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有关实验班二年级设计课题以及其他.pdf
7页27 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有关实验班二年级设计课题以及其他 S EVE RA L I SS U ES I N FRA M I N G T H E YEA R 2 B R I E F F O R EXPERI M ENTAL PROGRAM 王 凯 Wan c l Ka 四日 困盈 我从 20 1 1 年 实验 班开始 组建 的时候 加入教 学团 队 ,一 方面是 应王 方戟老 师的要 求开 设一 门独立 针对实 验班 同学 的 “ 和设 计结 合更 紧密”的建筑理论历史的课程 .同时开始参加二年级设计课的教学 我的本科、硕士 、博士一直都在同济,可以说教育背景没有长期的离开过这里 同济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地方 ,有各种各样不同教育 背景的 老师 ,但 是如果从 另一个 角度看 ,这 种多样 性也许 未必是真 的多元 以我 当时的教育 经历来 看 ,同济大学 实践的基 本是一 种改进 版的传统教育模式——在价值观上强调一种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发展 , 但是基本停留在形式 / 功能层面,在建筑处理的精度以及深度上 是 有限的 当然 每个人 的体验和遇 到的具体 教学的老 师有很大的 关系 但是我 的印象 中 .到了三 、四年级之 后的某个 时间点 ,由于反复 的训 东,设计作业开始变成比较简单的一件事情 :排排平面、流线顺畅就可以了。
那时候觉得设计是一个反复操练的事情 ,按照所谓规 模的大小 、建筑不同的类型来练习,但操作的是同样一件事:一个非常基本的操作模式 ,平面、功能、功能分区、流线先排布得当.再 把形式和立面稍微处理一下 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概念引导、空间有一定趣味性就更好这样说可能有点简单化 ,而且随着近年来基础 教 学的不 断改革 ,基 础训 轴 q 内容 组织和题 目设置逐 渐结构 化和清 晰化 .不 过总体 而言 ,在 目前的训 东 体 系下学生 虽然能 够掌握 基本 的 设 计操作 ,但是 对于真实的 空间仍然缺乏深入 的能力 .也会 缺乏细腻的感 受能力 我们 的教学实验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 下展开的 在同济大学目前的教学系统中,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给已经经过初步训 东 的学生建立基本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步骤的训 练 ,希望学生能够对一 年级以来进行 的分解练 习的内容进行初步 的整合 .完成一个功 能比较基本 的建筑设计过程 在 二年级上学期 之前 , 学 生已经 能够完成 一个基 本建筑 的设计任务 通常 会以一个 小住宅设 计的形 式结束 这 就为 二年级下 学期在整 个教学 序列 中的任务 获得 了一 定的 自由度 。
于是 , 从 2 0 1 4年开始重新组织这个二年级课程的教学 , 邀请上海的青年建筑师王彦过来,由我和王红军老师一同合作 ,在二年级实 验班的设计课 中 ,引入了一套 基于I 高士苏黎世 联邦理工学 院教授 Ha n s K o l l h o f f 教授 的著名训练课 程而发展 出来 的教案设计 ,在从选题到 具 体教学 执行过程 中进行 了很多的调 整和改变 我们追 求的是用 类似于 K o l I h o f f 的方 法去观 察 、理解上 海独特 的城市氛 围 并用 严谨的 训 东 方法学习推敲以及强调城市连续性的设计对策设计具有鲜明的 斋 士教学风格,在过去三年的过程中,我们陆续邀请了好几位有过I 嵩 士留学经历的同学和老师担任我们的评图嘉宾 ( 甘吴、王英哲、李博、刘可南 ),甘吴还直接参与了我们第三年的教学 之所 以选择这 种教学 的方 向 ,是因 为我 们觉得 二年级 有一个 最容易 出现~ ,3 i o3题 就是 在对有 关建筑 的 “ 说 法”和 “ 做 法 ”有 了基 本 的了解之 后 ,会 对这两者 想当然 而似是 而非的连接 用语 言代替 空间 ,用概 念代替 实际 的建 筑 。
所 以我们 二年级 的学生非 常缺乏 对于房 子本身的构建以及意义的感受、缺乏对于空间本身感受的精确描述和塑造能力我想也许这种情况在现在仍然比较常见 ,所以从这个意 义上讲 我们二年 级课程这 种教育 模式是 非常有 意义的一件 事情 在这样 的背景下 ,这种课程 的模式 对于整 个同济 的教学体 制来说 会是一 个有价值 的补 充 场地的变化——外滩、武康路、曹杨新村 回顾 过去的 三年 ,我们 最初是拿 着方法找 基地 ,因为想要借 鉴 K ol I h o f f 的方法 ,所以去特 意找 了一 个 比较 适合这 个方法 的地 ,于是 找到了 九江路 那一块场 地 ,肌理 致密 ,退 界不 明显 ,街道 界面连 续 ,城市 氛围有 点像 欧洲城市—— 当然 仔细一 看差别还 是很 大 ..第一 年比较新 鲜 教 学还在 不断 尝试 ,不过 依托 K o l l h o f f 完整 的 教学方 法 从体量 推敲 到开窗 深浅 比例 到内部 空间 的渲染 ,最 终落 实 2 ~ u . ' 7 1- 街立面的设计中,最终效果还可以 ,但是我们也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就是太不 “ 上海” 。
实际上九江路地块出去两个街区,马上就进 入了非常市井的上海、具有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氛围就像冢本由睛说的一句话 , “ 打开窗是东京,关上窗是日本 ”我们想 “ 打开窗 l , .1 2 8 于是就有了后面第二年、第三年的基地变化 第二年 ,我 们决 定把基 地选 到原 来法 租界 区域 ,最后 定在复 兴路 与武 康路转 角 的一块 地 这是一 块 密度不 高 、街道 气氛 非常安 静 的地方 ,老房 子比较多 ,而且建 筑和城市气质 非常优雅 我们决 定课程步骤稍 作调整 ,以 “ 氛 围”塑 造为切入 点 ,在体量 、开窗 等方面 , 不再是以抽象的稳定、张力标准为目标 ,而是希望同学们从基地的氛围中发现线索,并且以此为条件开始设计 第三年 ,基地开始 选在工 人新村 ,希望进一 步进 入上海 的现在 基 地范 围是曹杨 新村 ,上 海具有 标志意 义的工 人新村 ,功能类 型是 社 区中心 ,基 地依然是沿 街的地块类 型 由于基 地和功能 的变化 ,设计 开始 出现 不同的要求 ,更加活 泼的 p r o g r a m 开始 出现 ,建筑 内外 的互动 更加重要 ,甘 老师的加入让结 构也成为需要 考虑的要素之一 ,因此出现 了几个比较有意 思的新的设计 方案 。
三年里面 , 基地从外滩到武康路到曹杨新村, 设计核心工具从立面设计到街道氛围再到功能计划, 经历了一个对上海认识的三步进化, 也完成 了一个 系统 的逐渐开放 的过程 回顾 最初 经 由对 K o l I h o f f 的方 法的学 习 ,以及几年 间对 E T H几位教 授教学方法 的学习和 了解 这类方 法的优势 、限制和 适应性 问题都 逐渐加深了 思考和认识 ,留下 了宝贵的经验 课题设计的思考——观念的冲突是无处不在的 当然 ,也有反 思 实际上 .反思 从第一年课程 结束就开始了 我不久前刚结束为期一年的美国访学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在房子的具体建造和建筑学的 知识发展上 ,更看重后者的进步,所以这样的倾向,可能更多的会体现在想法和概念方面,包括一些设计的逻辑和理性 ,并不直接指向 一个房子的好坏所以当我看到王彦以及其他瑞士同学的留学记录,会感受到非常强烈的震撼 :原来讨论房子本身也是可以有很多丰富 的内涵,真好 在瑞士同学的课程中, 我发现在欧洲的背景下 , 设计可以在日常的建筑里与建筑和城市的历史 以及古典时代以来的建 筑传统保持 着某种紧密而 不僵化联系 。
可是 反过来说 ,这种教育方式 也是有它 的适 用条件和背景 的 我 在美国 的时候 正好遇到 K o l l h o f f 在耶鲁大学 带的一个课题 ,专门从波士顿 过去听评图 ,也许可 以作 为这个问题的 参考 那个课题的题目选择了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周边街区,每个学生要在街区里做一栋高层美国的城市语境跟中国目前的状况有一点 像——乱糟糟的没有美感,城市文化素质相对来说普遍不高 ,审美的修养也不高 , 城市没有那么深厚的历史因此连续性缺乏,资本和权力 带来的法规 ( 而不是建筑文化 ) 主导了建筑的样貌 K o l l h o f f 将场地选在柏林是没有这个问题的 , 可是由于生长在美国城市中,美国学生对 于历史的天然理解一定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其实我 去听评图 ,就是为了观察 K o l l h o f f 是如何 处理这种我们在 教学中遇到 的困境的 最 终发 现问题依然存在 , 甚至比我们更加明显,学生的作品中那些房子做得非常后现代、有点符号式的,可能美国学生关于欧洲背景的理解同 样非常符号化、风格化,最后的成果并不符合欧 IR ,O 经典建筑学要求 听完期终评图我觉得这也许并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案例 ,但 是可 以看到两种观念 的冲突是无处不 在的 。
这种冲 突在评 图的时候 能感受 到 :K ol I h o f f 邀请了 美国当地 的建筑 师 、理论 家 甚至 还有研 究建筑 装I ~ 1: 1 雕塑 的专 家 ,评 图的 时候 也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同的状态,K o l l h o f f 按照欧洲教学的习惯 ,习惯于确定性的判断 . 而美国的评图老师大多数在讨论更加抽象层面的 问题 ,而不说这个房子本身的好与坏 ( 当然那也可能他们觉得不好说 ) 最后有几次,甚至出现了有一点激烈的不同观念的交锋和争论 当然是 非常友善的 不过从某个层 面来看 , 这种情况 也有点像我们在 同济遇到的情况 在学 生方面 , 在我们 的环境中 , 学生无 法像 欧洲学生 那样完全准 备好 所以我们在每一轮教案中逐渐调整在老师方面,各种各样主张的老师都会有 ,意味着什么样的评价体系都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 的评价方式都在这一个地方出现 , 这是同济一直以来的特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我们课题所设置的这~ b S J I I练恰恰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单的声音不能提供一个学生完整的价值 , 恰恰多种是不同的声音放在一起 ,学生才能理解到底应该做什么。
从根本 上来说 ,二 年级 的训l 练属 于建筑学 基础训 练 ,是希 望学生对 基本的 建筑元 素有一 个理解 ,我 们先把 一些建筑 最本质 最核心 的 东西讨论清楚,窗是什么门是什么 ,某个做法怎么来的、阴影和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事情我们把它做成一种 “ 基本练习”,这样未 来 学生在形 成了对 于城市 问题的 自己的理 解之后 就 会有 自己更好 的建筑 解决 目前 我们遇 到的训 东方法和 语境 的矛盾 其实是大 多数 课题都会遇 到的 困难 这 个困难从 长远来 看 ,是一个 很有意 思的事 情 可能也 是一 个机会 而教学过 程 中给 学生建 立起这 个意识 ,也 许 反而是我们这个练习设置的价值最近听到我们以前带过的同学们说 ,这门课之后 ,最主要的变化是对细节更加关注了,而且感受到对 氛围的细微比较和推敲在设计中很有用处 . 这可能也算效果之一吧 圈珂蜀强 至匿嚣 我 自己的 研究主要 偏 向于 建筑理论 和历史 ,特别是 理论和话 语的历 史研究 ,从博士 后期到 开始教书 之后也 一直在 思考理论 和设计 之 司 的关系可能怎样 ,所以除了设计课 三年级实验班的历史理论课也是我的重点之一。
这门课的最初设定的目标 ,是希望开一门讨论历史理论和设计关系的课 ,拆开来看,历史和理论又是两件事,所以最后课程的组织 29 结构就围绕着这三件事情的关系来讨论总的来说 , 是希望把建筑历史理论课,从一门以知识性为主的课程转向一定程度上 “ 以思维训l 练 为主导 ”的课程 ,试 验一 种融合理论 思考 、历史意识 、设计制作 、。












