该选哪个结果呢? 生:应该选第二个 师(故意放慢速度):第二个答案是对的? 生5(很自信):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不对!因为题目里“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要求南墙刷上彩漆这样就必须知道房间的高,而题目里没有告诉我们,所以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是错的! (发言精彩,全班学生主动鼓掌) 师微笑着说:佩服,真佩服!我有两层佩服;一是发现刚才大家做试卷时,他只做了第一题,后面没有做,我猜他在认真审题了;二是发现在大家声音这么高,意见这么集中的时候,他有勇气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是很不容易的掌声!请大家为他鼓掌! 四、交流收获 师:上完这节课,现在你有什么收获? 生1:审题时看清楚题目,不能盲目下笔 生2:看题目的时候,看清楚条件与问题,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
师(板书:审题):那怎么审题呢? 生3:仔细读条件,看清楚条件与问题是不是相干 生4:做应用题时,看问题最后求什么?就像刚才第4题,实际上仔细看了,就明白了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窃窃私语) 师:从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不能想当然,不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盲目判断,经验有时候也会害了我们 师:老师自己编了一首儿歌,出示儿歌审题审题不误答题工,勿勿答题希望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起动生:谈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