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二单元检测题(带答案).doc
9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二单元检测题(90分钟 100分)一、 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旸谷(yáng) 璀璨(càn) 酷肖(xiào) 目光灼灼(zhuózhuó)B.伫立(zhù) 胆怯(qiè) 掠起(luě) 彻夜不寐(mèi)C.皓月(hào) 炽热(chì) 稽首(qǐ) 脂粉奁(1ián)D.驰骋(chěng) 天穹(qióng) 污秽(huì) 千山万壑(hè)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美艳之至(极点) 酷肖(相似,像) 脂粉奁(盒子) 天宇(上下四方)B.夜阑人静(深) 彻夜不寐(睡) 睥睨(斜着眼睛看) 景仰(佩服尊敬)C.千山万壑(低谷) 朔方(北) 困乏(疲乏) 瞬间(很短时间)D.旸谷(日落) 污秽(肮脏) 天穹(天空) 心扉(门扇)3.对下面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拟人)B.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比喻)C.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拟人,反复)D.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反问)4.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鲁迅在《雪》中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江南雪天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欢乐情景这种欢快喜悦与下文写到因雪罗汉的消融而深感失落、悲哀之情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追求美好理想的思想感情B.高尔基的《海燕》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鼓舞C.纪伯伦《雨之歌》中的“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形象,作者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与执着追求 D.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篇慷慨悲壮的抒情独白,通过屈原对风暴雷电的召唤,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至高礼赞5.文学常识填空8分)⑴《组歌(节选)》选自,等译,作者是 ,(国家)的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和等《组歌》共包括五首诗⑵巴金,原名,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6.综合性学习。
9分)请你在参加“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以下任务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留下过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在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看到路边的野花一夜间开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不时飞过一只又一只小鸟,你的心中是否会涌动着一种渴望:让我们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1)班级要组织同学们进行一次野外踏青活动,想请语文组的宋老师一同参加,如果要你去请,你该怎么说?请写下来吧2分)(2)古人写过不少歌咏春天的诗句,请你从学过的或课外积累的诗句中写出两句来2分)(3)你还会背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节气,谈谈这个节气的含义,并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这一节气的一句谚语5分)节气:含义:谚语:二、阅读理解(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2015山西)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7.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3分)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________、不能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二)阅读《短文两篇》,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每小题2分)(2015泰安)短文两篇巴 金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9.对“日”和“月”带给作者的感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火热 冰冷B.火热 惧怕C.死亡 困惑D.震撼 冰冷10.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应当树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志向和抱负B.人应当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英勇和无畏C.人应当有“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和坦荡D.人应当树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信念和追求。
1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姮娥”的形象与“飞蛾”相反,前者崇尚安宁,后者追求光明B.“姮娥”的形象与“飞蛾”完全相同,他们都在竭力追求光明C.作者对“姮娥”与“飞蛾”的态度相同,都是在赞颂他们的精神D作者对“姮娥”与“飞蛾”的态度相反,否定“姮娥”,赞美“飞蛾”12.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描写的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B.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D.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22分)槐花季羡林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⑤“什么奇迹呀?”⑥“你们这样的花树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⑫“什么神奇?”⑬“这木棉花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习近平总书记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13.文章③~⑮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3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A.〔A〕处B.〔B〕处C.〔C〕处D.〔D〕处15.第⑯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17.“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18.阅读下列提示,按要求作文 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的名词春天,与美好同在 挨过漫漫严冬,人们希望春光永驻;听着谆谆教诲,人们感觉如坐春风春晖,为诗歌增添亮色,使图画洋溢生机 孩子们唱着春天的歌谣,老人们唤起青春的记忆……作为一名高中生,走进新世纪的青年人,你又是怎样感受“春天”,怎样思考“春天”的呢?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